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_武汉市论文

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_武汉市论文

湖北工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对策研究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发生三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各国市场进一步融合,国际竞争加剧;二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国际分工重新定位;三是国内总供求关系出现根本转变,由短缺走向相对过剩,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由通货膨胀走向通货紧缩。在这种变化的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已经由总量问题转为结构问题。面对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如何对现有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提升,是未来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湖北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湖北工业结构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经济结构、生产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多个方面。

一是工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主要反映在国有经济比重偏高,非公有制、外向型经济比重偏低。截止2000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资产总额达到411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量的83.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4个百分点。湖北外向型工业经济的比重只有10.2%(全国为20.3%),与全国的差距较大。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一般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高利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偏少,尤其是缺少左右市场的精品、名牌。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在工业生产总量中,湖北精品、名牌产品产值比重约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比山东、广东、上海等先进省市低8~10个百分点。在全国组织的工业产品精品、名牌评比中,湖北都是位次靠后,这与其经济实力位次很不相符。

三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目前湖北工业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偏低,如全省201家造纸厂、20多家酒厂中达到最小合理规模的仅分别占8%和12%。全省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6300多家,其中大型企业只有305家,仅占4.8%,中小企业高达95.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另一个表现是:企业普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日本一个汽车制造厂就拥有上万家零部件协作企业,而湖北最大的东汽协作厂家尚不足200家,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四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由于缺少投资活动的成本约束和效益激励,客观上形成了科技与产业分离,技术商业化能力低下的状况。据有关资料反映,在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中,70~80%是依靠新技术实现的,而湖北目前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约为30%。从产业外部看,一些新兴技术产业都缺乏强大的相关产业支持,“武汉·中国光谷”目前真正形成生产能力的相关产业、企业就相当少。

五是地区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化。这主要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下,各地方政府长期追求工业自成体系、重复投资、盲目引进、重复生产带来的。据有关方面测算,全省主要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高达95%以上,以致各地区产业之间结构严重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严重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发挥。

二、加快湖北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

当前,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将面临一个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一是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对湖北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二是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国的综合国力将更加倚重于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加速了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国际经济联系,促进了国际分工的细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五是我国即将加入WTO,不仅意味着国内市场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日益突显,而且各项政策、规则将按照协议逐步到位,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也将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湖北工业结构现状及新环境,湖北工业结构调整应实现四个转向:1.由过去短期适应性调整转向长期的战略性调整;2.调整主体必须由政府逐步转向企业;3.调整内容必须由单一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转向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及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等综合性调整;4.调整的重点由增量调整为主转向增量与存量有机结合,以存量调整为主,更多的依靠科技进步的体制创新。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强电力工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高传统加工业,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

第一,切实加强电力工业。在电源建设上,坚持“两优先、两控制、一鼓励”,即优先发展调峰性能良好的大型水电项目,优先发展大型火电项目,重点实施黄石电厂“大代小”改造工程和青山电厂改造工程;控制新上调峰性差的中小型水电项目,限制新上中小型火电项目,鼓励发展洁净发电和新能源发电项目。在电网建设上,围绕三峡电力输送,重点加强500千伏骨架网建设,改造完善220千伏及以下电网体系;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大火电机组脱硫技术及灰渣综合利用力度,关闭5万千瓦以下凝汽式发电,降低烟尘排放,提高废水回收率,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第二,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既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当代成长性最快的产业,必须加速发展。

1、光电子信息产业。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的龙头,无疑应当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十五”期间,要在充分发挥现有技术、人才、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以建设“武汉·中国光谷”为重点,加快光通信技术、显示技术、光存储技术、数字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重点支持武邮、长飞、华轮长江数据、东湖高新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光纤生产规模,重点开发生产SDH传输设备、光电子元器件、光电仪表、CPS系统、计算机及网络系统集成,集中力量、集中投放、集中开发,使现有技术、产品优势得到充分扩展,使之成为新世纪湖北最具活力、最有特色的产业。

