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活动的历史逻辑和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理论论文,创先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1)08-0010-05
创先争优活动,即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组织广泛开展的一项自身建设活动。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先争优在宏观上的基本要求,就是党始终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代表人民利益,引领时代潮流;在微观上的基本要求,就是每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都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每一个共产党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创先争优的概念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来的,但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则是党成立以来所一直坚持的,它贯穿着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时代精神、英雄人物、模范事迹,都是中国共产党创先争优的重要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历史。
一、创先争优内在的历史逻辑
第一,创先争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中国社会的贫穷与落后,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近代中国社会,对进步和先进的呼唤虽备受压制,却从未停止。曾经先进的阶级、先进的思想,在社会剧变的洪流中,不断地被更先进的阶级和思想所取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历史更替中,应运而生、脱颖而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到现代,已经发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①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自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一个最初只有几十个人的秘密小组织发展到今天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引领社会进步而不被淘汰,就必然不断地保持先进性。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而言,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为之奋斗。而党要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奋斗,就不仅需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引导群众,而且需要广大共产党员始终以身作则,始终站在群众的前面,发挥榜样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他们共同奋斗。共产党员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增加党组织的感召力、凝聚力、号召力,从而使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保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当前我国的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② 这样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创先争优正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第二,创先争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员的教育作用,注重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培养、发现、树立、运用先进、优秀的榜样,发挥先进、优秀榜样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传统,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产生了重要作用。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这一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共产党早在初创时期,就十分重视基层组织的作用。1926年7月,在中共四届三中全会上,党对基层支部建设工作作了专题研究,并在《组织问题决议案》中对支部的意义与工作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指出“支部并不是分部,而是党在各工厂、矿山、学校及某区域的核心,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就是集合这许多的社会核心,而成为一个党。”③ 限于当时的条件,很多支部未能起到这样的核心作用,但却反映了党对支部工作的认识和重视。而在这期间,许多共产党员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主要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骁勇善战,屡克强敌,被称为铁军,成为北伐将士的楷模,便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体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在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地方寻求立足点的途中,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这种在军队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做法,对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有重要意义。1928年11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④ 这反映了基层党组织所起到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党都十分强调和重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在《党的支部》一文中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支部是党的最下层的组织,也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依靠支部在群众中日常的宣传组织工作,才能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口号、主张、政策之下,进行革命运动。正因为支部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党就依靠支部去征收新的党员、扩大党的力量。支部在革命斗争中领导和教育党员,培养党的干部。所以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⑤ 他还提出:“支部是教育党员训练党员最基本的学校。”⑥
在重视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党对党员的模范作用也提出了要求。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员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应该起先锋的模范作用,指出“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在统一战线中要成为“各党相互关系的模范”。在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又应成为学习的模范”。⑦ 认为只有共产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才能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同一时期,陈云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做群众的模范是合格党员的标准之一。指出“党的政治影响越是扩大,党的威信越是提高,则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对于我们党员的要求越多越严。因为是共产党员,是群众所信仰的先进队伍中的一分子,群众就有特别的要求。群众常常根据我们党员的行动来测量我们的党,所以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给非党群众一种好的影响,使他们更加信仰我党,更加敬重我党。”⑧ 而刘少奇也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⑨。对于党的基层组织作用的重视和对党员模范作用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仅使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雏形,也为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以及变民族革命胜利为人民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鉴于党的基层组织对保证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党开展了主要针对基层党组织的整党工作,这次整党教育了党的广大干部,加强了党群关系,巩固了解放区政权,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党的基层建设和整风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基层组织在各地普遍建立。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决定对全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的整顿。对党员进行八项条件的教育,并进行审查登记,清退不合格的党员,纯洁党的队伍。同时,针对革命胜利后的新形势,号召全党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以保证党在新形势下的先进性。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作出了“党的基层组织是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⑩ 的科学论断。1958年中国共产党在基层党组织开展了支部工作评比竞赛,因受大跃进的影响,这样的评比竞赛有很多夸大、浮华、不实事求是的成分。但在大跃进结束后,这次支部工作评比竞赛中的积极因素仍然被继承下来,开展了“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这一活动,对于树立党员的模范带头意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更加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江泽民在1993年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基础坚实牢靠,党的整体才会有坚强的战斗力,党的执政地位才会固若磐石。后来,他又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11) 来形象地说明党的基层组织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出了论述,所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都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反映了党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一贯性。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先争优的重要体现。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视和对共产党员的高要求,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创先争优的模范人物。党创立之初在领导工人罢工的过程中就涌现出了林祥谦、施洋等革命先烈。土地革命时期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抗日战争时期的张思德,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新中国成立后的王进喜、雷锋,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郭明义等,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党员楷模。他们或舍生忘死,或勇于拼搏,或乐于奉献,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创先争优的精神风貌。
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广大党员在为党的事业奋斗中形成的时代精神,也是创先争优的重要体现。例如,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千万党员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勇于进取、不怕牺牲、乐于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品格。这些代表了一个时代最先进、最积极、最高尚的精神,具有引领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和催人奋进的榜样力量。
二、创先争优活动内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第一,创先争优植根于党的本质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从其本质来说,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中国共产党则是由其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源。但是这还只是党的先进性的内在本质,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党的内在本质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每个党员就天然能够做到先进和始终保持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既体现在党的内在本质上,又体现在外在作用上,即体现在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最终体现在能自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进步的趋势上。就其第一个层面的内涵来说,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先进阶级的利益,其先进性是由其代表的阶级的先进性和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决定的,是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无法比拟的,这个先进性是内在的。然而就其外在来讲,一个具有本质上的先进性的政党,如果不能在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顺应和把握,不具备出色的执政能力,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那么也会逐渐丧失其先进性,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本质,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创先争优,使党的先进性得到最好的体现。可见,创先争优是中国共产党阶级本质决定的,它植根于党的本质的先进性。
