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理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模式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项目论文,理论论文,模式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投资项目指的是,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建设项目。
(一)基于治理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模式提出
政府投资项目基于治理理论的审计模式指的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基于多层委托代理的受托经济责任分析,以确保项目利益实现为目标,在监督、鉴证和评价项目绩效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各利益相关方责任和利益,以期形成以项目利益为核心制衡机制的审计模式。
(二)基于治理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模式架构
基于治理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架构是在以往政府投资项目治理结构的基础上,以治理导向审计统驭全局的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审计部门在对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在项目决策阶段主要针对政府监控层面进行监督和协调;在项目实施阶段主要针对核心组织层面进行审计监控;在项目竣工阶段则对各层面利益相关方利益和责任进行综合评价和鉴证,并向社会公众公告审计结果。
同其他审计理论一样,治理导向审计在实践中的实施需要审计模型作为载体。如前文所述,考虑到决策阶段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的重要性,同时限于篇幅所限,本文重点探讨构建决策阶段基于治理理论的审计架构。
1.政府投资项目决策阶段的界定
不失一般性,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竣工大致可以分为九个阶段,即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合同签订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后评估阶段。对项目决策阶段的内容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划分方式。广义的划分方式将项目实施阶段以前的各阶段统称为决策阶段;狭义的划分方式则只将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作为决策阶段。本文针对狭义的决策阶段划分方式进行研究。
2.在决策阶段审计基于治理理论的有效监督分析
基于治理理论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阶段审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崭新模式。随着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力度的不断加大,包括决策阶段审计在内的跟踪审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起来。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在决策阶段如何审计仍然是业内一直争论的课题,一定程度上长期困扰审计人员。
基于治理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模式,针对决策失败的各种原因,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审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基于治理理论的审计关注的是各利益相关方利益的均衡,审计作为高层次的监督者先天具备协调这种均衡的优势,并处于一种监督的层面。其次,基于治理理论的审计强调的是责任的履行。最后,基于治理理论的审计旨在建立一种监督协调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提供实时的协调解决项目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冲突。
政府投资项目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因素导致的决策失败显然已经超出了审计监督范围,因此不作这方面的讨论。
3.基于治理理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阶段审计的重点
(1)审查项目立项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有效;
(2)审查承接项目可行性研究业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咨询服务提供情况;
(3)审查政府各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