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过去,开拓创新--2009年高考地理分析(广东卷)_高考论文

继往开来 开拓创新——2009年高考地理(广东卷)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往开来论文,广东论文,开拓创新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4年广东省率先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已五年整。2009年的高考是新课改以来的第三年,也是广东省高考独立命题的第四年。纵观近三年地理试卷及教师反馈信息,我们惊喜地发现,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正逐步走向成熟,已被广大师生接受、认可甚至喜爱。如2009年,试题基础性强而又不失灵活,能力立意而又不刁钻,知识迁移而又不死板,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对比分析近三年高考试题,详细评析如下。

一、2007-2009年地理高考试卷共性

1.一脉相承,稳中略变。

总体来说2007-2009年广东高考地理试卷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稳中略变。

内容结构相同。地理试卷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综合题,内容为必修部分。综合题中的第36题和第37题为选做题,内容分别涉及选修模块中的《旅游地理》与《环境保护》。

题型、题量也相同。各部分分值略有变化。与2008年的高考试题相比,2009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略有增加,区域地理略有减少,相差不大。但试题的综合性有所增强。具体如表一。

2.突现课改精神,强调能力立意。

试题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基本取向,充分体现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近三年高考把考查考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考核目标和要求,选择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方针、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高考命题在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靠拢,突现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今后试题将更多,开放性也更强,情境设置将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提供相关信息,全面检测考生获取信息、调动课本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很难派上用场。

如2009广东地理第35题,以大家都不熟悉的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为背景材料来命题,重点考查沙山、湖泊,补给类型。突出考查考生发现地理问题,结合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探究的能力;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注重地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重视对考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情况的考查,体现出地理学科的专业特色,而且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地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2009年的高考延续了这一特色。2009年地理试题知识点覆盖面广,但难度没有大起大落,在平稳中略有下降,没有偏题或怪题,着意考查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09年地理试题基本上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气压带、天气系统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灾害的分布和防范措施城市热岛效应,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工业导向类型和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存在问题以及农业持续发展方向,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城市化过程带来的问题及相应措施,能源利用状况及区域环境问题及措施等。具体如表二。

4.突出图表地位,重视读图能力考查。

从近三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图表的地位突出,而且呈现的形式更加多样化。2007年的广东卷共有图表32幅。2008年的地理试卷中一共有25幅图和3个表,2009年的地理试卷中一共有25幅图和2个表。图表的类型复杂多样,有线状图、柱状图、统计图、空间分布图、位置迁移图、政区图以及表格等。其中2008年15道选择题、2009年17道选择题和所有的综合题都需要阅读图表,从图表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才能进行正确的解答,这更加重视对考生分析图表能力的考核。2009读图提取信息的分值为63分(不包括选修部分10分),详见表三。

如2009广东地理第31题,第(1)问,从图12可知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第(2)问,读图可知甲是位于西亚的伊拉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则其发展种植业的最大限制条件是灌溉水源。第(3)问,根据图13可知。第(4)问,根据图14可知。

5.强调探究过程,关注终身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2007-2009年地理高考试题中都注重对考生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核,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考生了解探究问题的完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鼓励创新思维。探究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地理资料,从图表中获取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尝试着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009年第35题,是对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与高大沙山的探究题。主要考查考生发现地理问题、结合相关资料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6.试题素材力求新颖,时代气息浓。

近年的高考试题在材料选取、情境设置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以当前的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为中心,以区域环境为背景,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引导考生关注生态、环境、社会、民情,体现学以致用、培养考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展现和反映最新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有机农业,北极科考,全球变暖导致南极企鹅的北迁,生物乙醇燃料项目与粮食安全问题,光化学烟雾,青藏铁路,酸雨、赤潮、水污染等。

如2009年第5题“城市公路立交桥”、第18题“我国人口抚养比”、第29题“城市热岛效应”等。2009年第31题以热点“粮食危机”为背景,主要考查世界出现粮食危机国家的分布,引起粮食危机的原因,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特点和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第32题主要考查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措施;第34题以热点地区北部湾经济区位背景材料来命题,重点考查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第36题“张家界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武陵源风景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第37题“2007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国家标准。目前,饮用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为背景进行考查等。

