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层次分析_金融论文

分层视角的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路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视角论文,路径论文,科技产业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当前,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越来越紧密。各种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关系的分析,却缺乏对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路径的研究。笔者将针对当前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突破口,研究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笔者认为,二者的结合分为初端、中端和高端三个层次。从初端至高端是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是两者结合逐渐走向稳定成熟的过程。

一 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初端路径——闭合循环回路

在长期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科技产业与金融之间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联结纽带,这些纽带使科技产业与金融两大部门的资源得以相互融通,构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回路。在这一回路里,科技产业与金融相互交换资源,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协调推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18世纪后叶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经过了若干次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即经济长波),按照佩蕾丝(2002)的归纳,每一次经济长波都以一次科技革命为标志,而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试验场,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路径的不断创新不仅为每一次的科技革命注入了充足的资金,也给金融部门自身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从经济发展史的五次科技革命分析,前三次科技革命形成了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初端路径,构建起科技产业与金融的闭合循环回路,这三次科技革命分别是1771年至1825年的英国工业革命、1829年至1873年的蒸汽、铁路革命和1875年至1920年的钢铁电力和重工业时代①。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均衡理论,可以在供给和需求的框架下研究科技产业与金融的结合路径。科技产业对金融有融资需求,金融对科技产业提供资金供给;金融对科技产业有技术需求,科技产业对金融提供技术供给,进而形成的资金市场和技术市场两大供求系统,同科技产业与金融共同构成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闭合循环回路,这是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最基本最初端的路径。图1描述了这一结合路径。

在闭合循环回路中,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获得金融部门提供的资金得以发展,其融资成本为贷款或者投资的价格,即利息或投资收益;而金融通过引进科技创新的技术成果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其购买技术的成本为科技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最后成为科技部门的收入。技术和资金作为两大“交易标的物”将科技产业与金融联合起来。而科技产业与金融又共同推动经济增长,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企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产生了大量资本积累,又回馈到金融体系中,促进金融发展,开始下一轮的循环。当这一回路通畅运行时,科技产业与金融就能够相互促进,良性发展,并同时与经济构成闭合循环回路。对图1中的四种供给和需求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更清晰地揭示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基本路径。

图1 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初端路径:闭合循环回路

图2 科技产业化的各个周期的特殊融资需求

资料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Research into the Financing of New Technology Based Firms(NTBFS)[R].Paris:Final Report,1994.本图根据该文中的图像改编而成。

(一)科技产业对金融的资金需求分析

科技创新项目的成长有其特殊的周期性,而每一个成长周期都有其特殊的融资需求,分析各个周期的不同资金需求能够廓清科技产业对金融资金需求的全貌,为发现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最优路径奠定基础。海尔(Haire,1959)提出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financial growth cycle affirm),将企业的发展分为种子期、初创期、初步发展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五个阶段[2],这些周期也是科技创新项目的成长周期。欧洲委员会将科技创新项目的成长周期划分为研发期、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和衰退期七个阶段。本文结合前人观点,将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划分为九个阶段,即研发期、种子期、创业期、初步成长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衰退期和二次创业期。图2分析了科技产业化各个成长周期的特殊融资需求。

