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83号北约183号欧盟三边关系新动向--欧盟加快推进军事联盟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美国183号北约183号欧盟三边关系新动向--欧盟加快推进军事联盟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美国#183;北约#183;欧盟三方关系新动向——欧盟加快推进军事联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约论文,欧盟论文,美国论文,三方论文,加快推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北约和欧盟三方关系,涉及到大西洋两岸关系。美国是北约的领导者,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是北约成员,但同时又是欧盟的主要国家。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利用北约继续控制欧洲,建立单极世界体系;欧盟主要国家担负着欧洲一体化重任,同时因俄罗斯地缘政治意义下降,同北约原有关系难以为继。美国、北约和欧盟三方关系,实质是由谁来主导欧洲:是美国继续利用北约主导欧洲,还是由欧盟主导欧洲,抑或是欧盟和北约分担责任作为一种过渡?从欧盟推进军事联盟的进展看,虽然立即取代北约还不可能,但是由它主导欧洲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一、北约向何处去

当初,许多人不相信冷战结束后北约会存在下去。那时为了鼓励戈尔巴乔夫削弱华约,华盛顿和北约不得不裁减在欧洲的军事力量,而且在表面上作出改变北约军事性质的姿态。这种做法在德国实现统一并将东部纳入北约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考虑到德国统一,北约国家领导人在1990年7月宣布,准备制定新的军事战略,它将使北约在欧洲首先发挥政治作用。随着冷战结束“北约失去自身的效用……过时的同盟开始制定新的行动纲领”,(注:Hunter M..Maximizing NATO.A Relevant Alliance knows How to Reach.——"Foreign Affairs".May-June.1999.p.190.)美国驻北约的代表亨特如是说。

可是当苏联彻底失去对东欧的影响力时,人们开始谈论起有关在西欧是否保留北约的话题。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主要在讨论这个机构的职能。关于这个话题当时出现了三种大相径庭的观点:第一,莫斯科和支持戈尔巴乔夫的西方人士主张解散两大同盟——即华约和北约,把集体安全的优先权给予泛欧组织,比如由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在集体安全问题上发挥主要作用;第二,巴黎和西欧主张欧洲自主的人士,他们不愿完全否定北约效用,而倾向于将欧盟和西欧军事联盟当作欧洲稳定的最好保证;第三,华盛顿和伦敦不承认欧洲大陆的战略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力主张要继续保留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

美国坚持保留北约,为的是利用它控制欧洲。华盛顿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美国在欧洲军事存在有利于防止俄罗斯再次崛起造成的威胁。虽然俄罗斯军事实力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是一个核大国,对欧洲安全是一个潜在威胁,美国必须作为一种平衡力量留在欧洲。那些认为俄罗斯在近十年里不可能恢复的人们应该记住,德国在1933年的处境更困难。第二,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有利于抑制德国,防止它成为核大国,……同时美国的存在会阻止西欧国家军事政策重新民族化,使欧洲权力保持一种平衡。(注:Ibid.p.211.)

华盛顿的逻辑是:如果北约的战略遏制职能得以履行,也没有必要再加强北约力量,北约应该实行改革,但其出发点是为了保留北约的同盟价值,并要扩大它的职能。华盛顿的观点在1991年11月北约罗马高峰会议上表现出来,北约通过的战略新概念遵循以下四项原则:北约为了欧洲稳定安全和发展必须保持必要的实力,北约将成为讨论欧洲安全问题的中心,北约保证使成员国免受武力威胁,北约的任务是保持欧洲的战略平衡。在华盛顿的压力之下,此次会议通过的文件说明,如果北约不承担这些职责,必将会削弱整个欧洲安全体系,自身的瓦解也将不可避免。(注:Ibid.p.205.)

