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企业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结构分析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技术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企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关键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概述

1985到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快,但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1985年前,国有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在3%至9%之间徘徊,1985年到1988年平均高达10.76%的增长率,1985到1993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7.6%,1994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8%;在投入方面,1985年到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NP 比重高达31.5%,固定资产投入产出率平均为3.61 , 即每增加1 个单位的GNP就要增加将近4个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得不偿失的。

二、我国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了;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92页)。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场所扩大”是指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的扩张,采用这种方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生产资料效率提高”是指这三方面的质量的提高,采用提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而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是造成我国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我国1980到1994年技术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0%,而发达国家为50%~70%。经济学家索洛发现:1909~1947年,美国人均总产值增长了一倍,其中只有12.5%是依靠要素的投入,其余87.5%归功于技术进步。我国劳动生产率分别为美国的1/6,日本的1/17, 巴西的1/1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据《中国经济时报》1995年12月8 日《企业家对技术进步的判断》资料揭示(见表1、表2):

表1: 90年代以来企业技术进步状况(%)

总体情况国有集体

三资私营

混合

只引进技术 32.2

23.118.3 18.8 29.1

26.0

自己开发过 28.3

27.836.1 43.8 20.0

27.0

引进,同时

39.5

39.138.2 31.3 46.3

39.5

自己开发过

没有引进或开发 9.09.9 7.4

6.3 4.67.3

87家试点企业大型中型小型

只引进技术 25.9 28.022.110.3

自己开发过 5.9 19.031.748.3

引进同时开发63.5 47.334.730.3

没有引进或开发 4.7 5.7 5.711.0

表2: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

总体情况国有集体 三资私营

混合

引进国外25.324.618.4 12.544.9

27.8

购买国内专利3.6 3.7 4.2

0.64.5

聘请高校院 9.0 8.1 12.8

31.3

6.211.4

所开发研制

依靠本企业 43.6

45.5 41.5

43.8

31.5

40.3

技术力量开发

模仿开发创新18.5

17.9 23.1

12.5

16.9 15.9

87家试点企业 大型 中型 小型

引进国外技术装备 42.9 34.1

22.1 7.8

购买国内专利2.34.6

4.1

聘请高校院所 6.0

5.510.6 15.4

依靠本企业技术力 38.1 44.0

42.6 46.1

模仿开发创造 13.1 14.1

20.2 26.6

表1说明,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如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表2说明,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式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技术创新优势没有充分利用,落后于集体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其技术进步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三、依靠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几种模型。

1、新古典派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模型及其局限性。

写成变化率为:

%△Q=1%△L+k%K+%PROD

其中△Q:产量变化率,1,k :国民收入中劳动和资本相对份额的量。

新古典派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模型说明:长期年产出增长率等于两个变量增长率的量,加上技术进步因素引起的生产率的增加率。

新古典派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①忽视了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稀缺性;②忽视了经济增长过程中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③忽视了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2、我国经济增长的理想模型。

(1)理想静态模型。

Y(t)=f(K[,t],N[,t],S[,t],U[,t],c[,t])

Y[,t]:时间点上的社会总产出;

k[,t];时间t点上使用的资金量;

N[,t];t点上使用的劳动数量;

S[,t];时间t点上应用的科学技术、社会知识;

u[,t];时间t点上经济运行的体制因素;

C[,t];时间上经济运行的调控系统。

(2)理想动态模型

上述各因素中,弹性最大的是S[,T]: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其次是K[,T]:资金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第三是C[,T]:经济体制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力或者制约力;第四是L[,T]:经济运行调控系统,对经济增长起收缩和扩张作用;而N[,T]:资源变量和U[,T]:劳动变量具有稀缺性,是相对不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促进经济增长的三种技术进步方式的比较。

根据国民收入增长方程

r=i/k-m/k(α-μ)

式中,r:国民收入增长率,i:生产性积累率,k :固定资本加存货的资本——产出比率;m:固定资本的资本——产出比率, α:劳动生产率,μ:设备改进效应系数。

如果用纵坐标入表示每单位国民经济收入增量的劳动支出,横坐标m表示每单位国民收入增量的投资支出,在现实经济中,入和m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动, 这些组合点的连线称“卡莱茨基生产曲线”,生产曲线向原点靠近,说明技术进步因素在起作用。如图(A):t+1和t+2就在t的基础上有技术进步。另一方面,m增加, 入下降,也说明有技术进步。

促进经济增长的三种技术进步方式的比较:

1.“中性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方式。如图(a), 生产曲线平行移动,资本集约程度提高,使生产率一次性增加,从而促进经济按低级集约方式增长。

2.“抑制资本集约技术进步”的增长方式。如图(b)。 资本集约程度的提高引起生产率水平的上升,同时,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长率较低的提高,从而使经济按低级集约型方式增长。

3.“鼓励资本集约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方式。如图(c),资本集约性程度越高,生产率的增长率也越高,从而使经济按高级集约型快速高效增长。现实经济中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化。比较可知,在我国,主要是大力发展第三种,即“鼓励资本集约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方式。”

标签:;  ;  ;  

技术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企业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结构分析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