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西部地区论文,建议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1,F061 文献标识码:A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现阶段的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好这一战略,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其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我国区域科技能力和水平比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更大,大多数西部省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落后已成为制约西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科技要先行。”以下就西部科技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初步设想和建议。
1 科技发展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
(1)西部地区科技发展面临三大压力
1)生态压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并呈进一步恶化趋势,干旱少雨,沙漠化、荒漠化,河流、湖泊干枯,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无论从区域生存、持续发展还是从全国大局看,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需求都日显迫切;生态建设的高投入、长期性和非直接经济性与当地人民尽快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存在矛盾。解决生态建设中的难题及使之与经济结合主要出路在科技;但到目前为止,科技尚不能提供技术支持。2)脱贫压力,在西部地区,脱贫仍是一项基本任务,而从现实情况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脱贫致富主要还应依托农村和农业。西部农业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如何发展干旱、半干旱农业,如何解决草场退化等问题,远未解决。3)竞争压力,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初期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告别短缺”使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空间变窄,不可能模仿东部发展初期,从乡镇企业的简单技术起步;全国统一市场逐步形成,地方保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将消失,西部必须面对东部的竞争;进入WTO使西部原有的一些优势削弱,特别是农产品将处于国际竞争劣势地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而目前科技尚不能为此提供支撑。
(2)西部科技发展存在三大问题
1)能力不足。第一,缺乏对生态修复与建设及农业发展基本科技问题的基础性研究能力,不能为解决西部发展的最重大、最基本的问题提供科技支撑;第二,科技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网络、科技资料中心等建设水平大大落后于东、中部地区;第三,技术吸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在抓住市场机遇、引进消化先进技术方面西部地区能力大大弱于东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产品和工艺流程开发、中试、批量生产、工艺配套等)薄弱;第四,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科技、经济资源的核心力量——企业家,西部地区企业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能力上都大大弱于东部地区。
2)体系缺陷。第一,科技机构设置和能力建设与要解决的科技问题不匹配,没有针对要解决的长期重大科技问题部署科技力量;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能力。第二,没有形成开放的、与东中部地区合作互补的联系网络。西部研究手段陈旧,信息流通不畅,缺乏科技交流的基本手段,又不善于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吸引东中部的合作和联合,尚处于较封闭的状态。第三,机制改革滞后。西部科技开发的非市场导向仍是主流,科技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一些政府推动的重大工程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很多西部自己应该解决的科技问题,特别是有关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另外,现有科技资源仍然是基于已有科技基础和改革开放前当地优势工业配置的,研究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与产业发展脱节,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科技经费严重不足,人才流出,科技基础设施落后。
3)观念落后。第一,未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这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的精神枷锁;第二,计划经济色彩浓重,出于惯性和不得已,政府仍扮演着主角,缺乏抓市场机遇,在市场上拼搏的精神;第三,封闭保守,偏安一隅,害怕开放引来竞争,缺乏与他人分享果实、共同发展的理念;第四,自卑心理浓厚,认为经济落后,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怎么谈得上发展,缺乏创新精神和靠自我奋斗改变面貌的精神。
2 西部科技发展的关键——重建区域科技体系
西部科技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艰巨的任务,要做的事很多,如何抓住关键,做到纲举目张,对西部科技发展及规划制定至关重要。首先要确立认识前提,以下几点是重要前提:
(1)西部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大开发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特殊的生态环境等。这些难题已经有了多年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突破性进展,也没有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不可能靠短期突击来完成,必须进行长期努力。
(2)西部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问题相互交叉,因此,仅靠几个大项目,几项工程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3)从根本上说,西部发展的主要能力和动力在西部自身,培育西部能力是一项基本任务。