研发期是科技产业化最初的发展周期,新的科技概念被提出,科技型企业成立的构想被勾画,在这一阶段中,创业者将主要资金投入到新的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需要针对技术研发的流动性资金。种子期是科技产业的第二个发展周期,也是企业产生成形的阶段,大多数科技型企业此时进行公司注册,初始研发进入最后阶段,企业新产品诞生,这一阶段的融资需求仍然以针对技术研发的流动性资金为主。创业期里企业开始在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这是所有科技型企业最艰难的时期,顺利渡过了这一阶段,企业产品的销路被打开,企业便能够稳健成长。在这一发展周期里,企业根据消费者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其产品,同时进行营销推广,因此融资需求以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为主。企业步入初步成长期后,研发支出、固定资产购置费用和销售费用都大幅增加,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在高速成长期,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大为提升,企业具有了一定的实力,集群效应使科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这两个阶段中,企业的融资需求除资产投资和销售费用外,主要是针对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研发并推出拥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科技产业化步入成熟期后,产品拥有了稳定的市场份额,从而致力于生产工序的升级,以求降低成本,使产品更加“物美价廉”;饱和期里科技实现了规模收益,达到发展极限,这两个阶段里面科技型企业针对科技创新的融资都主要用于生产工序的升级改造上。衰退期里企业产品已滞后,科技产业化的边际收益降为零,发展停滞,如果进行“二次创业”,就能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这一时期里,科技型企业主要为推动产业转型的研究和开发融资,只有从根本上进行企业升级转型,重新研究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使科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从图2分析可见,科技产业化针对科技研发的融资需求不但特殊,而且贯穿了其各个发展周期,因此科技产业对金融的融资需求具有特殊性与长期性。虽然从客观上分析,科技产业对金融的资金需求数额巨大,但由于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者是人,而人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会影响科技创新项目最终获得金融资金的数量和质量,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影响的负效应往往大于正效应,最后阻碍科技产业与金融的充分结合。

(二)金融对科技产业的资金供给分析

金融对科技产业的资金供给按供给对象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金融向科技研发的非营利性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如对研究所、实验室的政策性支持,对高校的研究项目的基金支持以及对科技研发个人和集体的物质奖励等;另一类是金融向科技研发的营利性机构即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米什金(Mishkin,2003)[3]、凌江怀(2004)[4]等从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角度论述了金融的资金供给形式,其中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是最重要的两种形式。本文因选择中口径的金融定义,认为金融的供给主体可以分为三类,即财政性金融供给、间接金融供给(金融中介)和直接金融供给(资本市场)。财政性金融供给可以分为直接的财政性金融支持如税收安排和间接的财政性金融支持如引导性资金等;间接金融供给包括信贷供给如银行贷款,信投供给如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公司投资、保险公司投资。信贷供给和信投供给都属于正规金融;间接金融供给还包括民间借贷供给,属于非正规金融;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的金融服务中介如信用担保公司;直接金融供给可以分为狭义的资本市场即证券市场供给(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供给),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以及产业资本等。图3分析了金融对科技产业通过各种路径的资金供给。

图3 金融对科技产业的资金供给路径

(三)金融对科技产业的技术需求分析

金融的技术需求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金融业务的规模化需要技术支持,当客户数量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管理效率,金融机构需要引进数据库技术来管理客户信息;其次,金融交易的自动化需要相关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节约了人力和地理空间资源,提高了金融的效率,成为现代金融的一大标志,它被广泛应用于自动柜员机(ATM)和网络银行中,我国的自助银行从1998年起被广泛建立;再次,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需要科技手段作支撑,衍生金融工具在现代金融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规避风险的主要工具,如期货、期权。而衍生金融工具要实现其作用,需要用计算机软件来计算并设定与之相关的各种利率和费率,使金融“工程化”;第四,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控制对技术有很强烈的需求,要实现既定的风险控制目标,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技术,风险控制对金融机构极为重要,2008年年底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就是风险失控。图4分析了金融对科技产业的技术需求,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需求,可以分为硬件技术需求和软件技术需求两类,而以金融部门为载体的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成果就是金融创新的主要部分。

图4 金融对科技产业的技术需求路径

金融创新是金融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它实现的基础正悄然改变,从依赖构建理论模型和人工计算(如最小二乘法)向以科技创新作为物理基础转变。莫利纽克斯与沙姆洛克(Molyneux and Shamroukh,1999)综述了技术对金融创新的影响,但他们所指的技术并不是本文所指的技术,主要是一种“软”技术,更接近投资学、管理学技术,而非自然科学技术[5]。他们结合西尔伯(Silber,1982)的对金融创新的分类,列举了1850年至1974年和1970年至1982年两段时期的63种金融创新,包括浮动利率票据、集体保险、本息分离债券、可变利率抵押、股权自然增益帐户等,总结了金融创新的采纳与扩散的理论模型(例如效率模型)和实证模型(例如NUI模型、外部影响模型)[6],这些分析偏重从宏观层面研究以社会科学方法为手段的金融创新路径。艾伦与盖勒(Allen and Gale,1994)从相对微观的层面论述了创新的产业组织手段、期权和最优证券设计等[7],战后的20年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熟,金融创新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创新的主要手段是管理和组织技术,所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在当时的创新中成为主导。

