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中部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论文

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中部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

袁瑞彩(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

内容摘要: 农村居民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市场,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充分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也不断升级,经历了从个体化、分散化消费向社会化、集中化消费升级,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服务型消费升级以及从自给自足式消费向市场化消费升级。为了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做出进一步探究,本文选取中部地区省份2013-2017年间的数据,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需求侧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和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在供给侧方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也在1%的水平上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关键词: 农村地区 消费升级 影响因素 需求侧 供给侧

引言

消费问题一直是经济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热门话题,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消费一跃与投资、出口共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截至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贡献率达到58.8%,已超过投资和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在国外研究中,居民消费问题大多集中在消费函数和消费经济范畴(Mankiw,1982),从国内研究看,当前针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习惯和消费行为上。刘飞(2010)对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王宏伟(2000)则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二是在探究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上。钟燕琼(2016)结合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对农村居民消费进行分析;付迪、包秀琴(2018)则认为城乡流通差距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的进一步优化。在众多文献研究中,却一直缺少对农村消费升级的系统性地研究。消费升级是指不同类型的消费品支出在消费结构中层次的提高与升级;李红平(2018)探究了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消费升级的关系;韩术斌、肖歆(2016)认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改变了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谢国萍(2018)则在理论上从农村消费水平角度论述了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对策。

显然目前还未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基于此,本文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角度出发,对影响农村居民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需求侧,首先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帮助居民有更大的能力提升消费水平;其次则是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居民在消费时无后顾之忧。在供给侧,本文主要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角度入手,研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对消费升级的影响。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LLC单位根检验结果

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特征分析

消费升级可表现为多个不同方面。在内容上,消费升级可反映为从购买需求弹性较低的商品(如食品等日常生活用品)向购买需求弹性较高的商品(如奢侈品等)的升级;在层次上,消费升级则反映为不同类别和属性的消费项目之间的支出比重的消长关系,主要体现为食品类支出比重的下降与非食品类支出的比重上升,表示居民生活质量标准不断提高的过程。而对于农村居民消费而言,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消费升级特征:从个体化、分散化消费向社会化、集中化升级;从生存性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服务型消费升级;从自给自足式消费向市场化消费升级。

一般服务支持估计(GSSE)衡量政府财政对整个农业部门的补贴支持水平,GSSE针对整个农业部门,而非具体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因此不影响农业收入或消费支出。一般服务支持估计百分比(%GSSE)是GSSE占农业支持总量(TSE)的比重,%GSSE的数值越大则说明政府提出的相关支持政策对农户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较小,对市场环境产生的作用较弱。2006-2016年各国一般服务支持估计总量见表4,2006-2016年各国一般服务支持估计百分比见表5。

本文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角度探究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因素,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以及中部各个省份的统计年鉴。其中,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社会保障支出比重以及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都由笔者进一步计算得出。另外,为了确保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对数据还进行了以下处理:将文中的主要变量,包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社会保障支出比重、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产业水平、人口规模、投资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数处理,避免伪回归;利用缩尾法将所有变量在最高和最低2%的观测赋上2%和98%为分点的数值,以避免异常值的驱动。

(一)从个体化、分散化消费向社会化、集中化消费升级

农村居住大多以分散式为主,且交通、通讯也相对落后不便利,因此长期以来个体化、分散化消费成为农村的基本消费形式,这种形式直接导致了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从公共产品上形成负外部性大于正外部性的局面,私人不愿意在公共产品上投入,政府在财政支出不足时也无法全额投入和维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逐渐改善了个体化、分散化消费的局面,并慢慢向社会化、集中化消费转变。社会化、集中化的消费方式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扩大公共产品建设的正外部性,为农村公共环境与治理的改善、公用卫生服务的建设、公共教育资源与公共医疗的提供等夯实实施基础。

(二)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服务型消费升级

在消费结构上,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

为了确保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对主要变量利用LLC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表2的统计结果可知,所有变量的P值均小于5%,说明均不存在单位根,本文数据是平稳的。

