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创新活动中科学信息交流的障碍及其克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交流论文,障碍论文,科学论文,活动中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06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而知识创新则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知识创新,从本质上说,是知识要素之间的重新组合与发展。“创新源于交流”,没有广泛而频繁的交流,不大量吸收新的科学信息,知识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因此,科学信息交流在知识创新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国外的知识创新理论认为,活跃的信息交流是有效的知识创新活动的本质基础。只有当信息自由地在每个创新者之间流动时,创新过程才能正常进行。为此,改善信息交流就成为有效的知识创新活动开展的首要条件。
1 信息交流在知识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交流在知识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表现为:
● 信息处理的绩效能够减小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创新与其他活动不同的本质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由于新知识形成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学说、新突破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也将是不确定的。这不仅说明创新是一种充满风险且难以取得成功的活动,而且也说明解决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并使可能性趋向于现实性的唯一手段是在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不同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团体之间保证科学信息的及时流动。信息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消除随机不确定性”。
● 知识生产是一个相当个体化的现象。由于知识生产的主要工具是人的大脑,所以知识的生产任务是由个人来承担的,职业科研人员是社会信息的中间消费者和主要的知识生产者,他们可能选择或采用集体研究的形式,但最终的知识生产却是由每个个体的大脑分别完成的。社会个体知识生产的终结正是知识创新管理的起点。
● 知识生产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其生产机制(主要是信息处理机制和思维机制)的许多方面迄今为止还是不解之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知识的生产。知识创新管理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序的环节将个体所生产的知识信息传递给每一个相关者,使其充分扩散,实现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变,从而打破知识生产的神秘性、不可测性,结束知识的个人生产和利用,使大规模的、社会化的、作为商品出售的知识生产成为可能。
● 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正经历着从科学管理到信息管理的转变,管理重心正在从对物的管理和人本管理转向信息管理。创造“信息轰鸣”环境,使创新过程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极限信息量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2 科学信息交流的障碍
在现实的科学信息交流环境中存在着若干障碍,这些障碍阻隔着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思想传递,极大地影响了知识创新的效率。因此,认清这些障碍、分析这些障碍形成的原因并设法排除之,使得信息能够在创新者之间自由流动,对于改善信息交流,增进思想沟通,提高知识创新效率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信息交流的障碍主要包括技术性障碍和社会性障碍两个方面。技术性障碍包括:自然语言障碍、学科专业语言障碍、检索语言障碍、信息技术障碍、信息激增和离散式分布障碍等;社会性障碍包括:版权与专利制度障碍、政治因素障碍和经济因素障碍等。限于篇幅,本文集中论述信息交流中的3个主要障碍:自然语言障碍、 信息激增和离散式分布障碍及信息技术障碍。
2.1 自然语言障碍
所谓自然语言障碍,是指因语种不同而造成的传递信息的困难。这是世界各国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据统计,70年代的世界科学文献按语种分布大约是:英文46%,俄文14%,德文10%,法文9%,日文4%,其他17%。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统计,现在约有1/2的科学文献是用50%以上的科学家不掌握的语言出版的。
进入80年代以来,英语作为地理分布最广、传播范围最大的世界性媒体语言和科学技术先导语言的地位日益明确,尤其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科学系统中,英语的主导地位尤为突出。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中对这一现象作了概括:“英语正在成为全球性语言,信息时代的语言是英语。全世界57%的出版物是用英语出版的。文献记录语言英语化已使许多国家把英语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和交流语言。85%的国际电话用英语通话,世界3/4的信件、电传和电报用英语书写,计算机的程序指令和软件本身只有英语,全世界2 亿台计算机储存的资料,80%以上是英文资料。”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60年世界翻译作品中45%源于英语出版物;1970年达到55%;1980年上升到61%。
另以世界著名的《科学引文索引》(SCI )收录中国大陆科学家论文的情况为例。1997年,《SCI 》收录中国大陆科学家(第一作者)的论文总数为10033篇,其中以英语撰写的论文为10011篇,占论文总数的99.7%;以中文撰写的论文为10篇,占0.09%;法文2篇、德文3篇、日文3篇、俄文4篇,合计12篇,占0.12%。此外,1992~1997年, 《SCI》收录我国以英语写作的科技论文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从1992 年的98.7%上升到1997年99.78%。