20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五次科技革命即信息技术革命在美国爆发,随后传播至欧洲和亚洲,这次革命对金融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帕欧利等(Paoli et al,2008)对信息技术时代的金融创新作了较全面的阐释,提出“服务导向构建范式”(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金融创新最重要的特征[8],它表现为对自然科学技术的强烈依赖,表现在三个方面:(1)集成电路和基于主机服务器的各种技术的普及。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硬件主体是中央处理器,再配以相关软件,就有较大容量来处理大规模和占据较大数据空间的信息,这正好是金融创新所亟需的,金融部门要将所有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稀缺者的信息采集起来,配置到一起,实现融资目的,没有对个人和机构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的高效的电子系统是无法想象的。(2)客户端服务器(Client Server,CS)的应用。客户端服务器是互联网的重要组件,它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联结起来,使其足不出户或者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够畅通无阻地获取金融信息,进行金融交易,从而实现资金的高效配置。客户端服务器使客户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沟通与交流的机理是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这一技术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几乎在时间同步的状态下,实现异地的客户与金融部门之间、异地的金融部门相互之间的各种金融交易,因为电信号即电场的传播速度相当高,在真空中接近于光速,为3×10[8]米/秒。金融发展、金融创新都需要科学技术,科技不仅扩大了金融的规模,也提高了金融的效率。(3)多元联结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标导向型的软件开发大行其道,金融体系的复杂性使其需要复杂的信息系统来辅佐,软件和硬件都被更加细化,服务器和客户之间增加了多个通信中间件(Communication Middleware),将多元的具有不同功能的软件和硬件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利用这一系统,财政性金融、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三大金融部门迅捷地交换信息,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实现正和博弈。

更加详尽的阐释来自以色列著名的奇迹软件公司Magic Software,将金融部门所需求的技术分为四大类并分析了每种技术的应用对象、应用范围和特征,全面分析了金融对科技产业的技术需求,见表1。

技术已经成为金融所必须的资源之一,金融要获得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汲取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以促进自身创新。

(四)科技产业对金融的技术供给分析

科技产业对金融的技术供给是通过各种金融服务的具体技术来实现的,这些技术功能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以金融部门为载体,在金融部门相互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构建了科技产业对金融的技术供给路径。

图5 科技产业对金融的技术供给

科技产业对金融的技术供给针对各种金融部门。在财政性金融中,科技产业为政府提供税收技术支持,如税控机的发明;在金融中介中,科技产业为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电子技术支持,创造了借记卡、信用卡、电子货币、网络转帐、保险网上核赔等电子金融服务的科技载体,包括属于民间金融的VIP会员卡帐户,还有为信用等级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的信息采集分析技术;在资本市场中,科技产业为股票和债券市场提供电子交易系统的支持,创造了股票行情电子系统、股票网络交易系统、银证一卡通、证券(场外)柜台交易(OTC)等;同时科技产业为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创新的两大重要形式,资产证券化为企业发展缓解流动资金的缺乏,使科技产业与金融更紧密地结合,软件技术支持是科技产业支持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的重要形式。图5分析了科技产业对金融的技术供给。