当时,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华盛顿的立场已比较明确,在其影响下北约对战略规划做了重大改动,即提出要扩大北约战略的地域责任空间,宣称今后不仅对原有成员国领土承担责任,而且对整个大陆承担责任……北约将同时解决领土纠纷、种族冲突、政治和经济问题。(注:Brown M.Minimalist NATO.A Wise Alliance Knows When to Retrench.——"Foreign Affairs".May-June 1999,p.206)

华盛顿的立场随着欧洲的政治气候变化而更加坚定:莫斯科愈加失去地缘政治重要性,此其一;其二,巴黎在1993年12月签订建立欧盟的马约之后,并没有实现使欧盟变成政治和军事组织的战略构想,这个西欧军事一体化的主要吹鼓手却在1996年返回了北约的一系列军事组织。于是华盛顿得出结论认为,欧洲军事一体化只能在北约框架内形成,而不能在其框架之外,西欧军事力量只能是北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其外的独立力量,西欧只能同美国协商集体性的军事行动。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华盛顿方面那些主张美国在同盟问题上持强硬立场的人士,他们建议对欧洲盟国作一些让步。首先做的事情是,将数量大、利润高的美国武器市场让给欧洲盟国一部分,使盟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同美国出口商进一步接近。美国要领导西欧,就要把更加现代化的军事武器装备转让给西欧军事联盟,要通过这种增强盟国实力的办法来领导盟国,比如盟国间要加强实验室、试验训练场、政府部门的合作,以此增强那种自觉或不自觉的依赖性。通过这些让步,华盛顿将逐渐使北约实现现代化。

二、美国改革北约的主张

美国和欧盟的关系,在1998年10月到1999年3月之间发生了很大变化,起初美国呼吁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南联盟实施打击。北约半数欧洲国家反对这种做法。但是到1999年3月,北约的西欧成员国终于顶不住美国的压力,因为它们意见分歧:伦敦紧跟美国,波恩一片混乱,巴黎也不准备坚决反对,其它国家无可奈何。美国的主张得以实施,这表明美国改革北约的思路占了上风。

华盛顿改革北约的思路主要有三点:第一,北约在欧洲应该成为开放的组织,以便让新的成员国加入。克林顿政府在1997年4月马德里会议上就提出,美国打算扩大北约,接受新的成员国。在1999年4月会议之前,华盛顿官方人士已经肯定,北约扩大的进程必须进行,在接纳了波捷匈3个新成员国之后,“间歇不可能是无休止的,美国必须承担起大国重任,以帮助中东欧国家成为北约成员”。(注:Hunter R.op.Cit,p.206.)同年4月6日,奥尔布赖特在布鲁金斯学院演讲时正式确认,北约的大门仍将敞开,在波捷匈加入后,现在申请加入北约的国家有9个,它们是: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被作为正式候选国)。这里不排除有新的申请国。加入的条件是地处欧洲和提出申请。北约准备接受新的成员,以增强整体实力,扩展西方文明的界限。第二.扩大北约的地域范围有利于华盛顿谋求“全球地位”,北约超出欧洲的地域空间,其职能必有全球化的趋势。在华盛顿看来,北约不超越欧洲范围,这个军事同盟会失去任何价值。只有北约超出欧洲范围,美国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足够帮助。所以,华盛顿在设计北约新战略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看北约超出欧洲的可能性有多大。第三.改变联合国的全球性质,降低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调整北约和联合国之间的责任关系,并使之有利于北约组织。华盛顿出于私利,对联合国在处理诸如伊拉克等这类国际问题时不按美国的意图行事而深感不满,它认为联合国碍手碍脚。1998年12月巴黎反对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对南联盟动武的主张,华盛顿坚持认为,北约有权采取行动不经联合国批准,巴黎的意见被抛在一边。1999年3月24日北约对南联盟动武,“华盛顿就是想在这一件事情上看到北约未来行动的合法先例”。(注:The future of NATO:The Washington Summit.House of Commons.Session 1998-1999.London,1999,p.xxiii.)

