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青年教育思想对青年成才的价值论文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青年教育思想对青年成才的价值论文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青年教育思想对青年成才的价值

曾汉君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蕴藏着前人智慧的结晶,也为现代文化生命力的彰显提供了必然的逻辑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当代中国青年成才的重要思想源泉,青年只有通过深刻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掌握其中所蕴含和承载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学会运用这些理念和规范来约束和提升自己,才能真正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它不仅蕴藏着前人的智慧结晶,而且也为现代文化生命力的彰显提供了必然的逻辑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肇始于过去,立足于当下,指向于未来,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蕴含着鲜活的思想文化教育资源。当代中国青年的成才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滋润和熏陶。

假设干扰机的准确位置已知,则SAR可以直接采用式(3)中的准确相位Δφj(n)进行补偿.由式(10)可知方位向间歇采样散射波干扰信号可以看作传统散射波信号进行多次多普勒移频后的集合,第m阶移频量为m fsa,幅度调制为bm,因此不妨将第m阶假目标信号表示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青年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孕育着独特的哲学意蕴和道德规范,而且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其中的精神内核既可为当代中国青年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借鉴,也可为青年提高道德践行能力提供有益启发。

由表5可以看出,促进外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便利性、口味、服务态度和种类,阻碍外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卫生安全和价格.相比之下,促进学校食堂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便利性、卫生安全、价格和种类,阻碍学校食堂发展的因素为口味和服务态度.

(一)家国情怀教育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和文化生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意义符号,是社会成员公序良俗的浓缩,精神安放的家园。家国情怀在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中,体现的是一种自家而国、家国一体、一脉相承的人生理想及价值追求。传统社会的天下观是以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础的,呈现自我、家庭、社会、国家由内向外延伸拓展的涟猗式构造的完整体系。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活跃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保持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教育中最鲜活的教育素材和核心内容,历史昭示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家国情怀所蕴育和积淀的爱国主义主题经久不衰、绵绵不绝。例如: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豪情悲壮,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概,明清之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等,无不洋溢和浸透着最朴素的爱国情操;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也表达了近代仁人志士心系国家安危的大无畏精神。由此可见,家国情怀所蕴含的为了民族和国家利益,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人生信条,激励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和仁人志士,如今也已化为当下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既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也积累了丰富厚实的青年教育资源。这些思想的闪光点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现代传承,更是中华民族无法割断的精神血脉,是促进当代中国青年成才的重要思想源泉。

(二)人格修养教育

文化名人丰子恺先生曾将人格修养形象地比作为一只鼎,他认为支撑这只鼎需要有三足:一是思想真;二是品德美;三是情感善。塑造圆满健全的个体人格关键,就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传统社会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对当下青年的成才与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古代青年的修身,其落脚点在于为社会培养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告诫人们要有忧患和超前意识,既要有知难而上的志趣和勇气,也要有立志高远、淡泊明志的情操和胸怀,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孟子提出“持志养气”,“持志”就是树立坚韧不拔的志向。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提倡要客观审慎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意见。朱熹则强调“主敬”“存养”“省察”,即道德修养要严肃认真,外无妄动,内无妄思,随时随地反省自察,自克自律,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古代社会倡导的“慎独”强调的是人即使独处的时候,依然能严格遵守道德规范,遵循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原则行事,自觉为善、自觉拒恶。

良好的家风建设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夯实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家风建设是青年价值观奠基的原点,随着时光流逝,这种累积效应就会慢慢显现,甚至会持续影响青年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因此,良好的家风不仅塑造青年的人格特征和意志品格,而且关乎着全民族的整体精神的构建,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三)“仁爱”教育

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种自觉担当的精神和奋发有为的品质。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重视发挥家国情怀对青年的引导作用,对于萌发青年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青年人的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自己的人生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人格培养是个人修身践行的重要前提,也是青年塑造和提升个人人格魅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谈道:“人格魅力是干部人品、气质、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党的干部所应具备的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优良品质的外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特有的人格魅力也为当代中国青年的人格修养树立了典范。

注释:

(四)礼仪规范教育

从古至今,礼仪文化都被视为治国之根本。人们总是通过参与各种礼节仪式而将礼仪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身固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在古代礼仪思想中,涉及礼的道德范畴包括“敬、诚、礼、仁”,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通过内在的“敬、诚、仁”等体现出来,使得礼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渗透力。