第二,创先争优落脚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意见、建议需要党的基层组织集中上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的执行是不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归根到底还是要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上,体现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上。基层党组织的创先争优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人民的纽带作用,让基层党组织成为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执行政策的先进集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始终担负起维护人民利益的重任。如果基层党组织不能担负起这样的责任,那么党所制定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政策就不能很好地得到执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想法就不能很好地上达。这样,人民群众就会误解党的政策,就会与党组织产生隔阂,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党与人民群众的脱离,而这对党特别是执政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创先争优,就是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加强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能力,并通过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刻得到关注、维护和保证,从而形成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局面。这是创先争优的本质意义所在,也是创先争优的根本落脚点。离开这些,创先争优就失去意义,就不是真正的创先争优。
在这样一个组织中的每一个党员,所创的先和争的优,也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何为先,何为优,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只能由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群众认可的先进才是真正的先进,人民群众认可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对每个党员来说,创先争优不是争夺个人名利,创先争优也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更不是利己主义,而是为人民服务,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挂在心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根本点和落脚点,在为人民服务上,事事、时时走在群众的前面,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中和实际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并通过这种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提高觉悟,调动群众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比进步、勇于争先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社会氛围。说到底,创先争优就是在为人民服务上争先进、上水平,就是看谁能为人民群众服务得更好、更能体会人民群众的疾苦,就是看谁和人民群众更贴心。可以这样说,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判断一个政党施政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一个党员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
第三,创先争优着眼于党的建设的全局。创先争优,是党的建设整体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全局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对于把党的建设落到实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种终端管理,而终端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在党的基层组织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是强化终端管理,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正确理论、主张、做法在基层党组织得到体现和贯彻执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化为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的行动,这样,党的建设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党的建设也才能真正见到实效。
经过长期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以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一整套正确的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但是这些理论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也不能只停留在党内高层。每个党员都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一块砖、一颗钉,每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则是这个伟大工程的基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队伍状况,都直接影响着党的建设的全局。因此,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是一时之举,而是从党的建设的全局着眼谋篇布局的重大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越来越深刻,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党的基层组织是否能深刻认识这种变迁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否能在这种变迁中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否能充分认识每个党员在新形势下面临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将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对社会方向的把握和判断能否转化为全体党员的共识,决定着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社会变迁中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能让群众满意、高兴、赞成,决定着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所开展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党内民主建设等一系列体现时代发展特点的重大战略构想能否得到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创先争优正是落实党的建设重大战略规划的重大举措。可见,创先争优是中国共产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获取动力和养分、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大举措,是着眼于党的建设全局的战略考量。
第四,创先争优立足于党员的党性修养。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是党的基本细胞,是人民群众认识党的窗口,是党的形象的最直接的体现者。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体现的是整个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每一个党员都是党的形象的代表,基层党员的理想、信念、态度、情感、价值观甚至精神状态体现的是整个党的精神风貌。创先争优,就是通过提高每个党员的修养,增强党性,使党员成为群众的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员的党性修养对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利益和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情况下,一些党员难免受到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信仰缺失、理想信念动摇、意志消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责任感不强、庸俗肤浅等消极思想和消极情绪。这种消极的思想和情绪状态,极容易影响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党员,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和人民群众朝夕相处,如果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影响群众,那就会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信。这种情况的存在,影响党群关系,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危害极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普通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榜样力量上,在这种前提下的党群关系才是真正密切的党群关系。换言之,如果不是站在群众的前面引领群众的觉悟,而是采取庸俗主义的方式和群众打成一片,甚至落在群众的后面,表面上看上去和群众关系十分密切,但实际上得不到群众的信服,不但不能起到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反而会使党发生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对党是极大的损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极大的危害。党的历史也证明,党群关系最密切的时候,党的威信最高的时候,都是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党员的党性修养得到增强的时候。创先争优,就是要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每个党员的修养,使每个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甘于奉献,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消沉,不抱怨,顾大局,从而取得群众的信任。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则要发挥对基层党员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教育,使每个党员意识到自己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性,强化党员的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先争优就是用每个基层党组织的优秀和每个党员的优秀来体现党的先进性,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每个党员修养的提高、党性的增强,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和着力点。
第五,创先争优有益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证明,它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的党,而这种战斗力根源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然而,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同心同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去奋斗,则需要党具备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党的这种凝聚力,不可能依靠外在的强制命令获得,而只能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发自内心的认同、爱戴、信赖和拥护。这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获得,除了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之外,还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对这些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如果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党的基层组织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好,每个党员能够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各个方面的表率,那就自然会在群众中产生“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令群众心向往之,心甘情愿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自觉地跟党走,党自然也就具备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凝聚力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党的战斗力也会得到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党员个体都是党的形象代言人,每个党员的优秀就是整个党的优秀。每个党员因优秀而产生的魅力、吸引力,自然就会转化为整个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从而使整个党永葆旺盛的战斗力。
注释:
①②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66页。
⑤⑥⑧ 《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151、141页。
⑦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523页。
⑨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⑩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页。
(11)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注:本文为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
标签:党建论文; 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共产党员先进性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