华盛顿改革北约方案的上述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个——即要扩大北约行动的地域范围。在1999年春天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之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欧洲东南部地区的联合行动就成为所谓“合法行为”的一个开端。通过对南联盟动武这一事件,华盛顿实现了自己在北约新战略中对未来巴尔干和整个东南欧安全与稳定负有责任的承诺,同时它使北约的战略重点实现从北向南的转移,毫无疑问增强了自身在这个军事联盟中的份量。

美国改革北约的主张,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坚持扩大北约行动的地域范围。这里主要原因是华盛顿从自身利益考虑:一方面北约扩大行动的地域范围,可以抵消欧盟国家在北约传统活动区域之外的影响力。在北约工作多年的美国代表亨特表达了华盛顿的这一观点:“北约盟国应该解决扩大自己活动于欧洲范围之外的问题——可能在北非、外高加索、近东和波斯湾”。(注:Hunter R.op.cit.P.201.)华盛顿看到,欧盟主要国家的影响力在以下地区增强:比如德国在巴尔干地区经济关系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法国在罗马尼亚;意大利在斯洛文尼亚的影响在扩大;欧盟国家在北非拥有经济优势,特别是法国;欧盟国家在外高加索、中亚和波斯湾都在施加影响。所以,华盛顿认为,为了抵消这种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北约行动的地域范围,用这个军事联盟来抵消和约束欧盟国家的影响。另一方面北约扩大行动的地域范围,有利于美国称霸世界。在美国看来北约是个好帮手,因为欧盟主要国家都是北约成员。通过北约可以控制欧盟主要国家和整个西欧,在整个北约成员国的总人口、军事力量、军费开支,西欧的成员国都占到了60%,美国的海外驻军60%多在欧洲。失去这个力量支柱,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将大大降低,更谈不上领导世界了。很明显,美国为谋求单极世界体系,扩大北约行动的地域范围,强化北约职能,引起欧盟国家的严重不安。

三、科索沃战火使欧盟转变对北约的态度

欧盟主要国家德、法、意、英,它们都是北约成员,具有双重身份。欧盟如同北约,内部少不了分歧,它们在有些问题上团结一致,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作为欧盟成员,它们离不开欧盟,而作为北约成员,它们又受其约束。因此,欧盟主要国家对北约的态度是存在分歧。

英国因担心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作用日趋明显,千方百计地维护同美国的“特殊关系”。英国全力支持有关北约决定高于联合国决议和北约职能全球化的观点。尤其是,它极不情愿把北约分为美国和欧洲两部分,认为要是这样划分必将导致美国人离开欧洲,特别是离开德国。所以,它几乎是无条件地支持美国的巴尔干政策。但是,英国的立场也在发生变化。在1999年3月8日英国首相在皇家军事学院演讲时,呼吁欧盟要自身努力,准备迎接新世纪的召唤。同时伦敦谨慎地对待北约扩大的进程,并要求在第一轮加入后要有一个间歇期,以观察接纳新成员对北约有什么影响。

法国就像过去的戴高乐主义时期一样,它是西欧利益的主要代言人。法国坚决主张,“建立欧洲防务体系应该是一个不依赖于他人的进程,而不是巩固横越大西洋联盟的一种步骤。”(注:The Future of NATO.P.xxxi.)由于希拉克总统的努力而通过的关于“北大西洋联盟性质”的保留意见,这个文件同美国人的看法直接对立,并降低了北约宣布超出传统战略区域宣言的价值意义。希拉克总统保留发展西欧军事联盟作为欧盟军事机构的可能性,坚持用西欧人员代替美国人员的可能性。德国因为已经完成了内部统一并公开派遣军队到北约传统范围之外,在整体上它是同法国实现一体化,而不是和英国实现一体化。在1999年2月慕尼黑召开的欧洲安全问题会议上德国代表指出,“目前存在着美国单方面推行政策的威胁”。德国外长费舍尔在美国报纸上批评,“在美国政策中存在一种回避多方协商共同参与决策的日益明显的倾向,欧洲所能接受的只能是本国政治当局的指示。”(注:"The New York Times",15.02.1999.)更明显的是,在西欧防务问题上,德国主张德法力量双方共管,这种主张与英国让华盛顿参与欧洲事务的态度相去甚远。科尔时期的德国非常担心自己成为欧洲主义的领头羊,但是施罗德政府已经表示,要争取西欧自主“合法”利益,要充当地区领袖。

