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团队管理面临七次变革_企业家论文

企业家团队管理面临七次变革_企业家论文

企业家队伍管理面临七大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队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转轨过程的加快,市场经济大舞台的主角——企业家必将应时、应运而生。保证这支队伍在生长之初便有一个良好的起点,健康的轨道,这是我们的责任。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均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恰如练习书法一样,在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这个问S题上,“意到笔未到”的现象时有发生,即管理——操作之偏差。改变这些偏差,须实现以下七大转型。

由政治型向经济型转变。企业家不是政治家,因而不能用政治家标准要求企业家。转轨之初,人们对企业家的政治期望往往大于经济期望。比如,有的人认为,所有的企业家都应该是共产党员,都应具备政治家的谋略。还有许多人给社会主义企业家下定义,其中除了附加若干政治条框,并未发现企业家概念本身有何质的区别。我们说,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特定产物,发展经济是其天职。企业家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围绕经济生活的,是为了使之运作得更好而起主角作用的。因而,无论研究企业家,还是管理企业家,均应重点挖掘其经济内涵。

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企业家不同于党政干部,因而不能用行政化的手段管理企业家。计划体制下,将企业领导者混同于一般党政干部。无论培养教育还是选拔使用,完全照搬管理党政干部的方法、手段。统一计划,统一教材,论资排辈,迁就照顾。进入转轨过程之后,旧有的管理手段必须彻底改变。比如企业家学什么,有关部门办什么培训班,不是由政府统一规定,而是由供需双向选择。双向选择的主渠道是市场而非政府。政府在两者之间只发挥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服务、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等作用。再比如,谁能成为企业家,主要不是依靠有关部门具体考核、具体选拔;而是靠企业家流动升迁的市场机制。真正做到机会均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

由官本位向职业化转变。企业家与政府官员有着根本的区别。企业家应以经营管理企业为专门职业。但是,由于旧体制的惯性,目前,企业家管理工作中封建的官本位的色彩还相当浓重。企业领导者的行政级别依然存在。而且,有关部门总是以“加官晋爵”这个似乎是唯一的最佳的激励手段来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其结果必然是千军万马挤官道。因此,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激励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家以经营管理企业为其终身职业取向。其职业化倾向应该像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一样。唯其如此,才能保证这支队伍的人才潜力和活力。

由控制向引导转变。传统观念认为,管理就是控制。因而,有关部门在对企业家的管理过程中,也如家长对独生子女的管理一样,生怕一撒手便会磕着、碰着,或被坏人拐走。其结果,不仅使企业家管理机制僵化,人们失去活力,而且也会形成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有效控制。高明的管理者,应善于引导,如大禹治水一样,改堵为疏。比如,解决企业家队伍断层问题,关键不在于急急忙忙地建立一支后备干部队伍,而在于政府能否制定出一整套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将更多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有用之才吸引到企业家周围。再比如,清除国有企业“穷庙富方丈”现象,关键不仅在于提高素质,提高党性修养,而更在于发现“硕鼠”是否敢于严惩。

由维持向发展转变。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维持与控制一脉相承。相比之下,维持更具消极意义。体现在企业家管理中主要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比如,把对现代企业家的管理停留在对国有企业现任厂长、经理的管理上;把对现代企业家的管理等同于对党政干部的管理;明知现有培养教育内容早已滞后,明知现有培养教育形式早已过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扬弃,而是沿袭;明知现有选任方式不受欢迎,明知现有的激励方式早已不起作用,首先考虑的不是应该怎么办,而是考虑这样的办法固然不好,但总比没有强。以维持为目标的管理是一种短视的管理。只有以发展为目标,才能收到长远的效益。为此,应打破身份界线,无论工人还是干部,无论党内还是党外,都可以成为企业家;还应拓宽视野,无论国有企业厂长、经理,还是私营企业厂长、经理,无论年老还是年少,无论是企业职工还是其他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一切有志于企业管理的人才,均可成为企业家。还应注意积极扬弃企业家现有培养选任,激励约束中一些陈腐的东西,诸如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能上不能下,责任不清,赏罚不明,以及好人主义、息事宁人等思想。唯其如此,企业家队伍的管理才能有力度,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才能日趋庞大。

由无不为向无为转变。现有企业家管理过程十分繁琐。突出表现在考核工作中:既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前任与现任的关系;既要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又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既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实绩与虚绩的关系;既应把由于缺乏经验造成的失误与因为工作态度、思想作风问题造成的工作损失区别开来,又应把因敢于坚持原则但工作方法不当得罪了一些人与独断专行、为所欲为区别开来……这种貌似高明的思想,与其说是对被考核者负责,毋宁说是提供一种开脱的借口。事实上,哪一个高明的管理者能够理清这些关系的基本头绪呢?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说:“为无为,事无事”。也就是说,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当然,并非消极顺应,而是要抓住关键,牵牛鼻子。对企业家的考核,一看实绩,二看群众是否公认。有此二点是矣。就像微机管理一样,无论多么复杂的程序反映,只要按动一两个键即可,不可能每一步的计算程序都关照到,也无法关照到。

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在计划管理体制下,任何一项工作,均是从中央到地方,一杆子插到底。结果造成两种倾向:第一,对下级干扰太多;第二,工作运转缓慢。在今天的企业家队伍管理中,这种传统思想自觉不自觉地沿袭着。政府总希望把下一级乃至下几级企业家统一管起来,直接培养教育,直接检查指导,直接监督约束,三天一汇报,五天一检查,一季度一培训。其结果,一方面使得这些人疲于奔命,另一方面,使得他们由厌烦应付而虚报浮夸。费力不讨好。改变这种尴尬局面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改变工作思路,转到宏观把握、间接管理的轨道上来,在培养造就企业家方面,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能否成为企业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为他们提供一个成长的环境、发展的机会、锻炼的舞台,这才是政府的职责。发现企业家管理工作中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首先不应该直接干预、武断取消,而应学会用政策调整的办法来解决。

标签:;  

企业家团队管理面临七次变革_企业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