在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闭合循环回路中,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处于初端层次,科技产业与金融两部门的边界十分清晰,技术从科技部门向金融部门流动以推动金融创新,根据法斯纳兹(Fasnacht,2009)[9]的思想,可将这种金融创新称为封闭式金融创新。在其提出的开放式创新的概念的基础上,可对开放式金融创新给予两点界定:一是科技部门与金融部门内部的创意、产品研发成果能够被两者结合的内部路径予以市场化;二是这些创意、产品研发成果同时可以被外部的结合路径市场化。第二点正是本文的下一节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开放循环回路中所要讨论的内容。技术资金的“渗透”是开放式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科技部门所提供的技术与金融部门所提供的资金相互结合,这种技术和资金的组合在科技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金融机构之间不断渗透,如自由电子般穿梭于金融体系之内,提高了金融创新的效率,实现金融的高度发展。开放式金融创新以自由化、灵活性、低成本为其显著特征,是科技产业与金融部门内部和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机整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科技的技术供给为基础的开放式金融创新获得了巨大发展。

闭合循环回路是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最初端、最基本的路径,以上的四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条路径被阻塞都会降低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效率,它们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结合不断深化,不断向中端和高端的结合路径发展。

二 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中端路径——开放循环回路

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中端路径是一个开放循环回路,它之所以比闭合循环回路高一个层次,是因为在这一循环回路中,科技产业与金融两个部门不再分别为对方供给技术和资金,以满足技术和资金的需求,而是两者的边界越来越淡化,科技产业所提供的技术和金融所提供的资金构成一个中间结合体,这一结合体的流动同时满足科技产业和金融部门的资金和技术需求。

(一)技术资金的含义

技术资金是科技产业所提供的技术和金融所提供的资金的结合体,是构建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中端路径的必要元素。对技术资金雏形的研究散见于关于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的文献,特别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科技型企业融资的文献中。弗瑞尔等(Freear et al,2002)用野花粉比喻天使投资者[10],认为即使技术与资金的结合会由于市场自发调节保持效率,还是需要建立一个“花园”来使得“野花”和“花粉”即技术与资金按照一定的方向更高效地结合。奥肯(Auken,2001)比较科技型企业与传统型企业的自举投资发现科技型企业更加偏好与自举资金相互结合,结合的效率也更高[11]。王九云和付纯(1999)讨论了技术与资金结合的十大功能,特别注重分析了两者结合中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的解决方案[12],马颂德(2005)更提出开放性金融是技术和资金结合的必要形式[13],已有文献对本文深入研究技术资金奠定了基础。从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路径的历史来看,技术资金应当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但到目前为止,其发展在大多数国家仍然没有进入十分成熟的阶段。技术资金是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中的自由体,它游弋于科技产业与金融体系内外,对科技产业与金融的结合体进行自动配置与修复,成为构建开放循环回路的基石,拥有多种重要功能。

开放性是针对封闭性而言的。上一节讨论到开放式金融创新与封闭式金融创新的概念,表2归纳了它们所基于的主要原则:

同样,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循环回路由于技术资金的产生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或者资金的单一封闭循环圈,变为技术资金的随机性循环流动→针对性循环流动,极大降低了科技项目获得资金和金融部门获得技术的成本,提高了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效率。技术资金的开放性体现在流动上,是一种先向外部随机发散而后跟随固定路径的流动,具有“出租车效应”。所谓“出租车效应”是指技术资金就好比出租车,在没有企业或金融机构需要时,就好比出租车没有乘客,任意穿行于科技产业与金融两大部门内部和外部,一旦有企业或者金融机构需要技术资金,它就会立刻流向该企业或金融机构,以实现其价值。技术资金的开放性包含几个方面:一是技术资金不受科技产业和金融的约束,技术资金由企业或金融机构发送出,在企业、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都能够自由流动,在内部流动时就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在外部流动时就随时准备与其它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需求相互匹配,流入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二是技术资金离子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在动态开放的循环回路中,技术和资金相结合产生的技术资金离子之间形成一种交换模式。同类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其发出的技术资金离子的碰撞相互竞争,从对手处了解自身技术和资金上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提高自身效率,实现正和博弈;不同类企业和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则通过离子碰撞相互补充技术和资金,实现共赢的结局。三是技术资金扩大了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众多的技术资金离子将企业和金融机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上游金融机构和下游金融机构联结起来,在产业链和金融链上游动,开发出巨大的资源力量。技术资金因其开放性提高了科技产业与金融的结合效率,使两者结合路径的层次从初端提升到中端。

