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如何走向“普通关系”——写在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25周年之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论文,条约论文,写在论文,友好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8月12日,中日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以下简称“和约”)。由此,中日关系在国际法意义上已由曾兵戎相见的“特殊关系”变成了“普通(正常)关系”。然而近年来,主张把中日关系变成“普通关系”的呼声却不绝于耳。显然,中日和约精神至今尚未彻底变成中日关系现实。值此缔约25周年之际,如何认识中日和约精神?中日如何走向“普通关系”?
不再战:和约的起码目标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陆续与世界各国恢复了邦交,其中唯独与日本既要复交,又要缔结和约。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唯独日本发动过全面侵华战争。
回首19世纪末期以来半个世纪的中日对抗与战争以及二战后20余载的冷战对峙,我们不难明白,中日和约的首要使命,就是两国以双边条约形式把“不再战”的共同意志确定下来。
没有亲身经历那场战争的后代人可能难以深切体会“不再战”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但是,如果从知识上懂得了“战争”的惨烈,从经历上体会到“不再战”的好处,那么后代人也完全可以深刻认识到“和约”的可贵和难得。
“不再战”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的一个总结。近代以来,中日间先是围绕朝鲜问题而战,其直接原因是中日争夺东亚主导权,其深层背景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华夷秩序”受到挑战。在此之后,中日战争的基本内涵就是日本侵略中国、中国抗击日本。
二战以后,中日没有再战,但却处于不战不和的东西冷战格局之下。中日两国的上一辈政治家和民间人士通过耐心和艰苦的努力,赢得了复交和缔约的成果。从那以来,中日两国和两国民众从相互关系的改善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迎来了年贸易额超1000亿美元、友好城市超200对、人员往来近300万人次的空前局面。政治与安全关系的稳定发展,有力地保证了经济与人员交往的正常发展。
过去的25年,是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少有的和平时期,形成和加深了相互依赖的共同利益关系。
睦邻友好:和约的积极目标
对经历了长期剧烈对抗的中日两国来说,“不再战”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历史性成果,成为两国关系的新起点。然而,从更高、更好的双边关系要求来看,特别是从如德法那样的其他双边关系事例以及过去25年间中日关系进展情况看,“不再战”只能说是两国关系的一个起码目标,而不是很高层次的目标,更谈不上是理想目标。中日关系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不再战”的水平上,而应当和实际上正在朝更高目标发展。“睦邻友好”就是这样一种中日关系理应追求的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日关系之花,必须由不懈努力来经常浇灌,才能结出相互关系不断发展之果。如果两国关系仅仅停留在“不再战”的水平上,则这种“不再战”是难以持久的。双边条约本身并不具有天然永驻的魔力,而是要靠缔约双方悉心维护。在国际关系史上,由缔约国中的某一方首先撕毁条约的例子比比皆是。而缔约双方对遵守和约的诚意和实际行动,来源于双方对遵守和维护和约的共同利益的认同。
为什么一些双边条约会失去生命力?一种基本情况是,内外环境的变化促使双边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改变对坚持条约的利益判断;另一种基本情况是,由于双方未能作出维护条约的相应努力,致使条约的存在基础受到动摇。
“不再战”的基本依据,来源于中日关系的一种必然逻辑——“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然而,这一命题本身却并不天然地包含如何力争前者而力避后者的有效途径。因而,“不再战”只是一种起码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依靠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即努力实现和维护“睦邻友好”。
“睦邻友好”是“不再战”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是以积极姿态和切实措施保证“不再战”真正成为中日关系的长久现实。“睦邻友好”是一个需要积极实现的目标,也是一种积极价值取向和姿态的体现。这一目标不是自然到来的,而是首先靠双方的共同意愿,其次需要双方的不懈努力。
共同发展:和约的更高目标
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证明,“和约”本身并不能保证自身的牢固性,“和约”被违反、废除的事例屡有发生。
两个缔约国家要想长久保持和约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做出共同努力,创造出有利于和约发挥实效的相互关系氛围。其中,选择和促进“共同发展”,是保持和约生命力的长久之计。
一方面,“和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缔约双方提供共同安全与和平,这为双方各自腾出手来专心致力于本国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只有双方致力于共同发展,才能使和约精神真正持久地对双方显示其魅力,从而始终保持生命力。
“共同发展”,就是把这一目标作为中日关系的最主要事项之一,就是要为此相互合作、相互提供便利条件,不断扩大相互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一句话,就是要促成两国良性互动的共同发展局面。
25年来,中日关系在“共同发展”的轨道上有了全面、长足的进展。两国和两国民众都从中切身体会到了“不再战”和“睦邻友好”的弥足珍贵。
东亚合作:和约的理想目标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区域合作已历史性地提到了本地区国际关系的议事日程,也为中日两个东亚大国谋求持久睦邻友好和共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性机遇。
东亚合作可以为中日关系提供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两国在区域合作进程中消除相互间的安全疑虑,并加快历史问题上的感情和解进程。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中日关系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周边事态”问题、领土问题等等,仅在双边层次上是很难得到彻底缓解的。如果包括中日两国在内的东亚各国间的区域合作得以健康发展,则将有利于中日双边矛盾在区域多边合作环境中得到缓解。可以说,对中日两国而言,推动东亚区域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各自周边环境的稳定与繁荣,而且也有利于推动相互关系的健康发展。
共同努力:和约的实现途径
回首过去的25年,中日关系的每一步进展,都是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取得的。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可能由某一方主动采取推动两国关系新一轮发展的积极姿态,然后另一方及时予以积极响应。如果只有一方面的积极性,是难以形成中日关系新一轮发展潮流的。另一方面,在过去25年间,中日间屡屡发生的政治摩擦也往往是由某一方做出伤害对方的举动而引发另一方相应反应的结果。
在迎来中日缔约25周年之际,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十分遗憾地看到,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今年1月份第三次闪电式参拜了供奉着侵略战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再次伤害了东亚各国人民的感情,给这一年的中日关系前景抹上了浓重的阴影,也给原本期待借25周年之东风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有识之士兜头泼了一桶冷水。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一些势力和媒体不是考虑如何从日方找原因来挽回因“参拜”而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是大肆炒作中方将作单方面退让的虚幻信息,期待出现“只许日本首相参拜,不许中方做出反应”的局面。
从中方来说,尽管日本首相做出错误举动,但仍可以积极主动地推动中日关系。如果最高领导人之间的政治往来不能完全正常化,可以先推动其他级别领导人之间的正常往来。如果政治交往受到了影响,则还可以推动其他领域的正常交往。
常言道,“孤掌难鸣”。推动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仅靠中国一方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有日本方面的积极配合。
近年来中日经济与民间交往的发展势头日旺,不可逆转。事实证明,两国间日渐深厚的全面交流基础,日益发挥着缓冲和减少政治摩擦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积极作用。这也说明,中日关系经过复交30年和缔约25年,正在进入以大众交流为基础、不再轻易倒退的稳定发展阶段。
民间交流,归根到底就是要不断加深相互认识,促进相互理解,增进相互信赖。一句话,就是相互间多交朋友。如果中日民众之间朋友越来越多,终有一天会汇成更高层次上的中日友好局面,从而推动两国舆论和两国政治与安全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