尽管尼格格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言:“从网络文化的大致走向来看,在未来十几年中,中文将一步步改变英语作为无型传媒中垄断语言的霸主地位,并进而与之平分秋色”。但其预言还需要假以时日印证,而信息时代的语言是英语,国际学术交流语言是英语,掌握英语有利于学术交流已是不争的事实。
文献记录语言单一化趋势是当代国际社会令人注目的现象,也是自拉丁文成为世界学术交流语言以来的一个新现象。这对人类科学信息交流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信息激增和离散式分布障碍
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6年第6 期发表的《网络时代的学习》指出:21世纪的信息增长将是人口增长的20万倍,并认为自古希腊以来,全球信息积累已增加了1000万倍,在21世纪内很有可能再增加1000万倍。
科技史专家普赖斯早在1962年就在其专著《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中指出:科技期刊自1665 年问世以来迅速增长, 1759 年大约为10 种,1800年大约为100种,1850年上升到1000种,而 1900年达到1 0000种。普赖斯据此提出了“文献指数增长率”:出版物的数量和科学家的数量自1660年至1960年每15年翻一番。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学科间的渗透、交融,科学出版物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信息“爆炸”处于失控状态。现在每年的科技文献出版量已达到期刊10万余种,图书80万种,专利、标准等3500万件。人类创造的知识成果分布在不同语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出版物类型和不同载体之中,使得知识信息的获取非常困难。
针对这种状况,英国著名物理学家J.D.贝尔纳(1901~1971年)在其《科学研究的效率》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科学出版物数量早已变得如此庞大,以致人们都认识到,科学工作者只能阅读涉及一学科的一小部分论文,而这个学科只是科学的极小一部分。其结果,任何人也无法了解整个科学的进展,哪怕是最笼统地了解一下。”
贝尔纳不仅看到了信息污染,同时还看到了由于信息激增所造成的对有价值信息的湮没,他指出:“大量优秀的科学著作可能永远湮没无闻,因为在它发表时没有人加以赏识,以后大家忙于应付新的出版物,就再没有时间去翻阅过去的档案把它发掘出来。”
情报学家则指出:“现在的问题是信息过剩,而不是知识过剩。也就是说,核心知识增长不大,而分散在各种出版物中的外围知识和重复知识却在与日俱增,从而导致知识存储状态的无序化。在高科技时代,这种无序状态是及其危险和不能容忍的,必须采取抑制措施加以扭转。”
2.3 信息技术障碍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体过程,从信息的观点来看,就是一个不断从外部世界的客体中获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交换、传递、存贮、处理、比较、分析、识别、判断、提取和输出,最终把大脑中产生的决策信息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人类为了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采用优先发展自身体力功能的战略,因而材料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也相继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人类的体力功能也日益加强。信息虽然重要,但在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的时候,人们仅凭自身的天赋信息器官的能力就足以满足当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已明显滞后于行为器官的功能,人类视力、听力、大脑存储信息的容量,处理信息的速度和精度等,已跟不上现实需要。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人类才把关注的焦点转到扩展和延长信息器官的功能方面,于是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
50年代以来,人类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和检索信息的方法与手段,以及在利用信息进行决策、控制、指挥、组织和协调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种进展是综合性的。这些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已经转向信息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和普遍应用,使传统的科学信息交流的流程和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信息载体非纸质化,信息传播、共享网络化,信息表示数字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化,信息存贮集约化,信息组织知识单元化,信息检索自动化,信息处理智能化,信息研究定量化,信息服务异地化、实时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了各类电子文献的产生,人们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设备和具有一定的技能才能阅读和利用电子文献。
信息技术构成了现代信息交流的技术平台,离开这个平台的信息交流是无法想象的。但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对许多科学工作者来说形成了信息交流的新的障碍。
自然语言障碍、信息激增和离散式分布障碍以及信息技术障碍这三大信息交流的障碍在互联网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互联网上的主导语言是英语,网上信息资源多数是英语。为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网上交流,必须懂得英语;互联网是信息技术集大成的产物。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了信息交流条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对不懂技术的人来说则构成了实实在在的障碍;网上信息资源丰富,但虚假、冗余信息充斥其中。一方面,网上信息泛滥,学术人员被信息所“淹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另一方面,获得有用信息非常困难,犹如“大海捞针”。互联网把已经存在于印刷型出版物中的信息污染和信息湮没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以至于造成了真正的“信息危机”,对人类的科学信息交流活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 信息交流三大障碍的逾越