2、生物工程和现代医药产业。生物工程是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的重要支柱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十五”期间,要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把生物工程及现代医药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柱,以生物农业、生物医药和生物保健产品的开发生产为主攻方向,重点形成十大特色医药产业基地、十大医药产业集团,加快推进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使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3、新材料及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光电子材料、复合材料、电子专用材料、高分子材料,可降解农膜母料等农用新材料、特种增强材料及制品等新材料,壮大规模和实力。兴机电一体化:以振兴装备工业为重点,以重点企业、重点改造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精密成型加工技术、加速原型技术、数控技术、传感技术,为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

4、环保产业。“十五”期间,环保产业重点放在开发、生产固体废物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以及降低噪音、脱硫设备和碱回收、气装备降解回收技术与设备上,依托现有企业,进行重点攻关,形成产业规模和优势。

第三,加快壮大支柱产业。在支柱产业建设上,应当重点放在“三大”领域。

1、汽车工业。“十五”期间,汽车工业重点围绕轻、轿、特车的发展,继续坚持“依托东汽,集中集成”的方针,充分利用好入世过渡保护期,在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的同时,加快企业重组步伐,推动整车生产企业向东风公司靠拢,最终形成一个大集团;支持东风公司与跨国公司实行全方位的战略性合作,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优势企业靠拢,形成零部件生产的“集成块”,加快淘汰一批质量低劣、“手工作坊”式的小厂,彻底改变“小、散、差、乱”局面,提高企业组织集约程度和生产集约水平。

2、钢铁及有色钢铁工业。继续创造条件,推进武钢、鄂钢、冶钢的联合,实现市场互补。重点推进以精料、连铸、连轧和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中心的工艺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钢铁工业工艺装备水平的整体优化和升级,增强开发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大钢铁企业精干主体、剥离辅体力度,减少非钢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色工业,重点围绕“治污、提质、增效”,以大冶有色为龙头,继续引进采用行业先进适用技术工艺,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治理环境污染;同时,积极引导推进铝行业的调整重组和技术进步,提高铝行业竞争能力。

3、石化工业。按照“优势优先,突出重点”的原则,巩固加强石油化工,稳步提高农用化工(农药、农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重点发展磷、盐化工,充分用好资源优势,发挥资源潜力,争创比较效益。石油化工,以江汉油田、武汉石化、荆门石化为重点,大力推广运用行业先进适用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加快工艺设备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技术含量,加快产品换代升级,提升经济效益。农用化工、农肥以枝江化肥、宜化、双环等企业为龙头,重点组织实施枝江化肥油改煤工程,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和整体竞争能力;农药,在严格控制新农药厂的同时,继续坚持以沙隆达为龙头,着力提高农药生产企业的创新开发能力,重点开发生产替代高毒农药新品种,满足市场需求。精细化工,按照市场导向,重点发展光电子化工产品、生物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逐步实现精细化工产品的替代升级。磷盐化工是湖北的突出优势,已经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产品系列,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十五”期间,盐化工行业继续以双环、沙隆达、江汉油田、武汉葛化为依托,把发展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结合起来,稳定发展“两碱”生产,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形成特色品牌,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盐化工生产基地。

第四,改造提高传统加工业。传统加工业是湖北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是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十五”期间,心须抓住机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加工业,用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的现代化,促进传统工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1、纺织工业。“十五”期间,纺织工业的发展要继续按照“调整、改造、提高、升级”的方针,加快资产重组,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棉纺织业,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通过资产重组,推进棉纺织生产能力向大企业集中,逐步实现棉纺织工业农工贸一体化;同时加快落后设备更新改造步伐,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重点开发生产绿色环保纤维面料、新合纤仿真化纤面料、高支轻薄防皱全毛面料产品,增加附加价值。化纤业,以湖北化纤为龙头,适度扩大化纤规模,开发差别化、功能化化纤产品;服装业,以扩大出口为导向,以品牌经营、品牌企业为核心,提高服装附加价值,提高服装行业出口比重,力争出口服装比重达到50%左右。同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染整水平。

