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例住院小儿药疹的临床分析及护理论文_杨丽萍

138例住院小儿药疹的临床分析及护理论文_杨丽萍

杨丽萍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 湖北黄陂 430300

【摘 要】目的:通过探讨小儿药疹的临床特点,更好指导疾病的诊断和临床用药。方法:对我院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药疹的致敏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占73.91%,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占15.22%;药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型多见,占31.16%,其次为荨麻疹型,占22.46%。结论:以青霉素、头孢菌素为主的抗生素及各类“抗感冒药”已成为小儿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

【关键词】小儿药疹;致敏药物;护理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疹可由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所致,变态反应性的药疹占主要原因,重症药疹因其症状明显,同时合并全身的系统性的改变,病情凶险可使患儿在短时期死亡,病死率较高。小儿药疹与成人药疹的特点不同,更需仔细、准确地鉴别、诊断,及时治疗、护理。为了解小儿药疹地年龄分布、皮疹类型、致敏药物等临床特点,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住院的138例小儿药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l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38例患儿均系我院2010年1月-2014年期间收治并确诊为药疹的病例。患儿全身均有明显的皮疹,起疹前均有明确的服药和(或)注射药物及疫苗史。其中男73例(52.90%),女65例(48.10%)。

1.2药疹的诊断和分型:诊断主要是依据患儿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药疹的分型参考《皮肤病及性病学》[1]提出的分型标准,根据病史记载确定致敏药物,并参照15版《新编药物学》[2]进行致敏药物分类。

1.3年龄和发病时间:3月-14岁,平均5.9岁,其中<1岁18例(13.04%),1—5岁36例(26.09%),5-10岁45例(32.61%),5~14岁39例(28.26%);潜伏期2—18d,发病时间<1w 59例(42.75%),7-l0d的43例(31.16%),>10d的36例(26.09%)。

2结果

2.1原发疾病:伴上呼吸道感染38例(27.54%),支气管炎21例(15.22%),肺炎14例(10.14%),腹泻及肠炎16例(11.59%),口腔及耳鼻喉疾病8例(5.80%),眼科疾病8例(5.80%),皮肤及外伤感染的9例(6.52%),神经系统疾病者4例(2.90%),接种疫苗及预防用药11例(7.97%)。

2.2皮疹的类型: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型43例(31.16%),荨麻疹型31例(22.46%),多型红斑型26例(18.84%),固定型12例(8.70%),紫癜型9例(6.52%),重症药疹型17例(12.32%),其中表现为重症多性红斑型12例(70.59%),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3例(16.65%),剥脱性皮炎型2例(11.76%)。

2.3致敏药物:抗微生物类药物102例(73.91%)占首位,其中包括头孢菌素类29例(21.01%)、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羟氨苄青霉素48例(34.78%)、大环内酯类14例(10.14%)、磺胺类2例(1.45%)、克林霉素4例(2.90%)、硝基呋喃类5例(3.62%);解热镇痛抗炎类2l例(15.22%),包括常用的抗感冒药、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预防性疫苗4例(2.90%),包括乙肝疫苗、破伤风抗毒素、百白破三联针;其他药物11例(8.00%)为血清制剂、中成药、抗癫痫药。引起药疹的药物共有31种。138例患者中有2种可疑致敏药物者17例,3种可疑致敏药物者l例(按其中1种最大可疑药物计算)。

2.4伴随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药疹患儿多伴有发热,体温在37.3—40.1℃之间,体温与皮损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同时伴有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部分患儿出现腹痛、关节不适;90%的患儿自觉皮疹瘙痒,少数患儿有轻微的痛感;重症药疹者均合并严重的感染及黏膜损害。49例出现外周血三系变化,WBC升高者26例,RBC下降4例,WBC/RBC同时下降者9例,WBC/PLT同时下降者4例,三系下降者6例。7例心电图的异常,表现为T波的轻度异常,P—R间期延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0例肝功能异常(ALT增高5例,AST增高4例),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2例血培养阳性,1例大便潜血阳性、RBC 5—8个/HP。

2.5治疗:一经确诊后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常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用量为100-200mg/d,病情轻者联合1-2种的抗组胺药物配合应用;病情严重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d),3—5次。皮疹减轻后迅速减少激素的用量,改为口服。同时选择应用其他药物如葡萄糖酸钙,硫代硫酸钠及维生素c等以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少毒性反应;根据皮疹的类型选用合适的外用药如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制剂;对于重症药疹的患儿还要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控制感染和基础病的治疗。所有病人均治愈出院,无l例死亡。