试题素材丰富多彩,时代感强,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试题答案也不是简单来自课本,而是需要考生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作答。

7.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之一,试卷较好地贯彻了这一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试题内容取之于生活,如2009年试题中有关“城市公路立交桥”的坡度问题。再如云贵高原梯田景观的成因,还有台风过境前后人们应该采取的措施等等。

二是利用地理原理对现实进行地理分析。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地理高考中,不是考一个一个零碎的知识点,不是就教材考教材,直接考查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要体现地理学科的有用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体现地理的有用性。

例如2009年第9题,利用唐朝诗人胡玢的诗为背景,“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考查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判断侵蚀较重的应该是河流的哪岸,进而判断“数家新住处”应位于堆积的凸岸。

三是对区域发展中存在问题及相应措施的考查,详见表四。尤其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8.综合题注重自然、人文与区域地理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特点,以及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

自从2008年,地理学科间知识综合的考题比重明显增大。如2008年综合题中明显增加了区域地理分析考查的要求。如区域资源分布、成因、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等,均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的充分体现。

2009年试题更加大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的力度。试题选材与设问围绕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展开,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试卷以当前社会热点以及现实生活生产中实际例子为题材,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2009年第34题,以印度的孟买和美国的洛杉矶两个区域为载体,既考核了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又考核了考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及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进行分析地理事物、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1)考查了考生自然地理方面的地图知识。(2)考查了考生自然地理方面洋流的知识。(3)考查了考生自然地理方面气候类型的判读和性质的知识。(4)考查了考生人文地理方面城市和城市化发展的知识。(5)考查了考生人文地理方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可能是以后高考命题的一个方向。

9.注重对考生不同层次的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重视信息提取能力、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符合考纲中“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避免了死记硬背式的试题。从表三可见,要考生理解、分析、判断、运用、推导、归纳、概括、表述等,能力考查层次明显,一方面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地理事象,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总结;另一方面还考查考生的地理学逻辑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2009高考地理试题特色

1.综合题中不定项选择题改为指明是单选或多选,试题难度降低

2007、2008年综合题中保留不定项选择的特色。

2007年31题(2)、32题(2)、33题(5)、36题(2)、37题(2)。

2008年31题(2)、32题(2)(3)、33题(5)、34题(1)、36题(2)、37题(2)。

2009年综合题中不定项选择题改为指明是单选或多选,试题难度降低。

如31题(2)(4)、32题(3)、33题(3)、34题(2)(3)、36题(2)、37题(2)。

2.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突出评价现实区域发展中的地理问题,并要求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试题同时凸现了学习终身有用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如表四:

3.加大了开放性试题力度,促使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2009年试卷中开放性试题相对2008年增加。

如第31(5)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第34(5)提出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群的发展的对策。

试题要求考生结合中国国情及材料中提供信息和所学知识,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空间,从多个方面作答。其命题宗旨是鼓励考生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考生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

开放性试题突破了“一问一答”的传统试题的设问方式,试题的设问较为宽泛。往往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又给考生留有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让考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相关知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开放性试题力度加大,使高考试题更贴近新课程理念。因为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切实转变角色,逼迫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培养考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的出现,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旧框框,改变了考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求考生以探索与创新的方法对待学习,引导考生发表不同见解,构建考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性,促使考生不唯书、不唯师,让考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了让考生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三、地理高考能力立意复习备考策略

地理的考生普遍具有基础薄弱、能力差的特点,复习时要注意补基础、练能力的基本策略,本着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标的宗旨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与训练。

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和训练。如在复习区域自然地理时,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主干知识,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