2、轻工行业。轻工行业除继续推进资产重组,要素重组,淘汰落后,加强技术引进,开发创新品牌外,重点推进食品工业的开发调整。通过采用先进适应技术,加速提高加工转化水平,增加农副产品附加价值,开发新品种,适应市场需求;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开发新资源、新门类、新产品,努力向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天然保健方向发展。

3、建材工业。以调整结构和节能、节土、节水、环保达标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力度,实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产业优化升级。突出抓好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浮法玻璃及深加工产品、新型装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五个重要产业的结构调整,使建材行业的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4、煤炭工业。关闭一批小矿和资源枯竭的矿井,促进煤炭生产企业向非煤产业转换,推进继续生产的矿井、企业向非国有经济转变。

第五,优化区域布局。武汉作为全国少有的特大城市,其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并出现了明显的向“三高”产业加速推进的趋势。武汉不仅是湖北也是全国知识经济的富集区和条件比较好的少数城市之一,应当成为湖北乃至全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前沿阵地,成为湖北乃至全国“高技术、高加工”的现代工业基地。襄樊、黄石、宜昌、荆州、鄂州、荆门、十堰等工业较发达城市,是湖北工业化的主要基地。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加快传统工业向高技术、高加工工业的转变。要在目前已初步形成的区域分工基础上,加快汽车走廊、冶金产业带、化工产业带、纺织服装产业带等产业区域化建设,以支柱产业高技术化为龙头,不断提升工业产业的技术素质和整体竞争力。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同武汉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条,尽可能与武汉形成“高技术中心—生产基地”的产业关系,即围绕武汉高科技开发的龙头产品,形成大规模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包括加工、零配件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快一般产业的转移步伐,尽可能与县市形成较密切的产业链条。孝感、黄冈、随州、恩施以及天门、仙桃、潜江等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市,应在加快提升现有工业结构档次的基础上,选择产业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形成后发优势。

第六,继续淘汰落后和过剩生产能力。今后一个时期淘汰落后和过剩生产能力,重点是在巩固纺织压锭、煤炭关井、建材、冶金关小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毛纺压锭、丝绸压锭,以及钢铁、建材、化工、机械、医药、烟草等行业的清理整顿、重组与关小工作,加大调整力度;纺织工业,继续控制新增生产能力,防止低水平落后技术、装备的平滑转移;钢铁、有色工业,继续抓好第二批小企业关闭;建材工业,重点做好一批关闭企业的检查和第二批关闭企业的实施;机械行业,主要通过重组、兼并与改造,淘汰低水平过剩生产能力;烟草行业,通过资产重组,淘汰关闭一批效益低下,质量不高的小厂;化工、医药工业,重点淘汰一批规模过小、污染严重、浪费资源、质量低劣和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小厂小矿。通过对落后与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改善总量结构,改善市场环境,为大企业的发展和工业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三、湖北近、中期工业结构调整之对策

为实现湖北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目标,近期与中期应当采取以下重点政策与措施。

第一,以发展民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一是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中小企业民营化,县域经济民营化”为取向,按照“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增强控制力”的原则,调整国有经济占有领域,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国有经济的比重下降到30%以内。除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保持一定数量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外,其它领域或行业,逐步实现“民营化”。二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加速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企业之间相互参股;鼓励非国有法人资本、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国有企业;鼓励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实行“一企两制、“一企多制”,舍得拿出好企业和优质资产引进外资或出售。三是大力推进“国有民营”、“民有民营”,加快中小企业民营化进程。继续推广黄石、孝感、武汉等地的经验,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全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第二,以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为龙头,进一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湖北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把实施品牌,开发品牌,壮大品牌,发展品牌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视。一是巩固提高一批。对神龙轿车系列,武钢板片系列,鄂钢建筑用材系列,仙桃精纺呢绒、美尔雅、多佳服装系列,武汉健民小儿用药系列,华新水泥、武汉卷烟等一批已经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能力的品牌,通过多种途径,扩展优势,扩大规模使其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二是加速发展一批。从近几年来开发的重点产品中,选择十几个高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关联度、高利税、高科技含量的拳头产品,如精纶电子系列,安琪生物酶系列,迈亚高档面料系列等,通过集中投入,集中开发,集中支持,使之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形成品牌,发挥效益。三是创新开发一批。重点瞄准当代科技前沿技术和战略产业的发展,集中技术力量和投入,创新开发一批新的品牌。以“武汉·中国光谷”建设为重点,围绕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实行重点突破,重点开发,重点创新,形成一批“光电子”品牌。