虽然欧盟内部对北约的立场不一,但是,面对美国执意扩大北约、强化北约职能,特别是要扩大北约行动地域范围的这种做法,欧盟深感忧虑和不满。科索沃战火惊醒了欧洲人,加剧了欧盟的不满。于是他们在推进军事联盟这个重大问题上迅速趋向一致。这里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欧洲问题上,欧盟和美国的利益不同。欧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在此集结重兵。冷战后,欧盟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巩固本区域的联合和欧洲一体化。使统一稳定的欧洲发挥有效的政治作用,成为多极格局中的一极。而华盛顿关心的是如何继续控制欧洲,为建立“单极世界”体系服务。欧盟认识到了这种利益的分歧,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利益,去迎合美国人的利益。

第二,欧盟和美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极不相称”,这极不利于双方建立平等关系。欧盟国家对自身军事力量是清楚的:“因为美国的军事工业正在实现急剧的更新换代,欧洲则没有进行应有的努力。”(注:Seventh Report,Session 1997-98.Aspects of Defense Procurement and Industrial Policy,HC 675,p.xxix)科索沃战争把欧洲军事力量严重不足和双方关系不平等暴露无遗,战争是以北约的名义进行,实际上却是由美国人一手操办。美国投入兵力占总兵力的80%,美国将军担任最高指挥官,美国驻欧总部拟定战争计划。欧洲的北约高级官员评价说,没有美国人的军队和美国参加,欧洲人根本打不赢这场战争。言外之意,欧洲缺少军事力量,不得不请美国人来收拾残局。欧盟看到没有独立的军事力量,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就不能平等,欧洲对美国的依赖仍将存在下去,欧洲一体化就没有保障。

第三,美国极力使北约职能全球化,欧盟对此深感害怕。就是在由美国人一手操纵的科索沃战争中,欧盟领教了美国人拖自己下水的危险倾向,法国国防部发表的文件指出,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背着欧洲大陆成员执行了美国秘密发动的10%的空战任务。同时,美国将军克拉克还不顾爆发与俄罗斯发生冲突的危险,蛮横地命令英军进占已为俄军占领的机场。一名法国官员评论说,科索沃战争使英国人和法国人感到上当,德国人感到吃惊。欧盟国家发现,强化北约职能只是有利于美国,弄不好会被美国拖下水。

第四,欧盟和美国之间出现分歧时,达成协议并不容易。由于在欧洲问题上,双方利益不同,同时军事力量的对比相差悬殊。一旦出现分歧,不易达成妥协。在对南联盟动武问题上,欧盟并不赞同有关北约决定高于联合国决议的观点,主张对南联盟动武须经联合国授权。但是,由于美国施加压力,坚持对南联盟动武。欧盟无奈接受既成事实,这并不意味着欧盟赞同美国这样做。在欧盟看来,自己处在不利地位,美国人我行我素并不尊重它的意见。正是科索沃战争,使欧盟加快了防务和军事一体化的步伐。

四、是美国继续利用北约主导欧洲,还是欧盟主导欧洲,抑或是欧盟和北约分担责任?

