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写历史?施经毅对人民大学学生讲了话_康熙论文

为什么我们要写历史?施经毅对人民大学学生讲了话_康熙论文

我們爲什麽寫歷史——史景遷對話人民大學師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們爲什麽寫歷史论文,史景遷對話论文,大學師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史景遷演講:

謝謝大家今天下午光臨,我很高興終于來到了人民大學。我認識很多人大的老師,但是一直没有來過。我想跟大家談一談,我爲什麽熱愛中國歷史。我研究中國歷史的文本,但是我的中國話說的不好,所以我需要一個翻譯。今天下午,按我的理解是一個非正式的見面,在這麽一個晴朗的天氣裏,我很開心。另外,我很感謝梁濤老師,邀請我過來。梁濤老師最近有本書出版了,恭喜他。在我講完以後,我們會有一個簡短的時間供大家提問,梁濤老師會主持。下面我們就開始演講。

我可否認爲今天下午來這裏的諸位,都是對歷史很感興趣的人?所以,我們的見面是一個跟歷史有關的見面。我將在北京停留幾天,接下來我會去中國的其他城市。這是我第一次做這種圖書發布的巡游,這回出版的我的著作都是中譯本,而有趣的是這麽多年來,我一直在研究中國的史料並將它們譯爲英文。

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我的書出版了三本。第一本是《曹寅與康熙》,跟17至18世紀清政府的官僚制度有關。這是我的博士論文,所以它還是有生命的。四十多年了,它終于以書的形式出現了。第二本書是《胡若望的困惑之旅》,講的18世紀的一個中國人旅居法國,經歷過法國的宗教生活,而他的生活變得很困難,我們會在後面談到這本書。第三本書就不是一個人了,它關涉到很多人,它的名字叫《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從出版社得到的消息是它即將出版。這三本書的寫作年代都不一樣,《曹寅與康熙》寫于1966年,《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是1969年寫的,而《胡若望的困惑之旅》寫于1988年。

在我的研究過程當中,我對清朝征服明朝這段歷史比較感興趣。我對這段時期的變化,尤其是地理位置上的變化、文化中心上的變化尤爲感興趣。所以,我有一個重心就是明朝晚期到清朝初期。我想弄明白到底是什麽導致明朝出現了政策上的失誤,以至于清朝成功地征服了明朝。結構上是一種什麽錯誤導致了明朝的這種毁滅?我有一本書的名字叫《中國皇帝——康熙自畫像》,我用一種很友好的方式,內含一些批評也有一些嘲諷。那麽,有人問我,我有什麽資格去給一個中國的皇帝作一個“自畫像”呢?但是,很多的資料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可以觸摸到那種本質。所以,這種“自畫像”就成爲了一種主題。它能幫我們去探索清政府的統治,以及當時的知識分子內在的本質是什麽?

我們研究歷史會有比較强烈的動機,比如說不同的歷史會給我們不同的細節。在你的研究中,經常會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東西。這也關係到你去尋找相關的資源以及選擇什麽樣的材料。比方說,我在研究了康熙六七年以後,我對他非常感興趣的一點就是,如果所有的事情倒過來看會怎麽樣呢?我覺得從康熙的反面去研究康熙的話,很可能是一種新的方法。20世紀70年代,我讀過一些歷史資料,並寫了一部書叫《王氏之死》,研究18世紀後期的一位中國婦人。清朝有一個制度,它對死亡是有登記的,尤其是一些暴死的人。而且這裏面可以看到一個細節的問題,康熙所做的是一個皇帝要做的工作,王氏所做的是作爲一個女人應盡的義務。王氏生活在自己的社區中,通過王氏我們能看到康熙的一個反面,這個婦人在地震之後死于山東的南部。我的寫作都是在一些很可靠的證據之下寫的。

到了20世紀90年代,我對康熙的興趣就變得更爲廣闊了。康熙之後的皇帝是雍正,但歷史學家好像故意把他略過去了。雍正看上去是一個很短暫的歷史時期,在歷史學家的眼中,雍正是一個濫用權力、疑心病很重的皇帝。而雍正與康熙是有相似處的,正是他們的結合很好地建立了中國的文化和軍事力量。