技术资金的功能主要是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即企业和金融创新的主体即金融机构提供多元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技术资金是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最初形态,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基础。企业在最初的研发期只是一项科技成果,配以资金才能发展,而金融机构最初只是一笔资金,配以技术才能发展。技术和资金联姻的结晶“技术资金”不应当被仅仅隐藏在企业和金融机构内部,而需要将其开放化以实现其最大价值;二是技术资金具有资源传递功能,它将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从一个企业或金融机构传递到另一个企业或金融机构,满足整个行业的资源需求,在传递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创新,使技术资金的结合体更有质量,更完善,最终将科技产业与金融高效地结合到一起;三是技术资金具有价值发现功能,技术资金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它以增值为目的,必然流向高回报预期的优质项目,以实现最大价值。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环境中,技术资金离子在流动时会不断搜寻成长性极佳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一旦发现“猎物”,就立刻进驻,为该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并会引导其它的技术资金离子也流向该企业和金融机构;当企业或金融机构进入衰退期时,技术资金离子纷纷退出该企业或金融机构,去寻找下一个优质的目标。这一运动规律表明技术资金能够作为企业或金融机构的价值发现,技术资金大量流入的企业或金融机构必然是总价值较高的企业或金融机构,而技术资金大量流出的企业必然是总价值较低的企业或金融机构。技术资金在形式上类似风险投资,但属于比风险投资更高的层次,它含有更多的技术成分,而且有更强的流动性、更高的开放性、更优良的稳定性和更高效的支持作用,风险投资只能被视作技术资金的初端雏形。

(二)技术资金的产生及循环

佩蕾丝(2002)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中谈到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五次科技革命,认为每次科技革命及其扩散的过程中,金融和信用制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强调了金融资本对于重大科技创新的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意义[1]。我们认为,超越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初端路径,将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推向更高的层次,需要减少科技产业与金融部门之间的中介,使两者更紧密地结合。

资本市场中,有一类被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的风险资本投资,它的投资主体是拥有先进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投资的对象是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和初步发展期的科技型企业,当前者向后者投资时,不是仅仅将资金投入到后者,而是将资金与技术捆绑到一起提供给后者,将该笔资金用于预先制定的研发项目。这种投入可以被称作“技术资金”。技术资金有两种形式:一种属于债务性投资,将技术资金投入科技型企业的某个研发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等该项目实现预期的收益目标后,投入技术资金的企业按照合同上承诺的收益率收取回报;另一种属于权益性投资,将技术资金作为资本金投入到企业,购买被投资企业股权,并提供核心技术,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公开上市等退出机制退出,因此这种技术资金又可以被称为“技术资本”。由于技术资金的投融方式十分灵活,手续简单,融资效率极大提高,又带来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提高了投资的质量,所以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它超越了科技产业与金融的初端结合路径,冲破了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封闭性,改变了科技产业与金融两者边界鲜明的传统理解。而要使技术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建立配套的信息交流平台并制定规范的交易准则。

图6分析了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开放循环回路。在开放回路下,科技产业与金融之间的各种初端路径和中介都被标准化为技术资金这一个中间体。