如何处理三方关系,存在三种选择:

第一,美国继续依靠北约主导欧洲。这是美国所希望的,但是欧盟不愿意,所以这种选择,肯定是行不通的。美国是北约组织的领导者,冷战时期它利用北约在军事和安全问题上主导了西欧,冷战结束后,欧盟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顺利进行,俄罗斯地缘政治意义下降,美国利用北约主导欧洲难以做到。华盛顿已经看到这一点了,这里关键是欧盟的反对。鉴于整个欧洲形势已经不同于过去,欧盟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本地区的联合,顺利推进一体化进程,而不是去实现大西洋两岸的联合。如果美国无视欧盟的这一意愿,将会危及到北约的存在和效用,甚至危及到美国与欧盟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既然美国无法利用北约主导欧洲,它试图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单极世界秩序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第二,欧盟主导欧洲。这是欧盟极力争取的,虽然美国不甘罢手,可是欧盟内部对推进军事联盟的立场迅速趋向一致,虽然欧盟接管欧洲防务,还不能立即取代北约。但是由欧盟主导欧洲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欧洲想摆脱华盛顿的监护,由来已久。欧盟是本地区最大的经济政治组织,其影响日趋扩大,由它承担明确的军事职能,只是时间问题。华盛顿没有理由反对欧盟这样做,但不甘心让欧盟主导欧洲,使北约失去效用。正是科索沃战争,欧盟国家发展“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紧迫感增强。

6月,当科索沃战局正酣时,欧盟首脑在德国科隆举行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声明》,并同意将西欧联盟在2000年底前并入欧盟,以此作为欧盟统一军事力量的基础。(注:European Council Declaration on Strengthening the Common European Policy on Security and Defence,Cologne,June 6,1999.)11月,西欧联盟和欧盟的国防与外交部长会议分别举行,决定建立一支独立于美国的快速反应部队,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12月,欧盟国家首脑在赫尔辛基举行会议,通过《欧盟作战行动的军事机制、计划及运作》的决议,决定在未来3-4年里建立一支独立于北约的快速反应部队。 2000年11月13日,欧盟15国外长和国防部长在马赛开会,决定解散西欧联盟,由欧盟接管欧洲防务。同月20日,欧盟各国国防部长在布鲁塞尔开会,保证建立一支由欧盟指挥的拥有6多万人、约400架飞机和100艘军舰的快速反应部队,主要抽调已经拨给北约的欧洲的人力、军备、情报和指挥控制系统。这标志着欧洲军事一体化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西欧官员认为,欧盟组建独立军事力量,这是欧盟与北约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华盛顿政府官员对欧盟组建独立军事力量,“分担更多的”维和与安全“重担”表示欢迎。但是五角大楼官员们认为,新的欧盟军事联盟是破坏北约的举动。

第三,欧盟和北约分担责任作为一种过渡。美国继续利用北约主导欧洲注定行不通,欧盟主导欧洲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立即取代北约还不可能,需要一个过渡。实际上,欧盟接管欧洲防务,推进军事联盟,组建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欧盟也表示,这支部队不会取代北约,它的主要使命是对各种危机迅速作出反应,承担从援救欧盟公民到维和行动等各种任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负责防止欧洲发生重大战争,而欧盟军事力量在较小规模的危机中自主行动。这可能是欧盟和北约分担责任作为目前的一种过渡。

美国要对欧洲施加影响,只能依靠北约,不依靠欧盟不行。比如在对俄罗斯政策、对北约扩大这些问题,北约和欧盟缺少协调,态度不一。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促使欧盟和北约接近,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协调两个组织的活动。已经有人提出建议,希望在北约和欧盟之间建立国家首脑会晤机制,以协调双方关系,进行分工并分担权力。“……如果欧洲和美国不能达成分担权力的协议,那么北约联盟无论如何不能存在下去。”(注:"Economist",12.12.1998,p.20.)但是,不论欧盟和北约能够接近到什么程度,如何分担责任,肯定是在朝着欧盟主导欧洲的方向发展。

标签:;  ;  ;  ;  ;  ;  ;  ;  ;  

美国183号北约183号欧盟三边关系新动向--欧盟加快推进军事联盟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