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力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探究MRI多模态检查对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在我院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收治20例经过病理确诊的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均对患者实施MRI多模态检查,对其检查的特点和详细情况进行总结。结果:MRI多模态检查可发现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不同部位的定量情况,不同组织的差异显著(P<0.05),其诊断的准确率则为70.0%;结论:对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实施MRI多模态检查具有一定价值,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多模态检查;诊断价值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231-01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临床较为少见,因此其准确的诊断具有一定难度,本次研究则以笔者工作实际情况为基础,于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分析MRI多模态检查对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目的在于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现将研究详情做出如下整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收治20例经过病理确诊的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患者共计8例、女性患者共计12例,患者的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50.65±2.31)岁,患者的病程为1周-9个月,平均病程为(2.64±0.21)个月。
患者中2例脑内多发病例,18个单发病例、该18例分别位于丘脑2例、基底节8例、小脑2例、大脑脑叶4例、其余2例为胼胝体;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视力下降、意识情感障碍、共济失调、视物模糊、头痛、恶心等,本次就诊前患者均无恶性肿瘤病史,且本次检查其无其他部位的淋巴系统肿瘤病史。
1.2方法
手术前均对患者实施MRI多模态检查,所用检查仪器为飞利浦3.0T超导性MRI诊断仪,对患者进行多序列、多平面的检查,检查过程中扫描的序列和参数为:SE T1W1,其TE为13ms,TR为400ms,TSE T2W1,其TE为110ms,TR为4000ms,反转恢复水抑制(T2 FLAIR)序列,以上检查完成后再选择0.1mmol/L的Gd-DTPA对患者进行肘静脉注射,而后对其实施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的T1W1序列增强扫描,获得其检查图像[1]。DW1则采用EPI序列,TE为80-90ms,TR为6000-9000ms,成像时间为48s,层距为0.5mm,层厚为5.0mm。通过单体素H-MRS TR 1400ms,TE 40ms,多体素H-MRS TR 1400ms,TE 140ms,对其图像进行采集,同时将患者的病灶实性强化区作为感兴趣容积(VOI),最终获得详细检查资料[2]。
1.3观察指标
由2名或2名以上的资深影像科医师对所得资料进行阅览,评价患者各个部位的Cho/Cr、Cho/NAA、NAA/Cr等情况,并对其检查的特点和详细情况进行总结;此后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MRI检查的准确性。
1.4统计学分析
将SPSS25.0作为本次数据处理软件,使用n统计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统计研究中计量资料,并应用t实施检验;检验后P<0.05均表示数据差异显著(P<0.05)。
2、结果
MRI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对照组,其共计确诊14例,诊断准确率为70.0%;对患者肿瘤实质区、正常组织和病灶周围进侧水肿部位均进行定量分析,其定量分析详细情况见下表1。
表1患者不同部位的定量分析()
注:表格中*表示和其他部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整体发病率并不高,作为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主要由淋巴细胞起源、无中枢神经系统以外淋巴瘤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3]。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使得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和艾滋病的比例不断上升,此时临床多需要以长期大量的激素对其治疗,这使得免疫缺陷人群数量增加,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病率,而其病发于颅内则可能对患者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产生威胁,故而临床需要及时对患者做出诊断,便于对患者实施早期有效的治疗[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RI多模态检查可发现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不同部位的定量情况,不同组织的差异显著(P<0.05),其诊断的准确率则为70.0%;MRI检查过程中可见其普遍存在“尖突征”、“缺口征”,且该类征象具有特异性,且少数患者的病灶呈现环形强化现象,持续扫查可见患者存在低灌注现象,这均可作为最终诊断的依据,但是患者的发病部位不同,个体差异显著,故而最终诊断较为困难,临床可结合CT等方式对患者实施进一步判断,提高其诊断准确率[5]。
综上所述,对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实施MRI多模态检查具有一定价值,但仍需结合其他方式同步分析,以期提高临床诊断在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刘运培, 潘先文.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6, 43(6):595-597.
[2]董安珂, 张勇, 程敬亮, 等. 后颅窝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多模态诊断[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6, 35(9):1303-1307.
[3]董安珂, 张勇, 程敬亮, 等. ADC值在小脑半球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单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放射学实践, 2017, 32(4):373-377.
[4]王秀玲, 汪轩, 张宗军, 等.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 27(2):199-203.
[5]张建, 李晶. 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新疆医学, 2016, 46(10):1287-1290.
论文作者:柏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淋巴瘤论文; 原发性论文; 患者论文; 中枢神经系统论文; 颅内论文; 多模论文; 部位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