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排名世界首位,且物质丰富地域辽阔,对于这样的国情来说农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是人类生存求得发展的手段之一,农业的高水平发展标志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民生活水平较高。高度发展的农业会极大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显示出国家的繁荣和昌盛。由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的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人类对环境的无止境的开发,已经使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引言
农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的好坏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壮大,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问题开始摆在我们面前,正确的处理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之间的关系,是急需解决的发展问题。
1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1.1农药、化肥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污染物排放,给水源带来危害,现代农业产量至少有1/4是靠化肥方式获得增产的,在发达国家甚至可能更高,可达50~60%,我国的化肥使用量较大并且效率不高,农药的使用方法以药液喷洒和粉剂喷洒为主要的方式,只有很少的部分被作用到农作物上,其余的部分(80~90%)的农药会散落在农作物的周围,造成当地环境严重污染,这样的残留进入生态系统后,积少成多就会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严重的制约着生物多样性的均衡发展,导致生物减少,破坏长期的生态平衡。长期使用农药还会使得那些害虫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使将来的病虫害防治变得艰难。散落周围的农药遇水就会向地表水迁移污染应用灌溉的水体。最后,在农药喷洒的过程中会散入空气中对大气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1.2地膜的过量使用
地膜的覆盖有助于增温、保水功能的增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以及适作区的大范围扩大,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改变。目前市面上的地膜材料以聚乙烯(PE)为主要组分,其性能稳定但是分子量大,自然条件下不能轻易降解,在土壤中可以残存上百年,并且回收的工作量很大,很多都不会回收再利用[5]。随着近年的农作物地膜覆盖使用率的增加,地膜的残留量也开始加大,会破坏原本的土壤结构,降低土渗透性,削弱含水量、降低耕地的抗旱能力,危害作物的正常生长因而造成农作物大幅度的减产。
1.3养殖污染问题
目前只有一部分规模养殖场通过了环评,治污设施基本到位,达标排放标准,还有一部分小型的养殖场无粪污治理设施,污水直排、养殖废弃物乱扔乱堆的现象,严重污染周边的环境,影响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畜禽养殖粪便污染已成为当前我市农村主要污染源之一。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集中排污量大,是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1)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规模养殖产生粪污量大,治理难度大。政府对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投资项目少,主要靠养殖场业主承担,压力太大,养殖户对粪污处理积极性不高。(2)畜牧生产工艺落后。有的养殖场直接采用直冲式和水泡粪式的清粪方式,没有使用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等方式,致使产生大量的污水,给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2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2.1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除了需要政府监管,更需要基层农业参与者的重视和行动,这就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要加强农业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基层农业管理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农业保护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农业劳动者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者,其行为决定着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前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教育等方式进行农业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潜移默化影响着农业生产者主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2科学配置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农用物资
面对土壤和水污染问题,应从源头治理,即从科学配置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首先,农业生产者应积极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推广使用有机肥料,适当运用测土施肥,根据土壤土质实施相应肥料,这既能减少多余化肥流失污染,又能减少农业劳动者化肥使用支出费用。其次,农业生产者应最大限度地掌握和使用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确保农产品的安全,逐步减少土壤和水重金属污染。第三,农业生产者应降低和减少使用地膜,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回收利用地膜和尽量使用可降解地膜,以缓解当前残膜污染严重的问题。
2.3循环使用农业废弃物
我国三大主粮作物秸秆的再利用问题多年来一直都是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问题。农作物秸秆循环使用可以制造出生物柴油、秸秆有机肥料、秸秆生物饲料,以及性能优越于木质地板的秸秆地板,秸秆发电技术也屡见不鲜,通过对秸秆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够使废弃物循环利用,既能解决秸秆大气污染问题还能给农业生产者带来富余收入。但是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的推广却较缓慢,这需要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基层农业管理者加强宣传,采取具体鼓励、激励措施引导农业生产者主动收集、贮存、集中运输秸秆,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就近开设相关秸秆再利用加工厂,使农业生产者真正体验到秸秆再利用带来的实惠。
2.4加快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促进标准建设
由于受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普遍分离的限制,农牧结合脱节,种养循环不畅。要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通种养结合循环利用通道,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建设一批集约化规模养殖场。引导养殖场户向专业化畜禽养殖家庭农场转化,鼓励畜牧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建设集约化大型养殖场,通过整治、改造、提升,不断优化畜禽规模结构。推广一批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围绕控源减排、清洁生产、粪便综合利用开展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因地制宜推广蛋鸭笼养和水禽旱养等新技术、“稻鸭共作”和“林下养禽”等复合经营新模式、“猪-沼-粮、畜-沼-果蔬”等循环利用新路径。
2.5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
面对当前地下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又急需水的情况,应鼓励和激励农业生产者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据资料显示,节水灌溉技术能大大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农田灌溉时使用管道灌溉比土渠输水节约40%左右的水量。尤其是蔬菜大棚采用微灌水管方式取代过去的大水漫灌能节约35%-50%的水量并增产30%,同时采用微灌方式浇一亩大棚比大水漫灌省电3度以上。农业生产用水量占经济社会总用水量的70%左右,农业节水势在必行。在当前政府投入资金建设节水灌溉输水管道的支持下,农业生产者应积极予以配合和推广使用。
结束语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建设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转变生产、增长和消费方式。当今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农业生态治理、保护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启江,唐永伟.浅谈雷波县城乡生态环境的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3(05):22-23.
[2]徐玉华.浅谈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08):34-35.
[3]廖文龙,周敏.凉山州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现状与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02):14-16.
[4]丛培学,李可进.浅谈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科技信息,2009(02):620.
论文作者:朱德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农业论文; 生产者论文; 秸秆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论文; 农作物论文; 地膜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