从以上认识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科技体系的缺陷是主要制约因素,只有解决科技体系问题,才能应对巨大的挑战。因此,西部区域科技发展的关键是重建科技体系。
3 西部地区科技体系建设方案框架
西部地区科技体系可考虑由两个子系统构成:一个是大面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系统;另一个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
(1)大面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系统。这一系统可分两个层次建设:1)基础性研究层次。生态恢复、改善与建设,农业关键技术及结构调整,资源的深度利用等涉及一系列基础性研究问题,必须有基础研究能力与之相配合。可以考虑以国家投入为主,以实力强的研究机构为依托(科学院和有关大学等),地方经费和科技人员介入,组建支持西部的基础性研究群体,长期持续地进行研究,以此带动和培养西部地区的研究能力成长。2)应用研究开发和推广层次。采取试验、示范等方式实施应用研究与开发,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可考虑以地方为主,中央予以必要的扶持,建立起地区科技能力。
(2)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这一系统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1)强化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中介体系建设,推动与东部地区企业的合作,改造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2)发挥科研院所、大学和军工产业的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群,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特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团)的成长。
4 近期重要建设项目建议
(1)启动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项目,组建相应的科技机构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一批近期可实施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农业基础性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组织攻关;同时,采取在现有机构基础上的重组、改组、新建等方式,组建一批科技机构成为攻关项目的长期依托单位。机构建设应采用新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采取相对固定、战略联盟及合同合作等多种可行的形式。
(2)率先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西部农业产业化工程
进入WTO,我国农业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建议国家率先在西部地区进行试点,以求突破。
从以往西部地区的农牧业的生产情况来看,其总产值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其经济效益并不理想。总的来说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生产成本高、投入大,急需解决向集约型高效农牧业发展的问题;2)初级农牧产品的后续加工能力弱,经济附加值低,缺乏农牧产品的产业化能力。其中农牧业的区域产业化问题必将成为提高西部地区农牧业经济贡献率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
由于西部地区幅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所以几乎各省区都有其特色的农业产品,如果能加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并进而加大产业化的力度,其必将成为区域农牧业的一个增长点。例如:新疆的哈密瓜、香梨、葡萄等优势特色资源十分丰富,但这种资源优势尚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西部地区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已提上日程。例如,新疆棉花单产、总产已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近年来,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棉花以低价位冲击国内市场,使新疆棉花生产发展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主要是棉花品种结构性短缺和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使新疆棉花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创新为手段,将规模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等结合起来,使区域的优势产业真正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巨大来源。
西部地区要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目前在西部的某些地区已具备比东、中部地区更好的条件。例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独特的组织方式、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大面积的种植、较高的科技含量等有利条件使其已经具备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西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要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发为动力,带动种养业的发展。
(3)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有计划地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进入我国网络建设先进行列。发展远程教育,让西部地区率先接受最高水平的教育,这对于改变西部地区封闭、落后状态至关重要。
(4)建立科技经济特区
我国产业区域布局政策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还没有能够成为产业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产业区域布局战略是对产业发展战略空间的具体落实,因此,产业区域布局的变化同产业发展状况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在省区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的同时,省区市产业布局通常也有相同的调整。各省区市产业布局政策的中心点是:一方面,呼应国家经济布局的总体战略,特别是对七大区产业布局的进一步落实和协调;另一方面,强调省区市贯彻“点——轴”开发模式,强化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沿长江、沿海和沿边、沿铁路干线为主的交通线路扩展生产力布局,逐步实现按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分工的地区产业发展格局。现阶段我国较大范围的产业带(圈、群)主要有环渤海地区产业圈、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产业带、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带、东北地区产业群等;稍小一些的有珠江三角洲群、沈大高新产业带、沿京九线产业带等。
