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理性--浅谈如何推进小学数学情感教育_数学论文

情感与理性--浅谈如何推进小学数学情感教育_数学论文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谈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晓之以理论文,动之以情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何谓情感教育呢?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这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然而,多年来数学教学受“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分数至上,大部分学生以失败的心态面对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受到挫伤,自信心受到严重摧残,数学成为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个障碍。学生十之七八怕数学,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严重不足,反映了数学教育中严重的情感缺失。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必不能再忽视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加强数学教师的情感修养

国外心理学家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情感的变化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积极的情感,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心境的愉快,对于师生关系的协调,对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都有着相当密切联系。实验已证明,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教师积极的情绪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而认识过程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绪效应。

可是,在现实教学当中,“唯师尊严”的观念仍普遍存在,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板着面孔、过于严肃甚至冷漠的不在少数,遇有调皮的学生,教师或严厉批评,或罚抄罚站。据调查,70%的学生认为教师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多数时候僵硬而平淡,缺乏生气,这对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是不适的,甚至是残酷的。因此,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加强教师自身情感修养,尤其是数学教师,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还要加强少儿心理学、教育学等的学习,加强文学、艺术、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从而提高自身情感修养。此外,要加强同学生的课外交流,主动找学生谈心,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还要挤时间同家长联系,特别是未当班主任的数学教师,更要补上这一课,采取电话、家访等形式,建立师、生、家长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营造情感教育的外部氛围。

二、激活课堂教学的情感因素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思考,才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境和情绪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设疑激趣,用数学知识的思维美、结构美诱发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稳定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激发学生兴趣带来了契机。某校学生反映,同一节课,采用多媒体与不采用多媒体,学习兴趣相差很大。因此,用好信息手段成了情感教育的新的措施。

第二,要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现在十分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教师就教得愉快而尽力,学生就学得轻松而起劲。因此,教师要有和学生做朋友、做小伙伴的意识,摒弃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思想,躬身或蹲下身来同学生对话;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或提出建议,对学生坦诚相待,与学生沟通交流,科学地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心情轻松愉快,而不是焦虑压抑;要多组织讨论式、表演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从言行到思维都空前活跃。

第三,要增加数学内容的情感色彩。在数学学科中,有许多教学内容毫无感情色彩,既枯燥又抽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应尽可能赋予它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科学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也会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质数和合数”可谓毫无情感因素,但在教学中,可尝试作如下设计:让学生把一个偶数写成两个质数的和,在黑板上写出:8=()+(),10=()+(),12=()+()……当学生都得到成功时,让学生议议是否所有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让学生选择一个个偶数进行尝试。边试边议,学生争议热烈,在学生争议不定时,教师简要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当学生明白自己探究的竟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时,自信自强、奋发向上的感情油然而生。紧接着,介绍陈景润的成就和他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这自然会一方面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感到数学的无限乐趣,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拓宽数学情感教育的天地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平时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缺乏切身的感受。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

首先,开展趣味性强的课外活动。如开设“数学游乐园”,让学生在游乐园里做数学游戏,如猜数学谜语、讲数学故事、智力竞赛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享受快乐,还可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用语言表达自己数学学习中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记下快乐、进步,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或记下困难、挫折,倾吐心中的不快,使心情变得舒畅,以便调整心态,寻求克服困难的办法。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办“数学手抄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手抄报中。在办报的过程中,要选文、编排、设计、绘图等,这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其次,设置探究性强的实践作业。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开展探究性学习,非常适合情感教育的需求。探究性学习重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复杂的情感历程,以情感为动力,解决问题,完成课题。比如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然后制成统计表,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再运用估算、计算,得出这些塑料袋一周、一年会污染多少土地。在这种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中,学生自发地受到环保教育。同时,与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一下子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也正诠释了中国一句教育至理名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含义。

标签:;  ;  ;  

情感与理性--浅谈如何推进小学数学情感教育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