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当代领导者必备的素质_领导者素质论文

创新是当代领导者必备的素质_领导者素质论文

创新是当代领导者必备的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者论文,当代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取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个精辟论断不仅对当代科技工作者而且对于当代领导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党领导革命、特别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一个领导者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衡量领导者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领导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新时期领导工作创新的重大意义

1、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需要创新。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人类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知识创新和应用。创新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为在世界科学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占有新的制高点,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知识创新,而且需要体制创新和各项工作的创新。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逼迫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特别是当代领导者必须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在无情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取得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2、为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任务和十五大战略部署, 也需要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任务和形势非常艰巨和紧迫,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十五大战略部署,领导者必须具有开创精神与进取意志,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还是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无不是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结果。今天我们党所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领导者善于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工作,而结合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领导者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常的创新能力,才能卓有成效的完成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实现十五大的战略部署。

3、领导干部要不负众托、有所作为,更需要创新。

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希望和要求,是领导者树立威信、增强领导魅力的法宝。在新的形势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缺乏创造性思维,没有创新能力,就难以有所作为;事业不能发展,人民群众也就不会赞成和满意。因此,开拓创新是当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是一个合格领导者的重要特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坚持正确方向、廉洁自律、埋头苦干的同时,还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二、领导工作中创新不够的表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各级领导同志能够解放思想,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但也应该看到,不少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创新胆识、创新能力仍不适应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这是领导工作中存在的影响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重要障碍之一。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之一,“唯书”、“唯上”、“不唯实”。“唯书”,就是按本本行事,搞本本主义,书中没有的就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做;“唯上”,主要是消极地按照上级的规定办或等待上级的安排,习惯于从上级意图和指示中找依据。这两种倾向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想问题、办事情不顾客观实际,不考虑实际效果,消极地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是,贯彻上级精神照本宣科,不从实际出发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安排部署工作照抄照转,当“传声筒”,不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细化的思路和举措。

表现之二,跟风跑、“随大流”。从众心理突出,遇事不能冷静清醒、客观正确地作出分析,而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套用人家的做法,踏着别人的脚步走;或不顾国情,将国外的东西生搬硬套拿到国内来推广。比如前些年出现的办“开发区”风、搞“房地产”风、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风,以及最近几年出现的搞“拉郎配”组建集团、“卖企业”风等等,都是跟风跑、“随大流”导致的结果。

表现之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现在有少数干部,仍然存在着精神不振,缺乏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缺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是想事业、干事业、创事业,而是安于现状,习惯于看摊守业,甚至是混事、误事和败事。

表现之四,凭经验主义想事办事。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客观实际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今天,我们有的同志想问题、办事情仍沿用旧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或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满足于一孔之见;或头脑僵化,思路狭窄,习惯于按老套路、老招法解决新问题;或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使自己陷入主观盲目之中。这些表现说到底就是夸大了个人感性经验的作用,是经验主义在领导工作中的表现。

三、领导者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领导者创新的先决条件。

解放思想的精髓在于敢于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要创新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实现观念创新。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发挥创新能力,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膊。2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唯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邓小平说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大胆实践闯出新路。

2、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领导者创新的不竭源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必须相信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的创造是丰富多彩的,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领导必须及时地给予总结和概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增强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创新的根本途径。

3、提高主体素质是领导者创新的内在动力。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领导者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个人形象、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也直接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领导者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辩证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实践告诉我们:光有科学的思想方法而缺少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问题。尤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具备必要的经济学和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多少发言权。所以要潜心地、刻苦地学习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努力做到“知识化、专业化,”并伴随着大胆地实践和探索,使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相统一。

4、树立优良学风是领导者创新的关键环节。

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如果学风不正,只唯书、唯上而不唯实,将理论当作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行动指南,就会导致教条主义,就会窒息理论的生命力,就会束缚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克服不良学风,树立优良学风,对领导者的创新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树立优良学风,说到底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当前,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领导者只有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才能增强认识客观世界的创新意识,才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事业的发展。

5、良好的制度和氛围是领导者创新的外在动力

进行创新,除个人主观努力外,从客观条件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保证。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创新能够激励领导干部创新的制度、体制,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不利于创新的各种制度。制度、体制不仅要保障与鼓励创新和探索,而且要保障对创新和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与代价持宽容的态度。即允许探索与试验、允许其失误和改正错误。真正做到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创新实践正确与否的标准,并制定、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体制,以确保领导创新实践能够顺利进行。

另外,还必须认识到在领导创新实践中,充满着风险与艰难,切忌一出现失误和问题,就立即采取横加指责的态度,这不仅会使创新者面临困苦的处境,而且整个社会将会陷入徘徊不前的状态。所以,必须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的文化氛围。树立“非创新无以自强、非进取无所作为”的进取观念,克服那些压制和求全的狭隘意识与保守心理。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义无反顾地进行创造性地实践,进而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动之中。

标签:;  ;  

创新是当代领导者必备的素质_领导者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