第三,以发展大企业、大公司为核心,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十五”期间,必须把发展大企业、建设大公司作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按照“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采取多种政策措施,集中各种支持手段,重点支持30家大公司、大企业的发展,使之向跨国公司迈进。钢铁行业,重点支持武钢、冶钢、鄂钢再上台阶。有色行业,重点支持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以其为龙头,推进有色工业的要素整合,使之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力工业,重点支持清江公司,加快发展步伐,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水电集团。化工行业,重点支持双环、沙隆达、东风轮胎三大集团,通过资产重组、扩张,扩大品牌优势,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特大型企业并向跨国公司发展。汽车机械业,重点支持东风公司、神龙公司以及三环集团,通过资产重组,要素整合,使省内汽车企业逐步向东风、神龙靠拢,成为国内汽车大公司;纺织服装企业,重点支持美尔雅、迈亚、安棉三大集团,扩展品牌,增强竞争能力。其它行业的高技术产业,应集中投入支持1~2家大企业的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龙头。在抓好一批大企业、大公司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合理分工协作、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

第四,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前提,大力推进工业技术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应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调整工业技术结构,一是要大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按照“优势优先”原则,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冶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加强对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以及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加工业中的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提高其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技术改造投资量年均力争达到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以上,其中,支柱产业、传统加工业中的重点企业完成技改投资占全省技改投资的比重年均达到60%以上。二是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在技术中心建设上大胆突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形成自己的技术依托。三是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速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要大力支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软件、新型元器件、新一代数字视听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集成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基因工程等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复合材料、光纤等新材料产业,以现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四是进一步完善科技与经济结合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第五,加强与跨国公司的联手联姻,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抓住机遇,加快开放,提高层次,发展自己,是新世纪对企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在合作对象上,要由国外海外一般企业为主,向直接与跨国公司合作转变,直接引进借鉴跨国公司的技术、经验;在合作方式上,由以资本投入为主,向多种投入,包括技术、管理、品牌等方式合作转变;在合作范围上,除国家明确禁止的对外开放的行业外,其它行业全部对外开放。要把大型企业、特大型企业推向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的主战场,拿出一批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吸引跨国公司。通过直接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使省内大企业掌握国际竞争经验,增强技术素质,提高竞争能力。

第六,努力顺应国际竞争要求,加快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实施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顺应国际竞争要求,创新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要继续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和“三改一加强”的方针,在创新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上下功夫。首先,要在大力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改造的同时,大胆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营运、监管体系,完善、健全出资人制度,从根本上解诀出资人缺位、政企不分、政企难分的问题。其次,健全企业内部法人冶理结构,真正按照公司制企业的规范,健全管理框架,明确职能,完善功能,真正建立起企业内部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三是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在强化企业的决策、质量、成本、资金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借鉴跨国公司及国外企业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依托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大力推进企业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第七,大力营造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和协调环境,确保工业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有效的经济政策的支持和有效的协调。因此,必须大力营造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和协调环境。营造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和协调环境,一是严格产业导向政策。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要求,结合湖北实际情况,定期发布湖北产业调整目录,明确发展、淘汰、禁止的产业、产品、技术,引导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二是充分运用经济、法制手段。对发展、淘汰、禁止、限制的产业产品和技术,要有明确的经济政策;对要发展的产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金融体制下,地方难有税率、利率的调整空间,必须充分用好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建立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需要发展的产业和需要尽快退出的产业,使其加快发展或退出。三是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确保企业富余人员的顺利分流和社会稳定。

标签:;  ;  ;  

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_武汉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