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维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孔祥楠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维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孔祥楠

哈尔滨市动力市政道路工程处

摘要:本文针对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及病害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维护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维护

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当前各大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应用最广泛的路面类型,但是由于受沥青混凝土本身性能和设计及施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病害,严重影响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所以,针对存在的这些病害问题,相关单位在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科学施工和维护,真正减少路面病害的发生。

1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及病害形成原因

1.1裂缝

裂缝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病害类型,根据外观形态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纵、横裂、龟裂三种。根据形成原因同样可以分为温度型、基层反射型以及疲劳型三种类型裂缝。在这些裂缝类型中,温度裂缝是最主要的裂缝类型。而诱发温度裂缝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沥青混凝土本身,即沥青混凝土本身的性能(高温耐受性差)决定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容易受到温度影响出现裂缝。

1.2沉陷

沥青混凝土路面沉陷主要是因为路面有严重的局部网裂诱发。出现这种网裂沉陷病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没有及时封堵刚出现的小裂缝。由于当路面有裂缝出现后,一旦没有被及时封堵,那么在雨水下渗后这些裂缝就容易受到车胎的泵吸影响导致裂缝内的灰浆被不断吸出,最后使裂缝路面开始形成网裂沉陷。

1.3路面基层本身的问题。

1.3.1车辙

车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沥青路面层在行车载荷的长期作用下出现蠕变所致,车辙在高温季节最常见,原因与沥青路面层在这期间发生膨胀容易受行车载荷影响发生蠕变有关。且实践调查结果显示,Ⅰ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车辙能力相对比较弱,比如Ⅱ型沥青混凝土路面。另外,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车辙还与雨水长期侵蚀电基层路面有关。

1.3.2坑槽和松散

与裂缝、车辙等病害一样,坑槽和松散也是沥青混凝土路面较为常见的病害类型。这种病害类型除了会影响行车舒适度之外,还威胁行车安全。这种病害出现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点:(1)施工过程中沥青的面层厚度不足。(2)沥青混凝土搅拌质量不过关,沥青不能与矿物质材料有效粘结。(3)混合料搅拌温度不科学。主要是温度过高造成沥青老化,影响其使用性能高。(4)施工温度控制不合理。与混合料搅拌温度过高相比,施工温度却过度,如此一来直接加快混合料温度下降和凝结速度,无法让混合料在标准时间内达到应有压实度[3]。

2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维护工程中的应用

2.1沥青路面开裂的技术应用

沥青路面开裂等早期的沥青路面损坏现象大都由于沥青混合料的摊涂不均匀,或者沥青混合料在投入使用时,温度过低,使沥青的黏着力下降,不能讲沥青和骨料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在路面形成裂缝,这些裂缝就成了水分流入路面以下的主要途径,短时间的水分积累就会造成沥青路面的开裂和破损现象。这种情况的应对措施有:在沥青混合料出锅时,尽量保持较高的温度,或者出锅前,将沥青混合料的温度进一步提高,给运输过程中提供较大的温度变化区间;在对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过程中,采用比较大型的运输车,在左右护槽上加装保温材料,是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流失降到最低,保证沥青混合料的黏着力。

2.2灌缝技术应用

采用钢丝刷沿每条裂缝反复擦刷,擦刷后采用小刷子对缝内进行清扫。小刷子清扫后,采用强力吹风机吹净裂缝处遗留尘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一遍清除裂缝时,喷气嘴应在距离裂缝不大于5公分的位置,第二遍距离可以较远些。如果缝内仍有杂物无法用强力吹风机吹出,可用铁钩剔除。剔除完毕后,采用强力吹风机吹,直至吹净浮尘。

