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为有效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学习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趣味性。问题情境创设富有趣味,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以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在花果山水帘洞中,孙大圣准备给小猴们分桃,可半个桃怎么表示呢?这可难倒了孙大圣。同学们愿意帮忙吗?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诱发了学生思维中的兴奋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障碍性。问题的创设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分别出示正方形、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回忆这两种图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如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圆,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会有怎样的关系?这时,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可能与直径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半径有关……教师通过创设这个问题情境,给学生大胆猜想的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3.开放性。比如著名青年教师黄爱华执教《百分数的意义》一节课,课将近结束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生活中有千分数吗?”“有啊,如果让你设计千分号你会设计什么样的呢?动手设计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昂然地设计起来,丰富多样的千分号跃然呈现。黄老师的这一问题,充分发散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
4.有效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摸一摸,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猜一猜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有多少,面的大小、棱的长度会怎样;最后让学生分组测量,验证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学生完全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一步步地加深了对长方体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
弗赖登塔尔认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到处都存在数学现象。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取生活实例引入数学。如在教学《可能性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经常玩耍的“剪子、石头、布”的游戏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同桌两人一起玩这个游戏,并记录下每次玩的结果。然后问学生:“你每次都赢吗?在玩的时候出现了哪些情况呢?”(赢、平、输。)教师点拨:在玩剪子、石头、布的时候,有可能赢有可能输,这就是数学中的可能性问题。上述过程,借助深受儿童喜欢的游戏,在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思想。
2.利用生活经验让学生亲历数学。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可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有的重一些、有的轻一些,接着设法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最后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估测大米的重量、几个苹果的重量等等。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索中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深刻认识了重量单位“千克”,也培养了能力,丰富了社会经验。
3.提供生活情境运用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如在学习了《利息》后,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张平有6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让学生先帮张平设计一个存款方案。方案设计好后,猜一猜哪种方法得到的利息会最多,最后组织学生利用学习的计算利息的方法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设一个生活中存款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利息知识和利息计算方法的掌握,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情境的创设既要与数学知识密切相连,又要符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索,才能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论文作者:代双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0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利息论文; 千分号论文; 过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