图6 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开放循环回路

图6中科技产业提供的技术在金融提供的资金的配合下实现了技术资金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企业间和金融机构间流动,这种流动减少了中间环节,不但使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效率大为提高,而且降低了科技研发成本,为科技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奠定基础,使整个区域的科技水平能够均衡协调发展。技术资金来源于科技产业与金融,但又独立于科技产业与金融,有自身的流动方式和运动轨迹,它不但推动科技创新,同时也推动金融发展;不但成为联结科技产业与金融的重要路径,自身也通过离子信息交换向高质量发展。从技术资金的历史来看,技术资金在我国仍处于新兴时期,有待成熟,其产生基础是风险投资、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自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多威特等人成立了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发展公司(AR&D)以来,风险投资获得巨大发展,1985年,我国第一家专营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公司——中国新技术企业投资公司在北京成立,随后技术交易、产权交易在我国蓬勃发展,2009年8月13日,首家全国性的技术交易机构——中国技术交易所在北京成立,而同时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所属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积极构建全球技术资金转移平台。虽然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资金在我国并没有形成规模,还停留在技术产权转移、技术融资、风险投资等基础性形式上,但随着企业间和金融机构间的技术与资金的传递和交换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高效,特别是在创业板块新近推出的环境下,技术资金必将在我国获得高速发展,为科技产业与金融更好地结合以推动经济增长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 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高端路径——科技金融一体化

(一)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融合

“技术金融一体化”的概念较早由李建伟(2005)提出,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与金融发展结合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客观现象与动态过程[14]。本文发展这一观点,提出更加具体的、针对性和指代性更强的“科技金融一体化”概念。

当技术资金的投融活动在科技型企业之间广泛开展后,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便向一体化发展,嫁接起高端的结合路径,实现科技产业与金融的零距离接触。科技产业与金融一体化是科技与金融高度发达的必然产物,是集约性的科技创新和规模化的金融资源的高效结合。科技金融一体化表现为科技产业与金融已无明确边界,紧密融合为一体,科技即金融,金融即科技,在现实中,科技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纯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已不能满足科技型企业对各类资金的特殊需求,于是便出现了科技型企业自己建立金融机构的内源回归行为,如通用电气公司建立了通用金融公司(GE Capital),丰田汽车公司建立丰田金融公司,西门子公司建立了西门子金融服务公司(SFS),三星电子收购并建立了三星生命保险,还创立了三星福利基金会。同时,金融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高效地获得科技技术,也开始向科技部门渗透,从而与科技融为一体,如花旗集团2002年在上海建立了花旗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CSTS),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建立了中信金属公司和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金融与科技的一体化使技术与资金完美地交融,与以技术资金为主导的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开放循环回路相比,不但将技术资金推向了最大规模和最高效率,也迈向了最大程度的开放式结合。

科技型企业建立金融机构有三层目的:一是为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二是让企业过剩的流动性资金发挥信贷和投资价值,为企业营利;三是为企业产品的买方提供买方信用,促进产品的销售。在企业自己的金融公司的配合下,企业的发展便如鱼得水,科技创新在任何时刻、任何条件下都能得到最高效率的资金支持,不再受融资成本、信息不对称、资金期限不匹配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不再担心债务增加或企业控制权被分割等一系列的问题。而金融机构建立科技型企业也有三层目的:一是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不会因技术获得的困难而阻碍自身发展;二是发展和维护客户群体,用高新的科技手段如证券交易软件、信用卡等将与客户进行即时的信息交流,跟踪客户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三是将自身创造的科技成果转让给其它的金融机构或者企业,从而获得收益。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体又不断进行自身的创新和升级,在整合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使科技和金融两大功能更高效地融合配置,同时向外部延展,生发出新的更紧密的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体,将科技金融一体化推向更高的层次。

科技金融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科技,科技是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来源,而金融是辅助器,是催化剂,它们的一体化好比一个鸡蛋,科技产业是蛋黄,而金融是蛋青。在金融的保护和哺育下,科技产业健康成长。科技金融一体化这一高端路径贯通后,科技金融融合体通过自我升级将自身资源更高效地配置,使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金融在融合体内部不断循环转化,结合更加紧密,同时向融合体外部扩散,辐射到其他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推动整个区域的科技产业向更高的集约程度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科技金融一体化的形成。图7和图8展示了这一过程。