第二个阶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期,表现为发展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的升级。在这个阶段,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延续第一个阶段继续走低,到2010年,已降低到40%左右。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耐用消费品(如手机、洗衣机、彩电、冰箱等)实现迅速普及。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进一步提升,开始有能力购买发展型消费外的物品。在后期,耐用消费品向个性化、高端化发展,汽车产业、IT产业、房地产产业等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彩电、笔记本、摄像机等成为新型的消费热点。

第三个阶段产生于21世纪初期至今,表现为享受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的升级。在这个阶段,居民消费特点延续第二个阶段定制化、个性化的高品质需求,休闲娱乐、通信、教育等成为新的经济与消费增长点。并且,随着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消费已超过投资和出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商品也逐渐从传统的实物商品向体验类和服务类商品转变,消费品质不断升级,更倾向于服务消费、绿色消费等。

(三)从自给自足式消费向市场化消费升级

我国传统农村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基本实现自给性消费,奉行量入为出的消费准则。这种自给自足式的消费方式形成了农村居民重储蓄、轻消费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消费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深入到农村各地,农村交往方式、劳动方式、消费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巨大变化,从封闭逐渐转向开放,从自给自足逐渐转向市场化。据统计,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食品、医疗保健、交通通信、衣着、其他商品及服务这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中,除食品和居住消费外,已基本实现市场化消费。

为了验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本文将(1)式计量模型设置如下:

表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结果

表4 社会保障支出估计结果

数据、变量与模型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单因素试验数据处理使用Excel 2016、Origin 8.5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使用DPS 9.5软件进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心组合法试验数据处理使用Design Expert 8.0.5 软件进行。

(二)变量和模型说明

利用2013~2017年间中部地区各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设置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率,表示为conit。消费升级可反映为从购买需求弹性较低的商品(如食品等日常生活用品)向购买需求弹性较高的商品(如奢侈品等)的升级,也可表示为不同类别和属性的消费项目之间的支出比重消长关系。按照传统的统计标准,消费支出可分为八大类,为了量化消费升级水平,本文将其划分为食品类支出和非食品类支出两大类。依据现有研究,当消费水平提高时,食品类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比重会随之降低,非食品类支出的比重则会上涨。因此,本文的消费升级率可表示为1-(农村居民日常食品支出/农村居民总消费支出),农村消费升级率越高时,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越高。

由于GMC定义中含有条件均值及条件方差,在实际应用中计算起来不太方便。在已有文献中,例如Fan 和Yao(1998)提到了计算条件方差的方法。本文将采用非参数核密度方法来估计GMC。

本文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角度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回归分析。其中,在需求侧方面,主要分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社会保障支出两方面,在供给侧方面,则主要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切入。

焊膏印刷机常被用作印刷焊膏或贴片胶,其功能主要是将贴片胶或焊膏准确无误的漏印到对应印制板的位置。影响焊膏印刷质量的因素非常多,最关键的要属焊膏特性、印刷工艺参数设置和网版制作。

表1 给出了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率平均达到0.682,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57.52%,相对有所提升;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平均为22.27%,比重相对大部分发达国家而言处于较低水平;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达到29.97%。在产业水平上,第三产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平均达到92.07%,说明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我国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升级;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平均达到17925.8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达到了43914元;在人口规模上,我国年末人口数平均达到了4651.76万人。

(三)数据平稳性检验

第一个阶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表现为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升级。在这个阶段,消费支出以粮食类支出为主,主要是为了满足温饱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慢慢开始提升,恩格尔系数也从1978年的67.7%降低到1999年的50%,从绝对贫困状态过渡到温饱阶段,生存型消费支出(如基本食品、粮食等)开始向发展型消费支出(如日用品、服装等)升级。

