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云南大理 671000
【摘 要】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本文通过综述现有的相关文献研究,初步探讨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可能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针灸;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指在机体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形成脂质沉着(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同时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生,导致管壁内膜增厚,最终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是一种慢性的、渐进性动脉疾病,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主要反映全身大动脉硬化病变,与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脑血管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高达63%。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在欧美国家显得尤为突出,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日益增加,给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1、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现状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西医和中医治疗两种,两种治疗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和药物各有特点。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
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说,尤其近年来随着科学及技术手段的发展,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也迅猛发展。从早期的脂质浸润学说、血栓源学说、血流动力学学说、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学说、内膜损伤学说及受体学说,到现在的炎性反应学说,对其发生发展过程的解释越来越全面。目前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始动因素是动脉壁内皮损伤及脂质的沉积。
西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主要通过溶栓、降低血黏度、降压降脂等措施治疗,药物主要为他汀类,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CoA)抑制剂,它能够通过抑制HM-CoA的还原,阻断胆固醇酯的合成及其他一些机制,从而降低血脂防治达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这些药物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其不良反应也比较明显,如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导致肝损伤等。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
中医将动脉粥样硬化归于“脉痹”的范畴,气(阳)虚、痰浊、血瘀是它的重要病理因素,随疾病的发展,可以涉及“眩晕”“痰凝”“头痛”“厥证”等范畴。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证,本虚是指五脏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指瘀、痰、毒、湿热等症候。本虚又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指六淫和外伤,内因主要与饮食失调、衰老、情志不畅以及疾病等因素有关,但对“本虚”和“标实”与人体对应的器官和侧重点方面则存在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心虚起主导作用,有些学者认为以肾虚或脾虚起主导作用。近年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如“伏邪”、“浊”的概念[1]。
国内医学常采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目前,中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单味药和成方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活血化瘀:中医将机体内血液的血管壁受损、高凝状态、血栓的形成、脂斑形成,包块刺痛,舌质青紫等视为血瘀证,因此要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2)祛痰降脂:中医将高脂血症归属为痰浊证,而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采用化痰降脂、利水渗湿等方法治疗。(3)扶正补虚法(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之证,所以补其不足十分重要。扶正补虚法针对脏腑亏虚之证,而多采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养肝肾等作用的方药。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见效快,效果显著,副作用少[2],而针灸治疗穴位的选择是关键。
2、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
针灸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以脏腑经络学说等基础理论为依据,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效验明显、简便易行、安全无毒、不良反应低、治疗成本较低等优势。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针灸治疗以化痰、行气散结、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为主,且辨证循经取穴,达到调整脏腑,灌注周身气血,流通津液,从而使痰浊瘀血及斑块软化、消散。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消斑及降脂作用。粟漩等人把100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每日1次,同时给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共治疗30d;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共用30d。结果发现治疗组中有43例患者的斑块有不同程度消退,有效率达86.0%,对照组30例有不同程度的消退,有效率为60.0%。据此研究者认为针刺法对颈动脉斑块有消斑及降脂作用[3]。施丽俊等采用针刺治疗颈动脉硬化,发现针刺“百会”“四神聪”两穴6个月后,较单纯使用辛伐他汀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斑块消退效果更加明显。针刺颈动脉患者的“人迎”“内关”“风池”“丰隆”“足三里”等穴位,施针60天,结果显示:针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率为53.9%,明显高于药物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均明显减小[4]。王占奎等的研究结果则通过针灸组与药物治疗组的比较发现,针灸治疗组与药物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相比,前者结果明显减少[5]。
