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思想政治》指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一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指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二版已于2003年秋季使用。新版高一《思想政治》教材与其第一版相比,在结构体系、知识内容、语言文字、版式设计等方面都做了较大的修改和创新。教材内容的选用更富有针对性和时代感,观点和材料的叙述更加严密和科学,语言文字的使用更加准确和恰当。举例来说,上册教材第一课的序言(第5页)不足280字,就作了8处改动,其中包括3个标点。编写教材的同志们这种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但正如一句广告语所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好的教材也难以做到十全十美。为了使这一教材再版时更加完善,也为了给教师们的备课提供一点参考,笔者在这里指出它的几点不足。
一、“货币”一节中对货币和纸币的有关论述已经过时
上册第二节对货币和纸币的有关论述基本上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经济学观点。传统的货币理论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创立的,它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但和今天货币发展的现实相对照,已经大大落后了。
在当代货币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近几十年间发生的纸币革命。这场革命使出身低贱的纸币把身价昂贵的黄金挤到角落里,成为风行世界各国的主体货币。最初的纸币不过是黄金的仆人,现在却成为货币舞台的主人。
首先,白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消了其世界货币的地位,这意味着从此白银和其他商品一样随行就市。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已于1999年发出了《关于白银管理改革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白银“统购统配”的管理政策,放开白银市场,允许白银产需直接见面。这意味着在我国,白银已完全成为与铜、锌、铝等有色金属地位相同的一般商品。
至于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盛行的是金本位制,所有的流通货币(包括纸币)都是根据黄金来定的,黄金的重要地位无可置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后,欧美各国先后放弃金本位制,采用不兑换黄金的纸币制度。黄金在各国内被排除流通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大大增加,而黄金缓慢的自然增长则大大限制了黄金在金融领域的使用,因而造成了货币与黄金的关系越来越远。1978年4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废除黄金官价,解脱了黄金与货币的关系,从此黄金的价格就跟着市场走,其货币的职能大大降低了。它虽然还没有像白银那样成为一种简单的商品,仍然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但它担当的货币角色已开始动摇。纵观货币的发展趋势,总有一天,黄金会回归自然,成为一种彻头彻尾的商品,而不再是货币。
针对货币发展的现实,很多经济类书籍早已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作了新的阐述。如有的把货币解释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经济学是什么》,梁小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有的把它解释为“作为一种价值体而存在,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功能,表现为一定购买能力的商品”(《现代市场经济大辞典》,李炳炎主编,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等等。虽然它们的解释有所差异,但都摒弃了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纸币是货币符号等说法。
基于此,教材中货币一节的很多论述都应修改。
如教材第15页关于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个定义只适用于金属货币而不适用于纸币。
同样,第20页纸币是“货币符号”的说法只有金属货币作为主体货币的情况下才成立。而在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的今天,纸币是货币符号的说法自然就不成立了。
还有第19页讲的“只有金银铸币和金银条、块才能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也不正确。纸币同样具有储藏手段职能(如储存纸币或银行存款以及购买股票、债券等)。
至于第19页“在我国,禁止金银在国内市场上流通”一语更不符合事实。银早已放开,金也即将开禁。
还有第19页“只有黄金白银才能作为世界货币,铸币和纸币是不行的”一语更不恰当。不要说白银已不属于贵金属之列,就是黄金虽然仍具有世界货币职能,但它和美元、欧元、日元等纸币性质的世界货币相比,已退居次要地位。
二、说“物美价廉”的“价”是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不恰当
上册第9页讲:“人们购买商品都希望‘物美价廉’,这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这里的“价廉是人们从价值的角度提出的要求”的说法不恰当,确切地说,应该是交换价值(或者价格)。
因为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所接触到或者感受到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价格。货币产生以前是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货币产生以后则是价格,而不可能是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只能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换一个角度说,商品价值的大小就是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社会生产条件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商品交换又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此,针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同一种商品而言,不可能出现此时的价值大,彼时的价值小;或者此处的价值大,彼处的价值小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交换中商品“价值低廉”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实上,在交换中商品的价格还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同时,针对特定商品生产者而言,其商品的价格还受其个别劳动时间的制约。对于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而言,他可以考虑以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格出售;而对于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而言,他则希望以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格卖出。因此只有从交换价值角度看,才能出现价廉的情况。当然,经过一定时期以后,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商品的价值量也会随之变小,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也必然会降低。这恰恰说明在商品交换中,人们所接触到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商品的价值。因此只能说价廉是价值的反映——因为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不能说价廉是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
三、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解释不恰当
上册第11页第一自然段在分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时讲了这样一段话:“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不同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同样一匹布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同。如果有的用8小时,有的用13小时,而大多数用10小时,那么生产一匹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接近于10小时。”这里的“绝大多数用10小时”一语不恰当。
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等各不相同,因此生产同样一匹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根本不可能出现“绝大多数用10小时”的情况。这如同举行自行车比赛,大家虽然使用同一种自行车,但由于运动员们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因此到达终点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不可能出现绝大多数运动员在同一时间到达终点的情况。“劳动时间”不同于“生产条件”。生产条件由于主要指的是生产工具,因此存在“绝大多数”的情况。比较恰当的表述方法应该是“平均用10小时”。当然这里的“平均”只是通过市场上的交换行为自发实现的一种近似的、相对的平均。