表5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估计结果

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解释变量分别选取了需求侧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会保障支出两个方面,以及供给侧中的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基础,收入水平决定消费层次。在收入上,本文选取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作为代理变量,记为 lnrrevit;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参照国家财政支出划分标准,本文选取了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以及医疗卫生支出之和来表示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并以这两部门的财政支出之和与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作为本文的代理变量,记为lngovit。在供给侧方面,本文选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以研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村消费升级的影响,依据现有研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用地区金融行业增加值与地区金融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来表示,记为lnfinait

在控制变量上,本文分别选取了产业水平(lnindusit)、人口规模(lnpopit)、投资水平(lninveit)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lnpergdpit)。产业水平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表示产业结构现状;人口规模用年末人口数来表示,表示人口数量情况;投资水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村居民收入效应

对照组:常规术后护理方法。术后,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的生活活动,及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的伤口愈合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多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等。

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于国家统合具有重要的影响。国民党执政时期,对于国民党思想和组织的统合,对于知识界认同的争取、民众情感与信仰的凝聚均不算成功。王世杰在1943年2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晚为新生活运动九周年纪念之前夕,蒋先生在纪念会上作甚长之演说。听众虽俱为中央委员或新生活运动会干部分子,但予总觉彼等内心对于此一运动仍缺乏笃行与身体力行之诚意。总干事以黄仁霖充任,似只能作若干表面的工作,不能使一般知识界对于此一运动增加其注意与敬重”㊶。可见,无论是党内,还是党外,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宣导都不能发挥其作用。

其中,lnrrevit表示解释变量,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表3给出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在10%的水平上对消费升级率起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农村消费升级率升高0.107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产业水平和人均GDP也对农村消费升级率起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口规模和投资水平则影响作用不大。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加强财务监督工作,是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可以采取加强预算控制力度、健全财务监督的相关机制、完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监督人员的整体素质等措施来提高财务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运用水平,进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保障支出效应

朱孟晓、胡小玲(2009)指出当前的社会保障政策,尤其是医疗保健等对消费升级具有重要的刺激作用。为了验证社会保障支出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本文将(1)式计量模型设置如下:

其中,lngovit表示解释变量,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以及医疗卫生支出之和与一般预算支出的比值。表4给出了社会保障支出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国家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在1%的水平上对消费升级率起促进作用。国家社会保障支出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农村消费升级率升高0.467个百分点。说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以及医疗卫生支出的提高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有了更安全保障,有利于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人均GDP也对农村消费升级率起显著促进作用,产业水平、人口规模和投资水平的作用则不显著。

(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

为了探究在供给侧方面,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本文将(1)式计量模型设置如下:

其中,lnfinait表示解释变量,即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用地区金融行业增加值与地区金融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值来表示。表5给出了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在1%的水平上对消费升级率起促进作用。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农村消费升级率升高0.0126个百分点。说明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的提高给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消费途径与更高水平的产品质量,有利于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产业水平和人均GDP也对农村消费升级率起显著促进作用,人口规模和投资水平的估计系数虽然为正,但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显著。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为了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做出系统性探究,本文选取了中部地区省份2013-2017年间的数据,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需求侧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和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在供给侧方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也在1%的水平上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最根本是提高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平等就业机制,践行精准扶贫政策,切实改善农村中低收入农民的生活水平。第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一直以来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就落后于城镇水平,尤其在基层医疗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医疗资源,如对口帮扶、紧密型医联体等,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更健全的保障。第三,加快供给侧方面的改革,尤其在金融领域,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形态,完善消费信贷市场,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更多形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飞.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及其变化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0(13)

2.王宏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趋势及制约农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0(4)

3.钟燕琼.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4.付迪,包秀琴.城乡流通差距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与优化路径——以西北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18)

5.李红平.城镇化水平、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升级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1)

6.韩术斌,肖歆.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7.谢国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表现、特征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8(3)

8.朱孟晓,胡小玲.我国居民消费升级与消费倾向变动关系研究——基于升级、支出与收入的动态关系[J].当代财经,2009(4)

9.Mankiw N G. Hall’s consumption hypothesis and durable good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2,10(3)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  ;  ;  ;  ;  ;  

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中部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