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人民医院 252002
【摘 要】目的:探析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时间段内到我院就医的80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与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0%,对照组是27.5%,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患者受到年龄、手术等因素的影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因此需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干预,以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关键词】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212-01
深静脉血栓形成[1](DVT)属于关节置换术后多发的一种并发症,受到性别、麻醉方法、骨水泥使用、抗凝药物使用、患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文献资料[2]指出:外国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分别是50—60%、0.1—0.38%。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威胁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生命安全,最严重是导致患者出现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引发患者死亡。因此如何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受到骨科医务人员的重视,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笔者抽选我院骨科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收的80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统计分析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护理效果,现将探究经过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骨科诊治的80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21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患者年龄介于40岁—86岁之间,平均是(59.4±1.6)岁,包括20例髋关节,16例膝关节,4例踝关节;对照组中,23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患者年龄最高是84岁,最低是43岁,平均是(58.8±1.2)岁,包括18例髋关节,17例膝关节,5例踝关节,把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但有可比性。60例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以参与此次探究实验。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干预。
1.2.1术前评估 术前,护理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与凝血状态,尤其是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专业知识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功能训练 术后,需对患者的肢体功能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于术后早期刺激患者的肌肉收缩,编制肢体训练方案,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2.3引流护理 重视巡视,以保证患者引流管的通畅性,避免弯折、挤压与堵塞引流管,并定期消毒引流管,,同时对患者的引流液性状、颜色等进行观察与记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有效处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版本是SPSS18.0的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资料,计量数据与计数资料表示分别利用()、%,并分别完成t、X2检验,P<0.05说明组间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0%,对照组是27.5%,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与凝血功能、高龄、肥胖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3讨论
3.1年龄 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受到患者年龄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老年群体的血液流变显著、血管壁老化严重,且老年患者均患有凝血功能异常问题,因此年龄属于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老年患者合并多器官器质性病变或者是生理性退变,导致血液一直是高凝状态,且患者受到年龄的影响,卧床时间较长,下肢活动显著,导致下肢血液处在滞缓状态。下肢血管受到解剖特点的影响,造成血小板、内膜附着于血管内膜中,在凝血酶或者是凝血因子达到一定浓度后,会造成血栓形成[3]。术前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存在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3.2手术 关节置换术过程中,患者的肢体制动时间较长,导致患者的下肢血流较为缓慢,而过度弯曲也会减缓患者的静脉血流速度,且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止血带也会导致患者静脉瘀滞。手术创伤出血会激活患者的凝血因子与组织因子,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3.3术后因素 人体腿部肌肉中的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存在很多的静脉窦,静脉内流血在肌肉泵作用下完成向心回流,患者仰卧状态时,上述情况更为明显,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功能锻炼有关的专业知识较为缺乏,且术后卧床休息,导致患者的下肢活动明显降低,导致患者的静脉血流较为缓慢,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4]。
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为80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施探究实验,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0%,对照组是27.5%,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与齐加新[5]等人的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关节置换术后,需针对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以降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尽量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与肢体功能,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在临床护理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泓源,张黎明,皮红英等.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护理评估[J].护理研究,2007,21(28):2564-2567.
[2] 刘燕芳,方菊飞,杨梅等.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z1):143-143.
[3] 胡文娟.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61-263.
[4] 臧学慧,查振刚,冯永洪等.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7):3054-3057.
[5] 齐加新,黄俊荣,张蕾等.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31-32.
论文作者:张锐,李丽,肖岩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1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术后论文; 关节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发生率论文; 因素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