2.研读考纲,细化考点,回归教材。

首先要认真研读考纲对考试内容的要求,特别是“考核能力与要求”的四大项,结合考生基础和能力水平,找出考生知识缺失点和能力训练的着力点。基础知识是提升能力的基石,因此,抓住“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把所有练习都对应考纲要求和回归教材基础知识;如果教材知识体系不完整的,则需要帮助考生用笔记的形式整理出知识结构。通过练习与教材或笔记知识结构的多次回归,夯实基础。

3.突出考生能力培养,特别提高考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地理高考过程中,要突出培养考生的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区域地理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地理读图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在地理高考中是否能拿到高分。在地理高考试卷中,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大都是通过各种政区图、区域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柱状图或表等呈现出来的。

4.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2009年广东省地理高考的试卷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要求考生从散乱或杂乱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迅速进行清理归纳,从事实中归纳出地理的基本原理。

提高审题能力方法如下:

一是审文。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因题制宜,确定思路。做到审主题、审材料、审设问,审题分。

二是审图。审图的一般过程为:

①看图名,定主题;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④分析、归纳、综合出答案要点,罗列①②③。

5.从早着手有针对性进行答题训练。

高考复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得分率,从高考评卷反馈综合题中简答题失分原因可知,实质问题就是答题技巧欠缺,具体如下表:

(1)有针对性加强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阅卷教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因此考生对于地理简答题的解答,就应该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教师比较容易判断考生的解题是否“踩点”或“踩了哪些点”。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很重要。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考究,从中不断地加以总结,从而真正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2)有针对性训练考生阐述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2007-2009年的地理高考中,考查考生阐述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的题目,主要表现为能准确地使用地理术语说明问题,同时显示出考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表现为准确地回答问题、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论述和证明的能力。在2007-2008年的地理高考综合题中,一共有13道题(其中一道是选做题),2009年的地理高考综合题中,一共有14道题(其中四道是选做题)需要考生进行阐述或论证,有很大的区分度,所以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在这方面进行规范的训练。

针对综合题中的简答题,要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在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一是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不全。

二是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掉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

三是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联,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①从早着手、耐心细致地指导,越是基础和能力差的考生越是要起步早,并持之以恒地进行答题训练。

②“笔头功夫多做点”。审文:即题干点出关键字;审图即提取有效信息。写出每道练习题所对应考点,明白调用什么知识、使用何种能力加以解答等,目的是“练得明白”。

③“笔头技巧多练点”。即不仅在练习或考试测验时练综合题答题,在课前、课间、课后都注意地理述语的使用训练,目的是“练成体系”。

④“笔头水平多评点”,答题训练要充分关注面上考生实际情况,讲评的时候注意引入多元互动评价、发展性评价等,不能老师一言堂,应让学生发表意见,说出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确应该“这样写”,目的是练出信心。

“训练解题”达到的目标:

平稳的做题心态,良好的审题习惯,细心的解题品质,正确的解题思路,娴熟的解题技法。

6.强调以区域为载体的综合性复习。

高考以区域作为载体,考查考生对自然和人文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理解水平的命题比例逐年增多。区域地理看似非常重要,但备考复习时需要明确区域知识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在纯粹的区域地理知识复习上纠缠,而是将高中三个必修模块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通过区域背景材料再现出来,以区域地理为载体、高中地理为线索,进行集信息阅读、提取、分析、解释和地理原理描述为一体的综合性复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把这种思维模式和能力传授给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重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结合,把人文地理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掌握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作用、联系及其变化。

7.注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集体攻关。

新课程高考命题角度新、材料新的探究与研究,单凭高三年级地理教师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学校备课组老师的共同协作。在复习策略、方法、资料、新信息材料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为地理高考成绩的稳定和提升共同努力。

8.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区域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然后进一步考查考生对该区域内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由于区域轮廓的不规则性,因此应建立中国、世界内的基本经纬网,并结合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形、河流、湖泊、城市等进一步定位。例如,以0°经线和赤道为主线,把沿途经过的地理事物“串”起来,形成知识结构,并熟记重要的地理区域。

标签:;  ;  ;  ;  ;  ;  

继承过去,开拓创新--2009年高考地理分析(广东卷)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