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_创新教育论文

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_创新教育论文

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论文,探微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尖锐而紧迫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中学化学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尽“教化”、“施与”的责任;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教师的言论只能“唯命是从”,几乎无商量的余地。这种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像力,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窒息性氛围中慢慢地衰退和磨灭了。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造力的开发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平等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信任的双向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内在的组织者,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获得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逐渐增强创新意识。如学习《分子》这节内容,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体积都缩小,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该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尽管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间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因此而制止这位学生的提问,如果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介绍科学家的创新成就,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创新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因素和情感因素。动机因素是由发现新关系的需要转化成为推动人们发现新关系的力量,而情感因素是在发现新关系上表现出的情感体验与坚韧的意志品质。创新要比常规解决问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在排难除险的过程中,如能乐在其中、锲而不舍,那就具备了创新必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自然科学,构成大千世界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从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到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论,再到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科学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初步弄清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这些不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讲纯碱时,介绍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侯德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192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2年他毅然离美回国,出任天津塘沽永利制碱厂总工程师。当时被誉为世界先进的“苏尔维”制碱法被外国大资本家垄断为头等机密,可侯先生藐视洋人,刻苦钻研,攻破层层难关,于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荣获美国费城博览会金奖。然后侯先生针对苏尔维法存在的缺点,不断探索,大胆革新,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反复试验500余次, 终于在1943年试验成功“侯氏制碱法”。这种方法可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且无废料氯化钙生成,把食盐的利用率由苏尔维法的70%提高到95%,把纯碱工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讲空气组成时,介绍科学家如何发现空气成分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大约占1/5体积,氮气大约占4/5体积。后来英国物理学家雷利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 5g,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重1.257 2g,两者相差几毫克,但已经超过实验误差范围。后来由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反复实验,又陆续从空气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通过这个事实,教育学生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都要像科学家那样一丝不苟。只有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才能取得成就。

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既学到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又激发了他们不唯书、不唯古、不唯权威的大胆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利用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能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验证性实验无法代替的。

例如让学生做锌片与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前认为这个实验的现象是锌片表面覆盖紫红色固体,而做此实验时,观察到了他们事先意想不到的现象。在锌片上产生较多无色气泡,溶液绿色变浅,混合液温度升高。气泡产生速度加快,有黑色固体生成等。这些意外的现象使学生兴奋不已,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得出结论,形成能力。对于学生想做的一些探索性实验,可先让他们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并学习相应的知识,然后与他们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再开放实验室,放手让他们去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如果实验中某些事实与书本现有结论相违背,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探索性实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设计性实验同样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HCl 实验室制法时,要求学生先认真学习课本关于HCl的实验室制法的内容, 分析实验室制取HCl的反应原理、条件和特点,然后结合HCl的性质,自己设计一套制取HCl的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和课本上相似, 但不能和课本上完全相同。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对于比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对于较差的也要从其中找出某方面的优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时时留心,注意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已任,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标签:;  

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