3.1 自然语言障碍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在中等学校以上普及了英语教育,并在各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加试外语,外语成绩在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同时大力加强翻译工作,大量译介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文献,推动科技交流。美国政府也为此作出了特殊的努力。由于美国科学家中缺乏外国语言能力,科技翻译在美国成为一项十分紧要的事。据美国有关部门估计,美国一年翻译的文字有40亿个字符,大多是学术期刊的文章。
但自然语言障碍的克服,仅靠教育和人工翻译,效果显然是有限的。从实践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来看,自然语言障碍的最终克服必须依靠机器智能翻译系统。
智能翻译系统在国外已得到较成熟的应用。据报道,世界上现有十几个机器翻译和机助翻译系统在运转,其翻译效率高出人工数十倍。例如:法国的TTTUS-Ⅱ翻译系统在检索文献时,可用英、法、德、日4 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语言提问, 计算机可用其中任何一种语言回答。Internet上著名的搜索引擎AltaVista不仅提供包括中文在内的25 种语种,还提供了5种拉丁语系的语言与英语的互译功能。
我国目前已上机试验的有英汉、俄汉、法汉等系统十几个。翻译软件上网服务已成为现实。如天津大通公司的通译Internet V2.0 已被我国最大的ISP之一的China on Line选择作为网上翻译工具;Creative公司开发的汉神网际套餐(WebSuite V5.0)实现了Internet在线翻译,可读性达到了75%。
可以确信,自然语言障碍问题的最终解决和其他许多信息交流问题一样,只能走依靠信息技术,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之路。
3.2 信息激增和离散式分布障碍
面对信息激增和离散式分布,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出版物控制和改进信息提供。出版物控制意味着避免无价值文献以及虚假、冗余信息进入实体。为此,须对科学出版物进行质量评价。
早在1948年,布拉德福(1878~1948年)就发现任何一门学科的核心文献都由不足1000种期刊构成,而在这1000种期刊中,相对数量不大的期刊与主题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期刊与主题的联系则不很密切。因此,正是核心刊物形成了所有学科的文献基础。布拉德福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最近的引文分析表明, 不到150种期刊占被引用文献的一半和发表文章的1/4。事实证明,现有大约2000种核心刊物占已发表文章的85%和被引用文章的95%。
改善信息提供的关键则在于提高信息交流技能。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就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断已经过时,只有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在数字化世界里,单是掌握知识本身已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及学习的能力,因为那时你只要知道怎样去获取知识、只要掌握如何去寻找你所需要知道的资料的技巧就行了。”显然,获得知识的能力,即信息检索能力已成为知识创新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目前,虽然各大学都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都作为选修课对待,且大多局限于讲授科技情报检索,往往只介绍几种著名的检索刊物,很少涉及信息及其检索的实质和整个信息资源体系。同时,对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少涉及。这不仅无助于树立信息交流的概念,而且还会导致把信息交流视为一种“技巧”,而不是一种核心能力。当前,我国全民开展的计算机教育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目标不是定在“改善信息交流能力”这个根本目标上,而是停留在“计算机使用上”。这种做法是目光短浅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必须予以纠正。
3.3 信息技术障碍
信息技术的科技含量很高,是“高新技术”的核心。其基本特征在于高渗透性和智能性。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增加了劳动资料的信息属性,使劳动工具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成倍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信息技术的这种特点被称为“IT技术改变了世界”。信息技术的社会效应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为此,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管理的核心思路就是: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空前强大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发明创造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数据采集技术、视频会议技术、内联网技术、推技术、群件技术等为知识创新管理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技术条件。
信息渠道电子化是当代科学信息交流的趋势。互联网已成为科学信息交流的技术平台。我们只有通过这个平台才能达到创新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创造“信息轰鸣”环境,使每个知识创新工作者的信息交流达到极限信息量。因此,作为已被现代信息技术高速渗透的传播领域,根本的出路在于学习信息技术、掌握电子交流手段。具备网上交流和信息查找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工作者的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