裂缝清理干净后,根据缝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宽度小于1mm的裂缝用20ml注射器沿裂缝方向均匀注入乳化沥青,不少于三遍。第一遍乳化沥青必须均匀饱满,使其有足够的下渗量。第二遍间隔10-15分钟,重点对下渗较快的部位进行找补,直到不再下渗为止。第三遍间隔10-15分钟对整条缝进行再次灌缝。注意在注射乳化沥青时不要将其滴至裂缝外,若滴至裂缝外立即用海绵将其清理干净,避免污染路面。灌缝完毕,待乳化沥青破乳后沿缝洒一层经筛细的石灰岩石粉,厚度不小于1cm,人工采用橡胶锤将其捣实,再用毛刷将周边清理干净。如有捣实不严人工进行找补。灌缝完毕,可以开放交通。但是,必须对灌缝的效果跟踪观察,对处理完毕已通车的裂缝,设专人进行不间断观察其效果,如发现填缝料被车轮碾出,要及时重新灌缝。

宽度1mm-3mm裂缝用40ml注射器沿裂缝从低处向高处均匀注入乳化沥青,不少于三遍。第一遍乳化沥青必须均匀饱满,使其有足够的下渗量。第一遍不再下渗时,进行第二遍找补。待第二遍破乳后,进行第三遍注射间隔20-25分钟。注意在注射乳化沥青时不要将其滴至裂缝外,若滴至裂缝外立即用海绵将其清理干净,避免污染路面。灌缝完毕,待乳化沥青破乳后沿缝洒一层石灰岩石粉,厚度不小于1cm,人工采用橡胶锤将其捣实,再用毛刷将周边清理干净。

2.3灌缝胶修补裂缝技术应用

灌缝胶处理裂缝应按照一定方法进行。首先按照要求尺寸沿裂缝方向进行开槽作业,清理开槽,采用高压气体进行吹缝,充分将开槽后缝内的松散颗粒和杂物彻底清理干净,一般需吹2遍。同时用普通液化气罐外接喷火装置,在实施灌缝前对凹槽加热,有利于灌缝胶和沥青混凝土粘结牢固;在密封胶加热温度达到180℃时,加热炉自动停止加温进入保温状态,这时用灌缝机上自的具有刮平装置的压力喷头将密封胶均匀灌入槽内,灌缝完毕后应进行养护撒料。

2.4对横向裂缝的处理技术应用

针对上述裂缝现象,如裂缝宽度在3mm以下,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封堵。如缝宽在3mm以上,则需沿横缝两侧各10cm范围开槽,挖除沥青上面层,然后沿裂缝加铺玻璃格栅,而后在其周围及底面上喷洒乳化沥青粘层油,使玻璃格栅能够黏贴在底层上。

2.5车辙处理技术应用

车辙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与沥青路面稳定性有关,所以处理该病害的主要方法就是尽可能的提高材料稳定性,尤其是沥青材料的稳定性。近年来,多个实践调查报道指出,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性能改良,并将改良后的材料应用在道路施工上能够有效减少车辙的发生率。沥青混合料性质改良的方法一般是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改性剂,通过改善沥青粘合度、温度稳定性以及提高软化点等方式限度的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耐受性和稳定性,解决车辙产生的根源问题。

2.6坑槽处理技术应用

道路大量坑槽的不断出现与小裂缝、小坑槽出现后没有快速进行处理有关。所以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在发现有裂缝或者小坑槽后应该在确保交通不中断的情况下尽快将其修补好。当前,在道路路面坑槽病害处理过程中,最长应用的修补法有热补法和冷补法两种。热补法在需要全天候修补抗曹处理中比较适用,能够重新利用废弃料,环保性高且修补用时少。但这种方法在深度较大的坑槽中应用效果不佳。冷补法则比较适用在深度较大的坑中。但是这种修补方法完成后会留有明显的接缝,且接缝部位还容易形成唧浆,后期需要处理的问题较多,且还严重受到天气影响。

3结束语

由于受沥青材料本身质量或者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的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经常出现大量影响道路正常使用的病害。这些病害除了会直接影响行车舒适度和安全之外,还直接缩短整个路面的使用寿命。所以,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进行详细分析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汪云.浅析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养护维修对策[J].华章,2011(04)

论文作者:孔祥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9

标签:;  ;  ;  ;  ;  ;  ;  ;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维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孔祥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