图7描述了科技产业与金融一体化的路径,科技产业与金融融合为一体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互整合,然后又通过向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和向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资金反作用于科技产业和金融,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使两者更紧密地融合,最终作用于经济增长。图8描述了这一融合体不断进行自我创新、自我蜕变升级,向更高端的层次发展,使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融合效率、融合的有机程度不断提高,一体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集约性持续增强。图9揭示了科技金融一体化与经济的关系。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体的发展将促进一国GDP的增长,推动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高度融合的结果,是以实体经济为核心,以虚拟经济作为重要辅佐物的增长。经济增长增加了国民财富,储蓄增加,资本的大量积累又为科技金融一体化注入血液,使其源源不断的获得能量;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技术扩散和技术积累,这些技术回馈到科技金融一体化中,为其增强动力。

图7 科技金融一体化

图8 科技金融融合体自我升级过程

图9 科技金融一体化与经济的关系

(二)科技金融融合体的自我升级

自我升级是科技金融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高端路径的显著标志。西科(Sikka,1997)以印度为例分析了科技产业和金融如何相结合,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科技金融一体化,但将金融视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提出科技金融一体化作了铺垫性研究,陈邦强(2002)从马克思的创新观比较现代科技革命和金融创新,认为科技革命和金融创新相互创造条件,本质上都是价值的增值,具有同质性[15],这为科技金融一体化提供了前提。张育明(2001)将科技产业与金融的结合视为一种“耦合”,认为科技产业与金融相结合使科学技术、创新投资与市场之间的“耦合”更加紧密并且持续地联系在一起[16],而这种“耦合”和联系应该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这一观点试图为科技金融一体化的内生性提供理论支持,对本文第四章的研究有重要启发。已有文献都暗示了科技金融一体化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其不但进行持续地创新,而且这种创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具有很强的自发性,而自发性的积累演变为自觉性,是一种自我升级。科技金融一体化自我重复升级的动力来自科技产业和金融的高度发展,演化经济学已证明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融合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科技产业与金融在长期的对立统一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最后甚至相互转化,不分彼此。这种高度一体化的结合状态是企业和金融机构拥有了过剩的技术和资金时自发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始,这种一体化从雏形不断完善,但至今并未成熟,尤其是在我国,科技金融一体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强的试验性。科技金融一体化是一条动态而长期的路径,每一次自我升级都是对现有融合的一次突破,就如熊彼特所言“创造性毁灭”,使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体的构建更加完善、融合更加紧密,质地更加均匀,一层层脱胎换骨,从单纯的捆绑到同质性的完美融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一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高端路径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发生自我调节,最大程度地贡献于经济增长。

科技金融一体化自我升级的动力强劲,但阻力也十分显著。不可否认的是,从世界范围看,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等现象都成为科技金融一体化的障碍。在我国,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当前同时存在,金融抑制还大量存在,而金融约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将仍是政策主导,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伴随产生的二元金融结构更是使农村的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之路困难重重。一方面我国要大力推进金融深化,解除金融抑制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要控制金融发展的速度,实行金融约束,防止过度自由化引发金融危机,使科技金融结合体的自我升级始终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2008年年底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和中国都带来了冲击,但原因截然不同,美国受冲击的根源在于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过度发展,而我国所受冲击的根源恰恰与金融发展不足,金融创新不够,金融深化不够、金融抑制明显有关。因此,要促进科技金融一体化良性循环,就要大力推进金融深化,逐步消除金融抑制,为科技金融一体化创造优质的土壤和培育环境。

四 结论性评述

本文从理论上透析了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路径的初端、中端、高端三个层次,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对科技产业对金融的资金需求路径、金融对科技产业的资金供给路径、金融对科技产业的技术需求路径和科技产业对金融的技术供给路径作了深入的阐释,剖析了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闭合循环回路的循环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挖掘了技术资金的内涵并廓清了以技术资金为核心的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开放循环路径;最后构建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高端路径——科技金融一体化,对其特征、循环模式、作用做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了科技金融一体化当前面临的障碍特别是我国科技金融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科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不同学者对科技革命时间段的划分不完全一致,这里的时间参照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8;1996)的划分。

标签:;  ;  ;  ;  ;  ;  ;  ;  ;  ;  ;  ;  

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层次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