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商业论文

国有商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商业论文

国有商业经济效益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对策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正面临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在完成这两个转变中,国有商业作为联结工业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和流通领域的主渠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当今国有商业不同程度陷入了经济效益下降的境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那么如何评价国有商业的经济效益?国有商业能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应采取哪些对策?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经济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商业的所有制结构是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并存,国有商业在流通领域起主导作用,集体商业(合作社商业)为辅助,个体商业为补充。当时,国有商业批发额和商品零售额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相比所占比例最大。十一同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对商业所有制约结构进行了改革,出现了国有、集体、合营、个体等多种形式,流通渠道也由单一化发展为多元化,国有商业的批发额和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总批发额和零售额的比例逐年下降。主要表现为:原有的国有商业专业经营系统已不复存在,通过层层包干,分散经营,使国有商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零售商品市场占有率也由过去的95%以上,下降到22.4%左右;从物资市场占有看,由国有商业一统天下,下降到16%左右;批发环节非国有商业占到75.5%和46.7%;市场网点,非国有商业的零售环节已占到98%和86%左右;在消费环节,主要消费品来自非国有商业;主要新建、改建的大国有型零售企业,很多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处于负债经营,投资回收期增长,投资效益下降。特别是县、镇一级小型国有企业,根据94年的统计,经营效益很差的占50%,较差的占30%,较好的占15%,很好的占5%。总之,国有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呈普遍下降趋势。

二、制约和影响国有商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1.商业资金周转速度。

商业经济效益取决于商业利润,而商业利润来自商业资金周转。商业资本的周转要受到产业资本周转的限制,即产业资本生产时间的限制。另外,商业资本周转还受到社会个人消费的速度和规模的限制。当消费需求强烈,商业资本周转就快,反之就慢。目前,我国处在从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系还未健全,市场竞争还不规范,一些不法商贩钻法律空子,出现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违法行为,如制造假币、冒充名牌商品等,必然影响到商业社本周转速度,使个人消费速度和规模受到限制,影响国有商业经济效益提高。

2.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带来非国有商业与国有商业争夺市场主导权。

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零售环节成为实现商品价值的主要环节,而在零售店又在零售群体中举足轻重,日益显示出“头羊”的作用。但大型零售店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国有商业企业,而是混合经济。如上海第一百货市场、华联、北京王府井、西单等大商店,它们以股份制和中外合资等形式占领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近几年有些外商利用股份制形式与国有商业争夺市场主导权,控制市场,霸占名牌产品的趋势越来越大。如我国北冰洋饮料一直在北方市场销售额中占大头,百事可乐进入零售市场后,以低价格,高回扣,甚至以卖百送十的利润诱惑零售商,使北冰洋饮料市场被以巨资作后盾的百事可乐吞食。最后北冰洋以股份形式被迫与百事可乐共同生产,百事可乐利用北冰洋的生产线生产“洋水”打击“国水”使国内市场,被外商一点点吞掉。

3.在流通体制改革中,工业自销加剧国有商业的竞争。

由于国有批发商业逐步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加之国有商业的负债经营或结算不及时,不断拖欠生产厂家的资金,使生产厂家资金回收率下降,这些生产与流通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不能在部门间得到调整。所以,各部门和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生产厂家首先通过经营结构的调整,以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收益水平,就成立了自办销售机构。这种机构一方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减少了资金拖欠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与国有商业企业的竞争,出现了价格大战,销售方式大战等,给本来就衰弱的国有商业带来外部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有商业的经济效益。

4.政企职责不分,影响国有商业经济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有商业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但是我国国有商业企业职责没有完全分开,只能做到独立经营,不能做到自负盈亏。国有商业企业既要服从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又要服从上级主管部门对人事权、分配权的领导。导致国有商业经营者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只负盈不负亏。国有商业的职工积极性、参与性不高。多种原因的结果,使国有商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让私营商业、合资商业牵着鼻子跑。

5.国有商业自身素质不高,在市场竞争中软弱无力。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商业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低,特别是商业领导者和经营者文化素质高的不多,虽然在改革中有所改变,但整个国有商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还是偏低。这很难使国有商业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

6.国有商业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负债经营。

我国国有商业在建国初期是骨干企业,在四十多年的建设中,只造血不输血,发生造血功能障碍,历史袍沉重是困扰企业的重要原因。其表现有:一是国家拿不出更多资金补充国有商业,导致负债经营;二是基础设施落后,操作设备简陋,库房少,折旧基金不足,自有资金不够维修、改扩建商店;三是人员老化,企业留利不够职工医疗保险等福利性开支。

三、判断国有商业经济效益的标准

商业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业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资金同经营效果之间的比较,以及这种效果给整个社会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在商品流通既定的条件下,占用资金越少,劳动消耗越小,它的经济效益越大。

