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微课程: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的新方向
李皖怡
【摘 要】 将经典阅读书目转化为课程是当前国内课外阅读教学的新趋势。非线性微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助于课外经典阅读的落实。教师可以通过非线性布点,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探寻微课程的连接点;通过非线性成链,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微课程知识链;通过非线性建圈,在学生的图式模式中构建微课程循环圈,优化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 非线性微课程;课外经典阅读;实践策略
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在努力地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经典课程,进而建构多元系统的校本课程。聚焦非线性微课程这一概念,构建经典阅读微课程设计模式,以期为课外经典阅读教学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径。
一、非线性微课程的内涵厘定
何为非线性?“非线性”是指两个变量关系的曲线、曲面或不确定的属性。与线性相比,非线性更接近客观事物性质本身,是研究认识复杂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何为非线性微课程呢?本文所说的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教学而言的。现行的课程设计中普遍运用的是线性教学方式,如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进行教学。而非线性微课程的设计超越了这样的认知逻辑线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构建。如课外经典阅读《论语》微课程中的《〈论语〉——君子之道》《〈论语〉——学习之道》《〈论语〉——交往之道》《〈论语〉法官台》《〈论语〉修正栏》等一系列内容,为儿童提供多元课程内容,帮助儿童建立网状的思维图式。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且能够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融汇时代精神,是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非线性微课程的价值
1.从一元到多元,彰显微课程内容的整体之美。
受传统班级授课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微课程强调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忽视学生真正需要的“重点”。因此,从“一元”走向“多元”是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的趋势,而非线性的教学设计恰好为多元化的内容学习提供了可能。非线性微课程能够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设计多样的学习内容,形成内容丰富、视角多维的微课程,让学生基于自身所知建构较为完整的个性化整体结构。
2.从知到智,引发儿童学习微课程的探究之乐。
在“知本”主义学习方式的影响下,学生较为注重对知识的机械占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为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这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智本”主义学习方式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非线性微课程设计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例如:在《水浒传》微课程学习中,有的学生愿意读水浒,有的学生愿意说水浒,有的学生愿意演水浒。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了“水浒——经典之声”“水浒——快说评书”“水浒——精彩在线”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需求,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之乐。
3.点—链—圈,把握微课程内部结构的逻辑之链。
兴趣点。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是非线性微课程设计的关键,也是学生有效学习微课程的前提。例如:在《论语》微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线上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兴趣点,再基于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活动。
赵仙童扭过身,一屁股坐到沙发上,喘着粗气说,我不跟你的手生气,我犯不着。你站好,你知不知道我为什么打你?
目标点。当学生完成任务以后,便会对相关的主题有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目标点。如有个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将《论语》中“学习之道”设定为认识度5 级、理解度3 级、拓展度2 级的学习目标点。
Stop and think about it for a moment. Do youknow of a single instance where any real achievementwas made in your life, or in the life of any person inhistory, that was not due to a problem with which theindividual was faced?
4.从客体到主体,满足儿童生命发展的成长之需。
本文针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集的使用丁溴东莨菪碱的患者的病例进行归纳分析,旨在掌握丁溴东莨菪碱的使用注意事项,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药源性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非线性微课程的实践探索
非线性微课程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学生个体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的差异,学生的关注点也大不相同。因此,非线性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要寻找学生与微课程之间的连接点,即为非线性微课程布点。
1.非线性布点,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探寻微课程联结点。
非线性微课程的设计超越传统的线性教学思维而指向课程的内部逻辑。从“无逻辑”到有逻辑,从多样性的网状学习点到学生和微课程之间的转换圈,这样的设计方式有效地挖掘和升华了微课程的主题内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作用。
非线性微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单线逻辑性,呈现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网状逻辑链条。如何实现从“非逻辑性”到“逻辑性”的有效链接,这是非线性微课程设计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点—链—圈”的学习模式,试图通过寻找学生的学习点来串联学生、教师、课程之间的学习链条,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转化圈”,实现学习内容与认知图式之间的转化、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建立以学习为核心的微课程体系。
任务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之后,教师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例如:对“交往”主题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寻找《论语》中有关交往的内容;对“君子”主题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找寻《论语》中的有关君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布置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展开深度探究。