以上这些地带的共同特征主要有:1)自然条件、人文背景和经济环境相似性较强;2)涵盖部分中心城市、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科技力量相对较强、技术人员相对密集;3)有相似或相互关联的产业类型和产业基础;4)有主要铁路、公路、水路等贯穿其中,交通相对便利等。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产业带的发展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在西部的某些地区也存在着产业带(圈、群)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些甚至已经初步显示出产业带(圈、群)的基本特征。例如:四川德、成、绵产业带,西安及周边地区产业群等。根据现有情况,在西部地区有选择地率先促进一部分产业带(圈、群)的发展,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特区;选择条件好的,有特色资源的地区以科技为支撑,建设特色科技经济特区,例如在新疆石河子建立科技农业特区,以陕西杨凌为中心建立生态农业特区等,使它们成为西部发展的新高地,将对西部发展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5)加强东西部合作,建设东西部联合工程中心
总的来看,原有的东、西部合作方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常设的专门性组织机构,工作缺乏整体性和延续性;单纯注重科技成果的转移,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后续环节;东西部对口支持往往着眼于具体项目,而难以考虑全局上的合作;对合作交流的效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交流途径。
目前中央政府在东西部的科技合作方面,除科技部所提出的“星火西进”以外,尚没有明确的政策和措施。因此,有必要建设“东西部联合工程中心”(以下简称联合工程中心)。以科技为突破口,建立一种机制来组织东中西部科技合作是可能的,联合工程中心是可行的具体形式。为此,建议建立一批东、西部联合工程中心,这些中心重点以西部科技需求、科技资源为前提,引入东部的技术能力、科技成果和人才,使东、西部都可以在合作中受益。
5 机制建设
机制建设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动力在西部本身,外力推动应当和启动内在动力结合起来,培育西部自强自立的“造血功能”应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基本任务之一。要避免就项目抓项目的倾向和“重大科技问题解决了而本地能力却未培养起来”的结果。
在近期,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建设措施:
(1)以项目带动体系建设。在启动阶段,中央会有较大的投入,项目建设必将成为基本方式。应把项目建设和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借项目实施的机会,用资金等资源,调动和重组科研力量,组建各种形式的组织,为西部大开发提供长期支撑。
(2)凭优势引导外部资源。虽然90年代以后,国家对东中西部的合作越来越重视,同时也采取了一些诸如东西部对口扶贫、东西部科技成果交易会等措施,以促进东中西部的合作,但是其收效并不理想。中西部地区要力求开展与东部地区更多的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合作。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对口帮扶、相互合作是中央的战略决策,东部沿海省区一定要响应中央的号召,大力支援中西部省区,帮助其改变落后面貌。但中西部地区也要明确地认识到,地区利益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地区间的产品交换与协作、互惠互利是地区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实条件下,东部地区也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确保全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无条件、大规模的对口支援是不能持久的。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形成地区间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各具特色的分工格局,建立和东部地区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以此来开展和保持广泛的、更为持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不断巩固现有的协作基础,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总体实力的增强作出更大的贡献。
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力,它必将吸引东部和国外的资源的流入。西部地区要抓住有利时机,扩大开放,大力引进东部和国外的资金、科技、人才,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源,实行引导性政策,使西部地区能力得以成长。
人才外流是西部一大难题,西部一直在想方设法“固留”人才,其结果是人才越留越少。应考虑改变思路,变“固留”为“开放”,允许东部人才来去自由,允许东部人才工作几年以后回去,而用事业、项目、资金吸引和留住人才。可考虑设立“西部大开发科技基金”等方式,吸引人才解决西部科技问题。
要大力引进东部企业家和管理能力,采取优惠政策引导东西部企业合作,采取请进来创办企业,走出去培训学习等方式培养本地区的管理能力。
(3)抓机遇加强体制改革。国有比重过高、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科技体制改革迟缓等,严重阻碍了西部的发展,要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加快体制改革,把开发和改革结合起来,中央可采取“增量调动”措施,对体制改革予以引导,优先支持体制改革到位的企业和科研机构。
(4)借外力促进观念转变。观念转变对于西部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借助外部力量促进西部地区观念转变,如中央推动力,开放条件下的东部和国外的市场经济观念以及现代管理理念等。
标签:科技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经济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 西部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