另外一個側重點就是通過外國人在中國的活動來看它的本質。1600年以後,不少外國人開始在中國定居,很多人認爲那時候的外國人對中國人一無所知,但是我們從一些回憶録和當時的記載來看並不是這樣的,這就是我的那本書《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裏的主要內容。在康熙的統治時代,天主教會有一個很强的傳教時期,本書研究了康熙是如何調整他們與天主教士之間的關係的一些問題。那些西方來的知識分子非常的聰明,比如說利瑪竇,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學習中文,他是西方第一個能用中文獨立寫作、出書的人。當時有很多文獻可以看到。我研究的另外一個側重點就是太平天國。從太平天國的材料中可以看出來,當時的軍事、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外國人一些不可推卻的責任。我的這本書的名字叫《上帝的中國兒子》,因爲洪秀全篤信他就是上帝的兒子。這個研究讓我進入了中國的19世紀中期,從那時起一直到清朝滅亡,這種社會政治、經濟大變化的時期不僅僅是中國的變化,而且是全球性的一個變化,呈現爲人們的恐懼、希望、調整。所以從那時開始,中國人就開始了對中國現代化的追尋,直到推翻清政府,一直延續到新政府的建立、推廣。那時的人們希望建立一個更加長久、更加智慧的政府。所以,我的書中就把它稱爲“革命的全景以及振興”。

這一切都不是偶然,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一種探索,看看自己寫的一些書的時候,我就發現我寫的東西都與中國有關,這是一種讓我非常著迷的東西。我們可以利用一些資源,從這些資源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更多的是得到一些亮光和反思。我很敬佩中國的一些歷史學家,特別是那些親身經歷了明朝滅亡和清朝入關的史家,他們由對當時社會某些問題的關注形成了一些深刻的歷史認識。現在回過頭來看一下今天講座的題目——我們爲什麽要思考歷史、寫歷史?因爲歷史能够給我們一種區域,一種不同的眼光,讓我們看到過去,以及我們現在的處境和生活。歷史總是給我們一些影響,也警醒我們,讓我們注意一些細節,一些個人的悲劇。也許做歷史是一個比較悲傷的學科,因爲我們總是在研究過去的事情,有些故事還很困難,或者說令人很傷心。但是這些故事卻在構成著一些事情,比如說中國人的身份。而那這樣的東西就能够鼓勵我們進一步反思。我上次在北京大學與同學們的交流中,發現有很多學生對研究自己國家的歷史很感興趣,這就給了我更多的鼓勵。

接下來,我們改變一下我們談論的主題,我想根據我自己的研究及與北大學生的交流,來總結一下我演講中的講三個主題。我的第一個主題是一種跨文化的追尋、一種興趣。我很感興趣的就是他們是如何跨文化的?跨文化的價值在哪裏?文化的跨越與宗教衝突之間有什麽關係?或者說有什麽樣的區別?這種跨文化又是一種什麽樣的規模?在歷史被閱讀及重寫的過程當中又是怎麽被重構的?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和一些中國學者都很感興趣的一個人叫沈福宗。他于1687年去過歐洲,見過英王和法王,而且很積極地進行文化的交流。比如說,他曾經和教皇教庭人員談過話。在他短短的生命中,留下了一些東西,他是一個能說拉丁文的中國人,這是一個很奇妙的事情。他利用自己通曉拉丁文的能力與當時的英法官員、宗教人員進行交流。所以,這樣讓我想到了一種通用語言的價值。由于這種語言的工具,他能接觸到很多的科學、工廠、圖書館等等。耶穌教會在中國一直在探索如何把中國的經典翻譯過去,沈福宗參與了把中國經典翻譯成拉丁文的活動。1687年,拉丁文的《論語》已經出版了,而且翻譯得很好。同時,他還和當時的很多學者進行過交流,這些學者多是那個時代的啓蒙學者。他曾受到英王和法王的接見。他們對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沈福宗在歐洲的業餘生活是什麽樣子的?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關于他的業餘生活的記録。我們從中發現了一個“通用語言”,那就是——弈棋。他經常和那些歐洲的學者們一起下棋。總之這樣一個中國人的旅歐生活是十分生動有趣的。然而不幸的是,在返回中國的途上,沈福宗突然發燒,並很快就去世了。這真的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他回到了中國,向康熙皇帝介紹一下英法的歷史,那麽對中國會有怎麽樣的影響和改變呢?