1.2.2 放弃社保。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新房建造未完工的农户中,未缴纳社保的农户占64.30%。调研访谈中,许多农户直言社保对于他们来说负担太重,他们更加愿意把缴纳社保的钱花在新房建造、子女读书上。同时,农户放弃社保还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保一次性缴纳要求给农民带来了一定压力。根据农村养老保险一次性补缴规定,男满45岁、女满40岁的农民最高补缴10年,需交纳6万余元;而男满60岁、女满55岁的农民补缴15年,总共补缴9万余元。二是政府对社保的宣传不到位,农户对社保了解片面,甚至认为社保是可有可无的。
图1显示,国内首篇有关正念疗法的核心学术文献肇始于2009年,查阅可知由李英、席敏娜、申荷永发表于《心理科学》的《正念禅修在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一文。文章概况了正念禅修的起源、内涵,着重阐释了基于正念的3种主流心理治疗方法:正念减压疗法(MBSR)、正念认知疗法(MBCT)、辩证行为治疗(DBT),并对正念疗法于心理治疗、医学保健等领域的发展进行综述[13]。开创了正念疗法域外引介的先河,为该疗法的本土化奠定坚实基础。自此,我国关于正念疗法的学术研究遍地开花,文献量陡增(如图1所示,2017因数据不完整,难以汇总,但预测其增长趋势不可避免),有力推动了正念疗法的本土化进程。
迁移点。知识点之间是相关联的,学生的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在知识点之间巧妙设计迁移点,促使学生在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发生迁移。例如:教师可以在《论语》学习中的“君子之道”“交往之道”“学习之道”之间设计迁移点,使各个学习点有效地串联起来,从而达到对课程的整体把握。
侧重于具体的文体研究的论文有:江西上饶师范学院王顺贵教授的《宋诗选本<凡例>、<跋>研究》高度重视容易为人们忽略的选本的《凡例》和《跋》这两种文体,在总结了选本的凡例反映编选者个人诗学蕲尚和诗学观这一作用后,特别指出并非所有选本凡例都能比较完整地反映选编者的意图和诗学观;论证选本的跋的作用一是用来叙述选本的编撰、刊行和流传情况,二是对序言和凡例中未能言及的情况的补充。
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非线性微课程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能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红楼梦》微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诗词歌赋”“礼仪习俗”等内容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式有自主选择交流、朗诵、表演等,真正满足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之需。
评价点。任何课程的实施必须有评价,否则学习的效果将无法判断,学习也将无法继续。非线性微课程中的评价点应该贯穿每一个学习环节,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即时的评价和指导。
2.非线性成链,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微课程知识链。
从表面上看,非线性微课程的学习内容不具逻辑性,但课程内容本身是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如何有效串联各个非线性点,对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有效地建立学习图式有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各个知识点的内部联系,串联各个知识点形成知识链。
例如:在《三国演义》微课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将整本书解构成《〈三国演义〉——谋臣》《〈三国演义〉——计谋》《〈三国演义〉——战争》《〈三国演义〉——名将》《〈三国演义〉——故事》等多个独立的教学点。在学习各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点与点之间的内部联系。如在“谋臣”系列中,学生在阅读到诸葛亮、周瑜、庞统等谋臣时,也会了解他们使用的计谋,以此从“谋臣”系列链接到“计谋”系列。同样,在学习“计谋”时,也会涉及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如此,便将“计谋”与“战争”关联,继此关联“名将”系列。从独立的知识点到串联的整本书,完整的知识链便形成。
3.非线性建圈,在学生的图式模式中构建微课程循环圈。
串珠成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从量到质飞跃的过程,也是学生从陈述性知识到性程序知识的图式建构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学生与微课程之间的循环圈,能帮助学生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转换,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一次转化循环圈:从知识到图式。儿童的认知过程总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形成经验—知识—经验的转换圈。学生的学习总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从一个个分散的认知点建构成一条条知识链。如何将这些知识链内化为学习图式呢?这就要经过第一个转化循环圈:从知识到图式的转化。例如:在《西游记》微课程中,学生先通过“唐僧”系列的学习形成一个有关“唐僧”的知识链:前世—出生—修炼—成佛,通过这条知识链建立唐僧的人物形象,让唐僧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同时,在认识唐僧这个人物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学到的方式对其他人物进行自主构建,如孙悟空:猴—人—神—佛;猪八戒:神—猪—人—佛……通过形成的图式结构将知识链逐步地纳入进来,最后用一条取经路把所有人物、故事串联起来,建立一个《西游记》微课程的整体循环圈。
第二次转化循环圈:从图式到经验。如果说从“知识”到“图式”的过程是内化的过程,那么从“图式”到“经验”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升华知识,形成从图式到经验的第二次转化循环圈。例如:在《西游记》微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设计和课程相关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西游记—淮安文化》探寻活动,可以先从书中找出相关的淮安元素: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书中有很多淮安的地名如“行者纵起筋斗云,躲离怪处,直奔盱眙山……”多次出现淮安方言如“这个揪住要往岸上拖,那个抓来就将水里沃……”还有民间传说“淮河水神无支祁被镇压在洪泽湖龟山”,实则是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的原型等。在书中找到这些淮安元素后,师生一起开启寻访之路:到吴承恩故居探寻他创作的故事,到洪泽的龟山感受孙悟空被压五指山的悲壮,到民间去感受淮安的方言……从书本到生活,从生活返回书本,学生在知识与生活、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便会对《西游记》这本书产生更深的感悟,进而建立图式到经验的认知循环圈。
非线性微课程突破了线性教学的设计框架,打破了传统知识教学中螺旋叠加的教学方式。它立足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本身,从点到线,从线到圈,从无逻辑性到有逻辑性,这样连续不断,循环往复,顺应了知识的生长逻辑,顺应了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使学生在异质的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中开拓视野、发展个性,实现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装.非线性发展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2-37.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81-0025-04
【作者简介】 李皖怡,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14200)教科室副主任,一级教师。
注:本文获江苏省2018 年“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标签:非线性微课程论文; 课外经典阅读论文; 实践策略论文;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教科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