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创新实验小学 师东杰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爱好并力求学习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是促进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金钥匙。在数学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知识迁移 ?由旧知导入新知
一堂好课,未必就是授课者应用了多少多媒体教学手段,人为的创设了如许多余的师生互动。记得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先让学生做了一组结果相等的整数除法算式,启发学生回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说说能否把这些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学生回答不难!很轻松就完成了。此时,启发学生思考: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把想到的试着说一说……有学生就会说出“分数中,给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规律,也有些同学处于思索的迷茫中,但他们终究也会在别人的启发中有同样的想法。经过大家的讨论验证,一定会发现自己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这个时候,教师抓住契机,让学生给自己的发现起个名,“分数的基本性质”水到渠成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一节课,并没有研究多少分数的问题,而是借助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两个旧的知识点让学生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我觉得:这种方法要比单纯研究分数分子与分母同步变化的规律而得出结论会更好些。
二、鼓励动手 ?实践操作获取新知
一堂好课,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多感官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历经知识的生成过称。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先布置学生在课外玩一玩自己儿时的滚铁环,观察铁环在土地上留下的印迹;如果我们给铁环上做个记号——绑个线绳,再滚,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汇报自己有哪些发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生的争论中,让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用硬纸片做好的直径分别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三个圆课堂上让学生用彩色笔在三个圆周上个点一点,拿出直尺。
1、把直径是2厘米的圆圆周上的点对准直尺上的零刻度,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各自报出圆滚过一周的长度。
2、用同样的方法把直径是3厘米、4厘米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报出各自滚动过的长度。
3、用表格的方式把圆的直径以及对应的周长列出来。各自观察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得出:“圆的周长是它三倍多一些”的结论。这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由于我们在制作圆和测量周长时都不是很精确,所以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也不是很精确。但大体上不差上下。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圆,教师把自己制作的直径是12厘米、15厘米的圆在三角有刻度的一边上滚动一周,让学生用滚动过的长度除以此圆的直径,发现直径是12厘米、15厘米的圆的周长也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样经过实践——发现——验证这三个阶段,学生对圆与直径的关系已是印象颇深。这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字母π表示。接着板书c÷d=π,让学生自己导出求圆周长的公式:c=πd。
三、思维想象 ?固知保趣转化技能
固即巩固,保即保持。学生理解了新知,接受了新知,并不等于整个数学过程的终结。还需要通过学生动手练习,已达到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运用,最后熟练掌握。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为了实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保持兴趣的目的,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习题的设计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二是习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概念的理解记忆。三是习题的设计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差点的同学做一些简单的巩固性的题,优生做比较复杂的题,提高其分析、综合能力。四是在基本式题训练的基础上,依次设计有助于能力发展的变式题或综合题。五是习题的设计要引发学生的悬念,一般情况下如果本节课内容与下节内容联系紧密,可在最后一道练习题的设计上,设计一道既和本节课内容有关,又可引发下节所授新知的题。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以培养学生的技巧创新和应用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注重运用灵活恰当的技巧,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角度形成自己的探究方法,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技巧与应用能力。
论文作者:师东杰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学生论文; 直径论文; 分数论文; 除法论文; 直尺论文; 新知论文; 自己的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