我想再說一個細節,不論是現在還是過去,每當有西方人想去中國,如果你問到他們想知道什麽?他們最關心的不是中國人的想法、心理和中國文化,而是需要知道多少漢字,纔能够去中國。然後會問如果他不懂漢字該怎麽辦?所以,從17世紀到現在你都會發現會有一些廣告,他們會賣給你一個秘訣或者一個套餐,在五周之內幫你掌握漢字,讓你熟練使用漢語。他們會聲稱掌握了擁有中國這把鎖的鑰匙,但是其實没有一個是管用的,因爲學習没有捷徑可走。17至18世紀的時候,那些學者會告訴外國人,需要掌握一萬兩千個漢字,還不包括那些歷史、科學等其他的,還有官府上面用的一些術語。

我研究的第二個主題與經濟有關。特別是1783年美國獨立時期,英美對中國市場的開發特別感興趣。他們很想來中國做生意。而那個時期,清政府對他們的權利做了許多限制,特別是外國人的居留問題,這造成了外國人和清政府之間的一些矛盾。中國人總是覺得他們要抗拒西方人,他們不需要西方做的東西,認爲西方人把一些東西强加在中國人身上。這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了一些争端,但是西方人還是通過一些協議、建議以及在中國開展的貿易,建立了自己的居住區,建了他們自己的房子、建了他們自己的學校,並在婦女和兒童問題上多有參與,但歷史上記録最多的還是關于鴉片的戰争。

第三個主題,我把它稱之爲中國——世界。在這裏,關于一個國家政權上的資料是不會造假的,如政府秩序、階級結構和政治體制。我們可以回到雍正時期,如果你們細讀雍正時期的材料的話,這些材料會告訴我們很多的信息。在中國大陸,如果你四處旅行的話,你會發現很多材料都没有人研究,比如河流的情况、道路的情况、水域的情况,以及商人與旅人之間如何互相幫助?考試作弊的事情、各種各樣宣傳的張貼畫、語系的問題、人們到哪裏及如何找醫生,還有寺廟的情況以及如何祭祀,等等。

下面稍作總結,我爲什麽寫歷史?歷史能够讓我更加深入地探索過去,没有一個歷史時期是不可以去探索的。也許我們會搜集很多資料,這些資料也可能讓你看不出什麽東西來。但是,我們總是與過去相連,歷史對我來說,讓我有一種親切感。而歷史資料有其脆弱性,我想說的是,如果你非常喜歡研究歷史的話,就應該保持清醒,因爲這些資料無論看起來多麽地可靠、有趣,它都有可能是編造的、假的,是謊話。另外,這些資料告訴我們,假故事這種形式是如何切入我們的生活的。歷史總會讓我們去反省,讓我們看到未來,而在歷史當中呢,我們會看到國家、社會、個人、孩子和夫妻關係,歷史會告訴我們一些普通人的生活。總的來說,研究歷史一定要保持清醒,注意到一些邊緣性的地方,來保持一種好奇心。此外,我還在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思考自己的文化傳統以及全球文化傳承。

人大師生提問與史景遷先生回答:

問題1:寫歷史方面的論文與其他方面的論文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嗎?

答:寫論文要求有歷史的方法,這也是增長知識的一種方式。寫論文很難說有一個標準。如果說你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是非常有興趣的話,寫論文是一個給人非常多啓迪的訓練,它能够唤醒你的心靈,發現一些老師都没有發現的問題。所以,我認爲寫論文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能够幫助我們的學生從他們的研究興趣更上層樓,總是讓人非常振奮。

問題2:歷史是藝術還是科學?

