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撕书成为高考“最后一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课论文,集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年高考季,高三学生撕书的新闻就会不断地涌入公众视野。无论是高考前紧张的冲刺阶段,还是高考后的彻底放松,似乎“撕书”成了很多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标配动作”。许多人都经历过走上高考“战场”的紧张和忙碌,这段历程也的确让人“压力山大”,但“撕书”这样的宣泄行为是否真的可以缓解一部分情绪呢? 在“要想成功,必先发疯”的高三岁月,以撕书为情绪释放经年累月的压力,说白了,这更像是一场仪式,宣告着禁锢岁月的解放,宣泄着青春荷尔蒙的热量。相较于正经八百的成人礼,漫天飞舞的碎裂的书卷,是青春疯狂的印记。 对于集体“撕书”这件事,一些校方使用了“扣发毕业证”“违纪处分”等近乎“残酷”的方式来阻止学生撕书。假如校方能重视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为这些毕业生们解压,引导他们走出“黎明前的黑暗”时期,不是更好的办法吗?当然也有些校方大度地表示,学生自己组织扔卷子是“传统”,这是学生在释放压力,“不鼓励”也“没有过多地制止”,尊重学生的意愿。但作为一个接受教育多年的学生来说,靠“撕书”等行为来解压,这样表面的“放纵”又岂能真正让内心“平静如水”呢?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毕业不是失败的逃离,而是开启人生另一段华丽的征程。因此,学生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或在毕业离校前的“撕书”等破坏性举动,是一种过于随意的行为,和我们提倡的谦虚谨慎的文明礼仪相悖。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的确很大,疲劳战术、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情绪都憋成了“堰塞湖”,稍微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爆发。学校和老师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体制,但注意学生情绪并加以疏导,却是可以做到的。但这一点,恰恰经常被学校所忽略。 回到撕书这件事上来,笼统地看,好像是有辱斯文。远的不说,民国时期,文人都还特别“敬惜字纸”:对写有字的纸张不乱扔,不拿来包食物、垫屁股。不过,世易时移,凡事都需要在特定环境下来分析,撕书这事,如果加上一些前提,未必就真是大逆不道。 学生们在毕业季撕的“书”,大多是笔记试卷、参考资料。一来,基本也没什么循环利用的价值,留不留着怀旧,也是个人选择;二来,这些所谓的“书”即便不撕掉,也不难打听到最终的去处。至于说那些被撕毁的“书”承载着文化与文明的说法,实在是脱离实际。 当撕书大战在各地高中火热进行时,网络上对撕书的议论也越来越多。很多网友认为撕书并不能发泄情绪,只是一种跟风的行为。“真的很反感撕书,不知何时兴起的这种风气,记得小时候老师就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学习辛苦可确实学到了知识,怎么现在的学生弄得和书本像仇人一样,其实很多人毕业后也不留书,但干嘛要用撕这种极端的手段呢?书不要了可以赠送给学弟学妹,或者在学校里摆个摊子卖学习笔记也未尝不可。”“撕书是可以,但自己撕的书得自己打扫干净,别自己发泄了,让清洁阿姨给你收烂摊子。马上是大学生了,做事要考虑清楚后果,别贪一时之欢乐害苦了别人。再说了,万一你要复读,不是还得去买书,多浪费啊。” 对此,知名作家马伯庸在其微博上写道:“别撕书,别撕卷子,别撕笔记,留好。二十年后,你会再次从箱子里无意中翻到这些东西,蒙尘已久。你一屁股坐在地板上,一边收拾一边翻看。笔迹略有褪色,曾经的厌恶褪得更干净,里面每一行字都能让你想起点什么。曾经的生活就这么被一点点拼回来,一个下午也许就这么荒废了,但你会很开心。”集体撕书成为高考的“最后一课”_高考论文
集体撕书成为高考的“最后一课”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