职业教育: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5-0005-04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

长期以来,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引导下,在“精英主义”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没有地位的,包括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一段分数一段人”经常成为对职教生典型的歧视性评价。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同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但是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有一个标准,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分数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培养成单向度的人。

我们强调教育公平是着眼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其实公平的问题也应该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体现在对不同兴趣、特点,不同教育需要的孩子在发展成才道路上的尊重和培育上。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个人的天资禀赋、人生追求是千差万别,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兴趣和能力去做事,去从事自己喜欢并且能够发挥潜能的职业,那么这个职业就会成为他的事业,他也会成为他自己,同时他的潜能会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鲁班以木匠的手艺闻名,但鲁班本人是个官吏,做木工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因为他热爱自己的所好,才取得了流传千古的非凡成就。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把孩子身上的兴趣、潜能保护好、引导好,使孩子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成才。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学校绝对不是失败者的学校,而应该是成功者的摇篮。

“为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理念。树立这样的理念,应该从政府、社会、学校等几个方面来共同努力。从政府层面来说,要明确办好职业教育的思路,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才的摇篮,成为经济发展的必须和助力。其实从政府来说,最根本的还不是教育本身,是改变人事干部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如果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不能报考公务员,如果一个技术工人和大学教授、公务员的收入差距较大,职业教育是很难真正发展起来的。在北欧,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与一个部长、一个大学教授不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所以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上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路还很长。从社会层面来说,应该通过对职业教育成功范例的大力宣传,逐步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不正确的认识。从学校层面来说,要明确职业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培养劳动力的教育。把职业教育当成纯粹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就会越来越窄。

二、职业学校教师的角色

我一直认为,决定教育品质的不是学校的设施,而是站在讲台前面的那个人,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教师的品质都是决定教育品质的最重要因素。

事实上,在任何领域都有“家”和“匠”的区别。对教育而言,教书匠是一个机械的实施者,而教育家就是一个拥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和能够有创造性劳动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教书匠,他往往是教了一年,重复了一辈子。作为教育家他应该是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心对待每一天。所以,对教师来说,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应该拥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和追求,都应该是一个钟情于教育、具有激情、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教育实践者和创造者。

这里有两个重点问题。第一,职业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职业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技能。职业教育经常存在这样的误区,我们关注的只是技能,而作为人,对理想的追寻,作为人对自我的自信,作为人对事物的诚实,这样一些基本的人生态度在职业教育中是缺位的。所以职业教育学生在工作以后,敬业的精神、诚实的态度、劳动的精神往往是缺乏的。

这样一种人文情怀从哪里培养,我觉得,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应该加强阅读。这些年来我推广的“新教育”实验一直是把阅读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活动进行推广。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行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所以怎样真正让职业教育学生也能够拥有人文情怀,能够和那些最伟大的思想进行对话,也能够去阅读那些好的书,也能够和那些高雅的艺术去接触,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有一些必须读的书目,一些必须看的电影,一些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些都是加强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最终目标是帮助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拥有对理想的追寻,拥有对自我的自信。

第二,职业教育教师在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强调职业精神的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技能的教育。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往往是缺位的,事实上,没有职业精神永远不会有真正的职业技能。在国外做泥水匠也好,做电工也好,做任何一个工作,都有最基本的规范和标准,而这些最基本规范和标准的背后就是职业精神。对职业精神的信仰,对职业的专注,对工作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和别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这些恰恰在职业教育中非常缺乏。考试往往就是考学生是不是掌握知识,掌握简单的技能,很少把学生作为一个团队进行考核,在教育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对于职业教育教师来说是比技能本身更加重要的。

三、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性因素。推动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围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加强基本制度建设、适时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等取得了可喜成绩。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统筹安排,教育部还印发了《关于“十二五”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这标志着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入了强化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通过制度建设把有关部门的意见落到实处。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制度和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实施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适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个道理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实践中很难落实。其原因从学校内部来说,在于现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的制约,所以加快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单位、身份、岗位以及固定的人事管理模式,吸引热心教育事业的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这是教育内部自身必须改革的。但是从深层次原因来说,还在于没有建立真正的校企合作制度。

四、如何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也是发达国家推进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制度,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都是如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应该说还停留在认识层面。法律、政策、制度还没有基本的保障,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并不高。《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的相关法规,对校企合作没有刚性的规范和要求,所以对学校和企业没有约束力。另外,在校企之间,缺乏合理的利益驱动和有效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权、责、利的规定比较模糊,校企双方没有建立长期的、稳定的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所以,国家在修订《职业教育法》时,应该把校企合作作为重要内容。在《职业教育法》修订出台之前,可以先行制定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财税和信贷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从财政支出政策来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应该专门安排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事业的发展,而且专项资金应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增长。从税收政策上来说,各级政府应该与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职工培训,其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时扣除。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培养,吸纳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并按照一定比例接收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的应该给予税收优惠。就信贷政策而言,应该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开辟校企合作的信贷业务。如对企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设立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和生产车间提供支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联合推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险种,加强对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社会保障。

第二,进一步明确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学校和师生等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责任。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该着重加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体系、机构、制度、章程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导和协调,协调统筹本区域内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公共服务、督导评估等一系列工作,优化校企合作环境。同时,发挥行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形成行业组织对企业的约束机制。严格来说,目前我国的学会和行业组织大部分是政府主导,没有形成真正地对企业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国外,企业主要是行业而不是政府管理,政府通过立法来赋予行业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为连接企业、政府和学校的桥梁作用,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校企合作的推进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应该明确企业的责任。企业应该承担起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应该接纳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按照和职业院校签订的合作协议,为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提供各种实训保障和服务。同时,全面推进职业院校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和产业的匹配度。明确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所属的行业规定,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

第三,强化各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保障。政府要“搭台”构建校企合作的公共网络信息平台,顺畅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促进校企双方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向互通互动的“双通道”,为职业院校与广大企业的沟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支持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互通互动、互利互赢。

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机构。研究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估机构和评价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考核评估,评估各方是否严格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对地方、区域经济的贡献程度,推广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和经验等。

(本文为作者在第四届民办职教高峰论坛暨亚太技术与职业教育合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有删节,题目为原刊编者所加。)

标签:;  ;  

职业教育: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