答: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了,這首先關涉到科學的定義是什麽。歷史在我看來,它的確是藝術,但它也的確是有很多規則的。

問題3:您是否努力通過研究昨天,來解釋今天和明天?

答:我們發現,通過閱讀和研究,人們希望歷史能够“有點用”,但是,實際上卻總是失敗。歷史上發生的事情總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人們總是忘了歷史,並没有爲了的明天汲取已得到的經驗和技巧。至于今天呢,它真的不確定,而且總是在移動,總是在發展。當然,過了許多年以後,我們的今天也就成爲了歷史。我很喜歡這個同學的問題。

問題4:我是一個國際新聞專業的學生,我們被告知,今天的新聞將會成爲明天的歷史。但是我覺得,一些客觀性和主觀性總是困擾著我,不知道您作爲一個歷史學家是怎麽看待新聞的?

答:確實是,今天注定要走到明天。明天總會到來,我們無法阻止它。老師本科的時候也是學習新聞的,這種新聞的訓練對後來做歷史是很有幫助的。新聞的確是著眼于今天和明天,可是我們的記憶總是很短。在今天的世界,變化總是很多,規則的變化也是很大,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事情,我們通過對昨天的研究,儘可能抓住些東西。這個問題非常好。

問題5:歷史總是循環的,就像日出日落一樣,爲什麽?

答:確實是,每個政府、每個國家都是從其前身發展而來,有成長期也有衰弱期。像17世紀的英國和現在的英國,真的是風水輪流轉,深不可測。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曾經做過一些研究,希望能够找到這些循環的决定因素,從技術或者科學上面去做一些解釋,但是要是去找到一個簡單的規則是非常困難的。比如:乾隆皇帝受《易經》的影響,認爲這是一個不可以改變的循環,也不會想去改變它。没有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够避免這種最終的衰弱,只是長短而已。比如說中國的文化很長壽,但是你可以看到他們在發展中間不斷地吸取外來的東西,而且中國人不論在哪裏都有一種國土和情感上的歸屬感。對于你的問題,首先要說的是“Yes”,就本質而言,發展是一種消耗,是一種軍事及知識、經濟上的消耗。當然遇到一個比較好的政府或比較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有時是可以改變這些的。

問題6:康熙寫了一些布道詩,這些詩流傳很廣,您真的以爲康熙慕道嗎?如果不是,如何評價這些事?他對基督教的態度是崇拜還僅僅是一種包容?洪秀全作爲“上帝的中國兒子”,與基督教到底是怎麽一種關係?如果太平天國的確與基督教有關,作爲同樣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與太平天國之間的衝突怎麽解釋?謝謝

答:現在的材料確實可以證明,康熙與當時的天主教有一些聯繫。康熙作爲一位帝王,非常地有技巧,他不會讓與外國人的衝突出現,所以他對外國人的崇敬是非常謹慎的。他要求他們遵守清朝的規矩,很多時候他是支持基督徒的,但是如果把他惹惱的話,他會非常憤怒,而且他會對他們非常苛刻、非常嚴厲。康熙還嘲諷過那些外國的資深傳教士,認爲他們不懂中國的《易經》和中國的其他經典,而不懂中國的東西,他們是没有資格在中國進行判斷的。在中國有很多偉大的傳教士,他們翻譯了《論語》,這就回到了我剛纔談論的。很多時候,康熙對外國人是很有耐心的,他總是很想用一種科學的方法去證明些什麼。但是不能去惹他,被惹火了的話,他還是很難相與的。

洪秀全的宗教其實是一個很個人的宗教,他就像一首詩一樣,他没有什麽規矩可言,他把自己放到上帝和天之間的關係上,他的自信心是非常地有意思的。他創造了與上帝之間的這種關係,還把自己稱爲上帝的小兒子,圍繞著這個,他創造了一些自己的禱文和規矩。如果把康熙時期的基督徒與宗教思想和洪秀全的這種基督教實踐兩者相比較的話,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學術訓練。謝謝大家今天下午如此專注地參加這次座談會。非常感謝。

标签:;  ;  ;  

为什么我们要写历史?施经毅对人民大学学生讲了话_康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