判断国有商业经济效益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从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内在联系来衡量。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存在社会分工,又存在多元利益主体,所以,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市场为主调节配置资源。因此,对国有商业经济效益的衡量,就不能以产品经济观点作为衡量标准,而应以商品经济观点来衡量,它的效益是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会出现曲折的,螺旋式上升。作为衡量国有商业经济效益的标准,应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来看,只要在一定时期内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有较高的产值和就业吸引力,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形成较长的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链条,就应该承认它的效益,承认它对国民经济起推动作用。

2.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衡量。

我们过去衡量国有商业经济效益好坏,是以量为主,注重批发环节,而忽视质量分析。例如,国家曾在1979年以国有商业的市场占有率为准绳,提出过七、七、六的标准(即国合商业要掌握工业品批发资源的70%、农副产品资源的7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60%);国内贸易部在1995年初又根据市场新变化,提出四、四、二的目标要求(即猪肉批发经营量占40%以上,居民用糖批发比重占40%以上,蔬菜批发量占20%以上)。这两次量的标准都很清晰,但质的标准很模糊。社会效益是指满足消费者物质文化需求达到的程度,不可能用量化指标反映,而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可用量的指标反映,不能用质的标准衡量,所以,衡量国有商业经济效益仅以量为标准是不全面的。

3.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适时采纳能反映新情况的指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流通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深入,由一般的简政放权,发展到现代化的商业制度;由单一的国有商业组织结构发展到混合的、多元的组织结构;由一元化的流通渠道发展为多元流通渠道。那么衡量国有商业经济效益的标准,也不能仅以过去的指标来衡量,要注入新的内容。例如,过去评价国有商业经济效益时没有市场占有率概念,这是不对的,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和政府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就会不准确。而市场占有率是指从一个企业和整个目标市场的各类商品的销售额和购买额之比,也是指某一商业企业和整个目标市场的某一类、某一种商品的销售额和购买额之比。它不受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四、提高国有商业经济效益的基本出路

目前,我国国有经济效益不高。从制约因素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宏观管理,二是商业部门内部的流通方式。从政府宏观管理来看,应为国有商业创造适宜的环境,如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加强法制、法规建设,增强宏观调控手段,减轻企业负担等等。从商业部门本身讲,应改变粗放型流通方式,建立以集约型为特征的新型流通方式。

1.发展市场化的组织结构

①组建以产权联结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结构的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集团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

作为中小型国有商业在市场定位中的选择:一是进入大型企业集团,以大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为依托,采取股份形式,在市场中参与竞争。二是组建连锁店,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商号,统一信贷,统一服饰,统一仓储运输,统一广告宣传,统一营业时间,统一人才培训,统一装修等。它的表现是以广告资源和管理技术共享为主,股小为大,聚众为多,将资本的规模化要求与连锁店的分散性统一起来。它的先进性是创造了既灵活,又有规模经营管理效益,使资本和管理相得益彰,共同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

②中小国有商业面对市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主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积极经营多种多样的商品,在经营方式上采取多种销售手段,生产权关系上是多元的,一切服从市场。

2.发展信息化的市场交易活动

国有商业为了扩大商品销路,必须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及时反馈信息,并通过严格的宏观调节手段对市场进行监控,在信息传递中形成有序的统一的大市场。同时加强企业间的信息往来,互通信息,在密切合作中加强企业对市场反映的灵敏度,提高企业经营现代化的程度,以便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

3.发展新型化的经营形式

国有商业的经营形式应与它的组织结构相适应,要建立一个能适应消费层次多样化的零售系统和适应各种消费特点及人们生活快节奏变化的新型经营形式。大型商业要按国际标准“全中求特”;中型商业应突出“专中求全”;小型商场根据行业优选的原则,可建立多种形式的方便店。同时还应建立商业和工业联合开发产品的机构,走技、工、贸一体化发展之路。

4.增强管理的现代化

目前大部分企业营业现场营销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低,这种状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不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对营业场所的装饰、装修,既要符合购物的需要,又要经济、实惠,不能为了追求高档消费,盲目购进豪华设施,而不考虑本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大多数顾客购物的需要。

二是在国有资产的使用上,要不断挖掘现有资源,加强企业存量管理。

三是国有商业在财务管理和进货管理上出现混乱,如坐支销货款、现金进纲和销售不入帐,搞“经理利润”,虚盈实亏。在进货管理上个人吃回扣,企业背包袱现象严重。针对这些问题,要在突出抓质量管理的同时,树立大管理概念,面对市场管理,把企业管理同提高资金运营层次相结合,争取最佳经济效益。

5.发展社会化的流能服务体系。

应广泛利用社会服务要素,大力发展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并与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经营形式相结合,与人民和国家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逐步把服务引入系列化、规范化和质量化的轨道上来。

6.培养科技化的人才队伍。

企业的人员素质和人才开发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前途。面对世界经济的挑战,国有商业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采取的手段可通过招聘,定向培养等形式,引进吸收一批懂国际金融、贸易、法律以及企业管理的复合型现代化科技人才,以此提高我国商业管理和经营水平,适应现代商业流通的集约化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

标签:;  ;  ;  ;  ;  ;  

国有商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