针灸能明显改善颈动脉血流状况。袁琳采用针刺“百会”“气海”“太冲”“足三里”加降血糖药物治疗高血糖颈动脉硬化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斑块消退率为56.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超声检测维持性血透(MHD)颈动脉硬化患者发现,其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加;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提示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阻力指数(RI)明显下降,搏动指数(PI)升高,剪切率(SR)降低[6]。蔡劲等针灸取患者“百会”“风池”“足三里”穴,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斑块形态良性改变及PSV、EDV、PI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RI(阻力指数)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选择“人迎”“内关”“足三里”等穴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IMT变薄,PSV、EDV增快,PI、RI下降[7]。
3、针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现有研究认为,针灸可能通过改善机体脂质代谢水平、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提高机体免疫水平等几个方面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作用。
3.1 针灸改善机体脂质代谢水平
大量研究证实,针灸疗法可调节脂质代谢,其具体机制可从以下方面阐述:(1)促进内源性脂质代谢:主要表现在调节胆固醇的逆转录(RCT)。研究发现,针刺可以提高HDL的主要组成部分ApoA1的水平,且ApoA1/ApoB水平也有升高,HDL的含量增加,可直接加快RCT;ATP结合盒转运因子A1(ABCA1)是确认的启动胆固醇逆转运的HDL受体,调节着细胞内胆固醇逆转运和HDL-C生成,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细胞内外脂质代谢[8];(2)针刺可促进外源性的脂质代谢:主要表现为促进乳糜微粒(CM)的分解代谢。Ishibashi等研究证实LDLR参与CM的代谢,LDLR-/-/1鼠脂肪负荷导致乳糜微粒滞留[9]。张红星等研究证实,电针可提高肝脏脂代谢酶LPL的表达水平,且血中TG的浓度明显下降。可推导出针刺疗法从多个途径影响CM的代谢,降低TG含量,减少高脂血症的发展进度[10]。
3.2 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VECs)覆盖于血管内膜表面,对血管舒缩等起重要作用。保护VECs不受损,对保护血管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动物实验证实,电针灸后大鼠血管VECs的胞膜、核膜及胞浆显示较清晰完整,平均吸光度值高,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者认为电针灸使VECs的NOS的活性增强,从而产生的NO增多,从而保护VECs。研究还发现,针灸疗法也作用于VECs的分泌功能,如血管舒缩活性物质内皮素(Endothelin-1,ET-1)和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其中ET在维持血管张力中起重要作用,而PGI既可以扩张小血管,还能抑制其聚集、抗栓等。李程等实验证实,在刺激人体穴位后ET-1分泌减少,PGI的含量增加,导致血管扩张,进而抑制血栓形成,减少淤血的产生[11]。
研究还发现,针灸可作用于血管形态及血流动力学,使颈动脉内径(CCA)增加,内膜中层厚度(IMT)减小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升高、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降低。这些血管和血流指标的变化与血管内皮功能直接相关[10]。
3.3 抑制炎症、提高机体免疫水平
研究发现,针灸刺激穴位可抑制介导炎症过程的因子的表达,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使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从而对抗颈动脉硬化病灶,辅助治疗颈动脉硬化[12]。CD40-CD40L系统是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枢纽,CD40与CD40L光滑,少量的泡沫细胞,中膜相互作用不只是参与炎症细胞之间信号传递,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主要细胞成分的炎症反应调节,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炎症细胞浸润,促发斑块破裂。研究发现,针刺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组织CD40L蛋白表达水平,且镜下观察,电针干预处理组,可见少量脂质沉积,内膜层表面平滑肌排列整齐,表明针刺干预可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进展。
4、结论与展望
针灸疗法历史悠久,适应性广泛,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时效果迅速、显著,且中医针灸质优价廉、安全性好、基本无副作用等优点。本文对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初步探讨其机制。但是,目前受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等问题,其作用机制研究缺乏,尤其在分子水平作用的机制研究十分少见。今后应从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加大针灸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高其疗效,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剑,李越华,李海涛,等.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3(5):149-150.
[2]刘炜宏,王凡,王玲玲,等.论针灸医学的特色与优势[J].中国针灸,2011,31(8):673-678.
[3]粟漩,巫祖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45-446.
[4]施丽俊,徐荣,曾虹玲.针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5):539-541.
[5]王占奎,王伟志,傅立新,等.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和动力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6):8-11.
[6]袁琳.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30例超声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2):202-202.
[7]蔡劲,施园.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8):1695-1697.
[8]占琳.针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3):81-82.
[9]Ishibashi S,Perrey S,Chen Z,et al. Role of th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Receptor Pathway in the Metabolism of Chylomicron Remnants A QUANTITATIVE STUDY IN KNOCKOUT MICE LACKING THE LDL RECEPTOR,APOLIPOPROTEIN E,OR BOTH[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996,271(37):22422-7.
[10]张红星,王英淑,周利,等.电针丰隆穴对高血脂症型地鼠肝脏LPL、HL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26(4):250-252.
[11]李程,江瑜,陈磊,等.动态力学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舒缩活性物质ET-1和PGI_2合成释放影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1).
[12]褚现明,李冰,安毅,等.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0,11(3):184-188.
论文作者:李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针灸论文; 粥样论文; 颈动脉论文; 动脉论文; 针刺论文; 血管论文; 内膜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