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214-01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又是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活动的灵魂,是发展学生潜能的桥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使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的压抑。儿童都希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因此,根据儿童的这种愿望在数学课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整个过程,使他们从中得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既有获得新知的喜悦,又能得到发现的新奇和成长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采取如下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兴趣性
在教学活动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强化的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教学中要设法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讲授“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时,先来个师生竞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说出能被2、3整除的数最多。一分钟学生能说出一两个,而老师能说出10多个,这时,学生就迫切想知道教师为什么这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学好这节课打下了基础。
二、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本能
事实上,创新意识是一种潜在的本能,尤其是进入小学的学生,他们大都喜欢“异想天开”、“想入非非”,关键是教师能否把握时机,激发学生这种潜能。要想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S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又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可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萝卜动手制作,然后我提问:“要是将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留给学生动手实践,寻求答案,学生截法各有不同,结果也自然各不一样,有剩10个角的也有剩9个角的,还有剩8个角的,还有剩7个角的。再让学生从所有不同的截法中发现规律:截面不过顶点,剩10个角;截面经过1个顶点剩9个角,截面经过2个顶点剩8个角,截面经过3个顶点剩7个角。经常进行一些操作训练,就会增强学生手脑协调性,产生奇思妙想,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本能,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善于创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压缩教师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认真自由的参与操作、讨论、练习等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一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课堂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上课开始时,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猜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讨论,有的小组同学猜出是两个底部的圆的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相加,甚至有的小组还猜出了侧面的面就是侧面的长方形的面积。接着,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教师让每组动手先用硬纸片做一个饮料罐模型,接口处用透明胶粘贴,并开动脑筋,想想怎样裁剪纸片,才会做得既快又好,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动起手来。最后,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总结出来的原著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家底面积,教师设计了相应的习题,学生很快就做了出来。经过思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这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给学生搭建时空平台,放手让学生探索、实践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起学生创新、探究的灵感和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于他们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关注,而兴趣和关注又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趣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带着问题思考,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创新。只要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精心分析教材,做好“顶层设计”,很多知识和问题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就可以掌握和解决的。教师要切实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供创新的时间,让学生勇于表现,乐于表现
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这就告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名向导,要避免“一言堂”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地配合。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去研讨、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对于自主探索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以“权威人物”身份来下结论,不要急于否定学生,而是要珍视学生不同的思想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在没有压力和拘束的氛围中快乐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辩论,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似是而非的知识辩清了,这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留出创新空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力,我们要挖掘,不要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一定要放手给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理解后,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会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产生探索数学奥妙的浓厚欲望,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创新的思想。比如在讲授“认识钟表”一课时,要先让学生充分观察钟面,探究它的秘密,然后自制钟面,做得好的学生用橙子做钟面,还连接了电路,形象地展示了钟表的工作原理。通过动手制作,学生在学习时遇到有关钟表的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这样,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才能折射出迷人的光彩,课堂才会出现互动的、主动的、和谐的情景,每个学生也能在探索中开启心智,放飞个性,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论文作者:周义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兴趣论文; 截面论文; 时间论文; 侧面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