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突破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产权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权制度的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头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因。十五大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有重大突破与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的经济改革迈出大步伐。追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发展,结合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化的历史趋势来认识这个问题,意义十分深远。
一、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运用所有制、所有权理论来解释整个财产权利关系及其运动的。概括地讲,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财产关系及所有制的结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导致所有制结构和财产制度的差异;2.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内在历史规律,以及社会主义财产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3.区分了所有制与所有权,并把对所有权的解释建立在对所有制的系统分析基础之上;4.区分了广义的和狭义的所有权,因而考察了所有权的结构。狭义所有权是指资产对人的社会隶属制度,是物与人之间的静态的归属关系;广义的所有权是指由物的所有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全部经济关系的总和,即生产关系。在广义的层次上,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总的来看,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的批判,是对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合理设想。因此,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财产组织形式概括是充满弹性的,他既用“社会占有”、“集体占有”、“公共占有”、“国家占有”,也用“个人所有制”以表示理想中的公有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 章中提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的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解放。
二、传统社会主义产权理论
传统社会主义产权理论认为,公有制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民所有制,另一种是集体所有制,前者的社会化程度要高于后者。两种公有制的模式源于斯大林。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生产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国家的即全民的形式,一种是不能叫做全民形式的集体农庄形式。按照斯大林两种公有制模式的理论,1.全民所有制是高级形态,集体农庄所有制是低级形态,集体所有制必须过渡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2.把全民所有制归结为国家所有制,在国家消亡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国家所有制较其它所有制形式是高级的公有制形式;3.全民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与商品货币关系是不相容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保留的商品交换只存在于两种公有制之间;4.以全民所有制或国有制为主体的两种公有制模式,必然要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前的长时间里,我国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对苏联模式有所调整,但基本上沿袭了两种公有制的模式。从历史的角度看,虽然这种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违背了经济规律,因此具有严重的缺陷:1.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的所有制形式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形式。我国实际的生产力水平比马克思设想的理想水平低得多,因而按斯大林模式实行的公有制形式超越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传统的公有制模式下,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责权不明的现象十分普遍,因而导致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扭曲,资源利用不合理。3.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滞后。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忽视了经济规律,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4.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不高。
三、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化的历史趋势
尽管当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极力宣染自由经济体制,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却日益走向社会化。世界经济社会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财富社会化程度提高,主要表现是政府支配财富和管理国民经济能力增强,财政开支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60年代为28%,80年代为43%,90年代为74%。政府支出中社会转移和补贴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从60年代的8%上升至80年代的15%, 90年代为23%。2.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世界大的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超过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如三菱超过印度尼西亚,福特超过南非,通用超过泰国。1996年,美国的企业并购总额达到6590亿美元。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体现为企业的联合与合作,企业与社会其它部门的合作也不断地发展。3.产权社会化,机构投资者和企业雇员控制企业股份的比重增大。1980—199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的资产增加了400%多, 占国内产值的比重翻了一番。90年代末,美国共同基金的总资产可达4万亿美元, 占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的股份已超过50%。金融衍生工具不但分散了金融风险, 也进一步促进了产权社会化,工人参股和参与利润分享越来越多。1989—1995年,美国的雇员参股占公司发行新股的比重从7%增至11%。 一些公司如摩根——斯坦利公司的这一比重高达30%多。
世界经济的社会化趋势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与政治意义:首先,这种转化表明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是一个自然的客观过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开始了对自己生产方式的否定,这个事实与马克思当年的论断是基本一致的。其次,这种转化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企业的规模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整体素质。再次,私有化并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私有化也并不必然会改进企业经营业绩,关键是改革产权结构以实行市场化经营。市场化不等于自由化,市场化的目的是促进竞争,使各种经济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最后,财富的社会化只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去“拔苗助长”。
四、十五大在产权理论上的突破与发展
十五大在产权理论上的突破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了社会主义产权制度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合理确立了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基本方法,即要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出发,不能盲目地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2.牢牢抓住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确立了产权制度是深化改革的基石,只有从根本上调整不合理的产权制度,才能理顺宏观经济体制、管理制度,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产权制度的改革必须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用多种形式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二)在产权理论的宏观层面上,十五大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在资产结构上突破了单一的国家所有,提出产权的多元化。公有制不等于国有制,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集体经济成分也都属于公有制。其实践意义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不仅在内含上增加了混合经济成分中的公有部分,而且在地位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国有经济通过控制力起主导作用,在范围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要有所差别。
其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符合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许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可以用,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也可以用。公有经济通过运用这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能够充分焕发企业的潜力,使公有财产保值增值。十五大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突破,明确了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是私有化;要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再次,指出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经济在我国现有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的、活跃的财产组织与管理模式,是多元产权的一个有效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机会,满足人们多种需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经济都应在平等条件下竞争。
(三)在产权理论的微观财产形式上,进一步提出建立以产权清晰为首要标志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国家通过向企业的投资拥有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并以投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企业则以独立法人的身份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从产权的角度来分析:1.通过国有企业的产权,明确了企业法人的投资主体,优化了整个产权结构;2.通过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国家可以优化投资结构,使国有资本集中在关键的领域,增强控制力,保证整个社会的协调进步和发展。3.通过产权的界定,使产权明晰化,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必要前提。
(四)在与产权相关的分配制度上,明确提出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生产要素除劳动力外,还有资本、管理、技术等。这样,在按劳分配的主要形式之外,还将产生按股份分配的资本分配、按管理分配的风险分配、按技术分配的创新分配等新形式,企业经营者将实行年薪制,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将普遍推开。持股职工一方面领取按劳分配的工资,同时还以所持股份获取应得的红利。
标签:所有制论文; 公有制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