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县实验小学 323900
儿童天生都对音乐有股喜爱的劲儿,在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会对音乐作出反应。比如我们把孩子放我们腿上坐着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抖动,握着小孩的手腕有节奏地摇动,把孩子抱在怀里跟随音乐一起舞动等,每每这些时候他们都会露出甜美的笑容;待他们习惯之后,也会不自觉地听到音乐就开始舞动。不过我们发现,当孩子长大到童年时期后,似乎他们对音乐的感觉就被尘封在了体内。造成这一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偏离了儿童本位,那么,在“学为中心”背景下,应该如何优化小学音乐教学呢?
一、借助生活现象,学习音乐节奏
节奏来源于生活,和人们的周围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所以,笔者在开展教学时结合了生活的节奏,方便学生进行感受。
1.生活的音响与时值挂钩。
现代教学论基于心理学、依据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心理成分进行区分,可以分为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来使教学体系得到完善,将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可以愉快地进行学习,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基于学生的已有体验和知识,利用直观的手段开展教学,通过生活音响来诱导和启发学生,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2.通过音乐时值与动作相结合。
学生一般都是好动的,“动”代表了他们的兴趣,说明他们愿意加入到学习中来。所以,笔者基于音乐教育理论里面的有乐施教原则,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对音符的时值进行感受和理解。
例如,在平时生活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跑步、射箭、骑马等动作,这些动作易于模仿和理解,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积极地参与进来,使课堂内容得到丰富。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节奏感。
二、借助趣味游戏,优化歌曲教学
1.听音乐编故事游戏。
故事对低段孩子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借用这一点,在欣赏乐曲中为让学生能更认真地聆听、感受音乐,我采用了让学生讲故事游戏法。
如一年级第一册聆听《玩具兵进行曲》,我叫学生听着音乐表演各种不同的动作,完了后请小朋友来讲述这首乐曲里面的小故事,小朋友都兴致勃勃地编起了故事。他们的想象力可丰富了,编的故事也特别生动可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又如,学习一年级第一册《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时,学生在情境中扮演角色之后,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我又轻声地问:那还可以有什么小动物找家呀?
小朋友们兴奋地说:有小鸡、小狗、小猫……
师:那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来编一编歌曲好吗?
于是,学生就自己编创出了新的歌词,而且模拟了不同动物的叫声和姿势,最后我把相同的归类一组来进行表演。当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曲时很是得意,而且唱得非常棒。
2.听音乐画图画游戏。
低段小朋友还非常喜欢画画,他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借用这一点我在欣赏课中就让学生听完音乐后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画下来。
如欣赏《颂祖国》,听着器乐曲,让学生感受伟大祖国的新面貌。听完音乐后,请小朋友把自己听到的、想到的、看到的和要表达对祖国的爱用笔把它画出来。小朋友画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祖国,有画五星红旗的,有画北京天安门的……
3.听音乐演角色游戏。
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情景。当学生进入游戏,进入游戏中的情节时,他们也就进入了音乐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设置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绪及情景背景下做相应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学会在音乐伴奏的形式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例如教学《小白兔白又白》这首儿歌,当学生已经掌握了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在这首歌的基础上创编不同的声音,然后让小学生分层进入多声部训练。将小学生分成四组,按照四、三、二、一的顺序层层进入,然后按照三、二、一、四的顺序推出。层层进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感受声音的多重性,这种四层进入的方式让声音产生了“4D”效果,小学生的听觉系统被震撼了,他们觉得非常吃惊,而且层层进入的训练为他们后期合唱训练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让这四组声音稳定且均衡,第三组应该是主要部分,声音要略大于第一和第四组。因此,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先自己试唱,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不断有新的创意涌现,如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速度、因素和情绪等。这些想法非常的有创意且精彩。
三、借助音乐模仿,引导音乐创编
为了让小学生对音乐活动更感兴趣,进而将“模仿学习”的模式转变为“自主创编”,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一些音乐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模仿经验,通过引导、启发等方式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
1.环境布置丰富小学生经验。
创设好的音乐活动环境对丰富学生音乐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扭扭虫”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活动区角,或是用主题板展示一些毛毛虫的资料,让孩子对毛毛虫有更多的了解,为后期创编打下基础。
2.影像资料促进小学生观察。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影像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经验,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孔雀》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孔雀开屏的图片,还有“雀之灵”的舞蹈视频,这些影像资料对孩子的视觉感官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孩子会不自主地模仿和编创其中的动作和造型。
3.实物观察加深小学生印象。
教师还可以为低段小学生创造一些观察实物的机会,以此来丰富他们的模仿经验。例如,在模仿“螃蟹”这节音乐律动课上,一些孩子对“螃蟹是怎样走路的”提出了质疑,认为大家做的都不对。为了验证“螃蟹到底是怎样走路的”,教师可以在班上养一只螃蟹,让孩子们随时观察。这样,在下次音乐律动课上,低段小学生都能够模仿螃蟹走路,部分同学还进行了创编,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儿童特点为他们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从而让他们的音乐学习更高效。
论文作者:叶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0
标签: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孩子论文; 螃蟹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