2.6皮肤护理:轻症患者皮损无破溃的给予3%的硼酸液温水湿敷患处,同时外涂炉甘石洗剂,起干燥收敛作用,以减轻患者的皮炎和瘙痒症状,减少充血水肿;对于重症的患儿,由于皮损多表现为红斑基础的水疱、破溃、糜烂,则全身创面暴露,未感染的水疱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或穿破水疱,局部用0.2%的硝酸银溶液喷洒,保持创面干燥。皮肤及眼周、口腔黏膜破溃糜烂者,给予1:5000呋喃西林液棉球擦拭患处,每日2次,预防感染;局部有结痂者,给予生理盐水擦拭后,外涂红霉素软膏或眼膏防止干裂出血。药疹累及外阴、肛周出现皮肤糜烂、疼痛者,则每天给予温水擦拭患处,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外喷贝复济喷剂。重症药疹患儿要注意:保护皮肤,各项操作应该轻柔,避免硬拉,以免皮肤脱落,破坏皮肤的屏障作用,增加感染的机会。由于患儿的渗液多,皮肤糜烂,会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和液体,加上由于部分病人出现口腔黏膜糜烂疼痛剧烈,进食困难,导致体液不足和低蛋白血症,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既要静脉补充液体又要鼓励患儿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加强营养,促进疾病的治愈。

3讨论

随着抗生素等药物的更新换代,药物滥用现象增多,药疹的类型和发病机制也变得非常复杂,而任何药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均有诱发药疹地可能性。本组病例结果显示最常见的药疹类型是荨麻疹型或麻疹样、,其次是多形红斑型、猩红热样型、重症型。荨麻疹型药疹的比例较以往的报告高[3],绝大多数治病药物所致的药疹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最多见。一般认为[4],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常见的为:解热镇痛药、磺胺药、镇静安眠药、抗生素类,而本组患儿中致敏药物以抗生素最多见(73.91%),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和抗感冒药(15.22%),这与国内的报告是一致的[5]。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主要引起麻疹样或猩热红样型和荨麻疹样型,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感冒药主要引起荨麻疹样型、多形红斑型和固定型药疹、重症药疹,抗癫痫药主要引起多形红斑型、重症药疹,中药主要引起荨麻疹样型药疹。而抗生素类致病药物中,以青霉素口服制剂发生药疹的比例最高,这与青霉素口服制剂种类增多,口服方便,不需皮试有明显关系。本组重症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主要是有解热镇痛类(鲁米那)、抗癫痫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引起,临床均表现为重症,皮肤损害严重,患儿出现全身的水肿形红斑斑片,水疱、大疱,破溃糜烂、渗出,伴发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重要脏器(肝)受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与谢氏报告一致[6]。

值得注意的是小儿药疹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疹性疾病相鉴别,以免误诊。临床上小儿发疹性皮肤病多见于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风疹、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等,皮疹可表现为全身,各自有其发病的特点,但不如药疹规律,瘙痒不明显,没有明显得服药物史,可以鉴别。本组病例中1例重症患儿出现了误诊,误诊为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症,由于两种疾病都可以出现皮肤的弥漫性充血性的红斑,在红斑的基础上可以有水疱、破溃、糜烂渗出等症状,但是由于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症属于金葡菌感染,患儿的中毒症状要重可出现高热、血项升高明显。

由于小儿药疹的发病逐渐增多。潜伏期普遍较短,多数患者于用药1—2d起皮疹,绝大多数于用药1w内,所以预防小儿药疹地发生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临床医师应该严格掌握用药地适应症,杜绝滥用药,特别是抗生素;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既往药物过敏史,及其致敏药物地种类;严格按操作规程来进行药物做到合理、规范用药,尽量减少药疹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光超.皮肤病及性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39-464.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3:44-136.

[3]马晓鹂,陈嵘,樊翌明.小儿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其致敏药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2):200-201.

[4]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62

[5]梁敏奇,梁伶.272例药疹患者的临床分析[J].医学文选,2005,24(5):758~759.

[6]谢志杰,郑志昂,李毓阳等.158例药疹,临床分析及治疗体[J].海南医学,2006,17(5):137—138.

论文作者:杨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138例住院小儿药疹的临床分析及护理论文_杨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