四、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问题讲得不清楚
下册第28页第1自然段说:“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采取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课税越重。”应该说这比其第一版的叙述方式——“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课税越重”——完善了许多。因为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税率体系。其中对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承包租赁经营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人劳务报酬所得、个人稿酬所得、个人提供或转让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所得、个人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个人财产租赁所得、个人财产转让所得、个人偶然所得和国家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则适用20%的比例税率。因此说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当然不科学。但是新教材只涉及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实行累进税率又出现了新的不严密——由原来的主体外延过宽变成了主体外延过窄,因为从前面的叙述得知,不光是工资、薪金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因此修改方法有两种:或者把这两种税率都介绍一下,或者在“工资薪金所得”后面再加上另外两种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的征税对象。笔者觉得最好采用第一种方法,因为各种税种中,惟有个人所得税税种与每个公民的联系最紧密,在这里不把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跟同学们做个全面交待,实在有些遗憾。
五、“欧洲区”与“东亚经济圈”的提法不恰当
下册第98页倒数第2自然段说:“目前,世界上成立了覆盖欧洲、北美、拉美、大洋洲和亚洲等区域的多个区域性集团。其中三个较大的区域性集团是以欧洲联盟为中心的欧洲区,以美国为轴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包括中国、日本、东盟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在内的东亚经济圈。”
其中的“欧洲区”“东亚经济圈”的提法不恰当。因为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根本不存在“欧洲区”或“东亚经济圈”这样的区域性经济集团。笔者估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教材编写者把经济区域与区域性经济集团混为一谈了。
六、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的说法不恰当
上册第83页有三处强调“厂长或经理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这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明显不符。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今天很多国有企业都已完成了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在现代公司制中,一般地说董事长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厂长(经理)已失去了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资格。
七、实例明显过时
上册第103页在谈到国家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时只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的价格政策。比如国家几次提高了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与此同时,又适当降低了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产品的销售价格。”
这个例子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产物。这与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农业实施保护的各种政策有很大差距。政治科不同于历史科,它强调举例必须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
八、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术语已经过时
上册教材有两处使用了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术语:一处是第99页插图“‘九五’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一处是第112页的图表“不同类型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情况(1995年)”,此图表中有“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栏。鉴于在全球经济一体的当代,各国经济更多地融合,很难找出原来意义上的民族工业,所以联合国统计司1993年要求各国在国民收入统计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NP),所以从那时起各国都采用了GDP这一指标。因此教材仍使用GNP这个数语明显不合时宜。
九、只讲存款储蓄利国利民有些片面
下册第1课第2节只是大讲“存款储蓄利国利民”,而只字不提信用消费(即消费信贷)的意义,这与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相左。在今天,信用消费也是甚至更是一种利国利民的行为。今天,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是需求不旺或者说消费不足。其实,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以后,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那么经济的发展就主要靠消费来推动。正是为了增加需求、扩大消费,几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采取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经政策的方针。同时为了鼓励公民消费,中央银行一再降低存款利率。尽管如此,消费不足的现状仍没有根本改观。因此在今天,只挣不花,只存不贷,从某种意义上讲已不是利国利民的行为。基于此,我认为教材应该增加有关鼓励信用消费的内容。
十、“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小结语已成多余
下册第92页“本课小结”的第1自然段结尾部分有句话:“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狭义的服务业则只限于生活服务的范围。”这句话已成为多余。因为前面的第67页对服务业只作了广义的解释,而没有像旧版那样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十一、广义的储蓄概念表述得不全面
下册第51页在解释广义的储蓄概念时说:“广义的储蓄包括存款储蓄、购买债券和商业保险,以及手持现金等。”这里把“购买股票”这一重要的储蓄方式丢了,应将其加上。
十二、个别词、字、标点仍有使用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
下面略举几处:
下册第83页第3自然段:“婚、丧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前面的“婚、丧”应该删去,因为红白喜事本来就泛指婚丧。
上册第76页第2自然段:“长虹在稳坐中国采电大王宝座的同时……”很明显,“采电”的“采”字错了,应该是“彩”。
上册第119页第一自然段在介绍徐虎的事迹时有这样一句话:“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仅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其中前面的两个顿号最好改为逗号,因为从词义上考虑,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三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下册第37页倒数第3行:“但这些‘钱庄’‘票号’实际上都是高利贷性质的。”这里的“钱庄”与“票号”之间应该加个顿号。
下册68页第2自然段第5行在谈商品服务市场的地位时有一句话:“只有随着商品服务市场的发展,才会相应地产生、发展其他市场的需要,并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这里的顿号应该删去,否则念不通。
下册第73页第2行:“社会上正在推行的‘承诺制’‘示范窗口’和‘百万店无假货’行动,就是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上述的“承诺制”与“示范窗口”之间应该有个顿号。
下册第87页倒数第2自然段:“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上述两项法律之间也应该用个顿号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