不知礼,无以立,礼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之一,在传统社会中礼对于个人、社会而言,其作用和功能是多维度的,其精神实质也必然体现在多方面。例如:传统社会中成人礼这一仪式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代表着个体已脱离童年步入了成年,成年不仅代表着年龄上的成熟,更体现了一种思维的审慎理性和行为的得体,强调的是人们在享受成人权利的同时也要受到成人礼仪的约束。传统社会中男子的成人礼称为冠礼,以有别于成年之前,冠礼之后为男子取字。相对而言,女子的成人礼则盘发作髻而插上簪笄,故曰笄礼。成人礼讲究仪式和规范,择吉日、宴佳宾,司礼表祝辞且亲朋齐集。由此可见,个体成年之时的仪式活动对青年社会化的开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积极重要的影响。

礼仪规范几乎贯穿于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蕴含于每一个或盛大隆重或简单朴素的礼仪活动之中,使人在身临其境的场合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礼仪规范的熏陶和浸染。经过礼仪规范长期的训练和培养,青年可以了解并把握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礼仪和规则,让尚荣拒耻成为风气,让知规懂礼变成风尚。可见,中国传统礼仪教育通过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方式,有助于提升青年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境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青年教育思想为青年成才提供历史借鉴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感本能和民族情结的内心积淀,是个人与家庭、国家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逻辑关系。家国情怀与青年成才的同频共振,有利于塑造青年以家国天下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念,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维系在一起,强化青年的家国认同和民族情怀。

(一)家国情怀是促进青年成才及家风建设的逻辑起点

“仁”是儒家提出的以孝、悌为基础,以忠、义、信、敏、惠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体系。所谓“仁爱”,即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具有内在的仁德与爱心。这里所强调的“爱人”体现了人性对于情感的表达,是一种以血缘关系的建构为基础,由亲至疏、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的一种始终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情感表达方式。“仁”则是孝悌的根本。“仁爱”思想倡导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这是“仁”的原点,推而广之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彰显的博大爱心、善心、同情心。古代“仁爱”思想体现了传统社会德性向善的内在动力,凸显了传统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我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伦理共识。

传统社会注重人格的塑造,主要通过德行的笃实和充盈以提升人格的魅力。这种充满德性的人格魅力会在人的思想动态中发生弥散与聚合、氤氲与凝结,使人醍醐灌顶,并以自我价值重构的方式完成积极人格的整合,构建合乎德性的精神憩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人格修养,为当代中国青年追求高尚人格提供参考的依据范式。纵观古今杰出贤士,凡能成大事业者,无不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说到底就是道德所彰显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人格修养的历练和培养是造就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的关键环节。青年人只有把修德养性作为人生必修课,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以人格魅力铸就事业丰碑。

(二)“仁爱”教育及人格培养是促进青年成才的思想基础

“仁爱”思想彰显了传统社会德性的内在魅力,蕴含了个体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也是造就杰出人格的实践路径。当代社会“仁爱”教育,涵盖了从爱亲人推广到爱他人,继而延伸到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友善”“爱国”“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仁爱”精神的当代彰显。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相信只要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终有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天。不要害怕等待,每一次微小的、看不见的付出都缩短了与成功之间的距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引领是促进青年成才的不竭动力

文化在动态发展的历史变迁中,既遵循着清晰的历史传承脉络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彰显出显著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以及地域色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先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所孕育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既渗透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也深深制约和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每一位青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青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深刻论述,倡导“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一个民族的腾飞绝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进步,归根结底应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青年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力军,青年一代的文化精神、思想素质、人格修养决定了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和前程。为此,当代中国青年人要树立汇通文史哲,融贯经史子,涵化中西东,参究天地人的学习理念,开阔文化视野,厚实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理性认识青年一代肩负的文化责任。

1.3.1农艺性状隆两优1377株型松散,叶色青绿,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穗粒数多,结实率高,后期叶片清秀不早衰,熟相好。由表1可见,该组合株高120.5~122.9厘米,有效穗250.5~273.0万穗/公顷,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205.3粒,结实率86.0%,千粒重24.8克。

儒家强调“仁爱”,主张通过运用“仁爱”思想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既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有益思考,也是维系不同群体之间和谐关系的桥梁。《论语》中蕴含大量“仁爱”教育的内容:一方面,孔子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内容,以礼教为根本的教育方法,以君子塑造为目标的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论语》为现代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系列准则,例如:尊师重教、尊师爱生、因材施教、中庸之道等,这些教育原则在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仁爱”思想内涵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总之,儒家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重视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义务,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些观点对于引领中国当代青年成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电网实际情况,提出加大农村电网实际检查力度的策略。该种策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提升农村电网的改造力度,对线损情况进行全面化的检查,进而健全农村电网的规划。由于现阶段的农村电网依旧处于线损情况较为严重,且农村电网处于有待建设以及有待规划的情况中。故而应对农村电网的线损情况进行全面化的检查,并对农村电网进行规划,加强改造力度[5]。第二方面,加强偏远地区的电网线损检测以及线路规划。由于我国某一部分的偏远农村地区电网规划尚未完善,存在供电半径长以及电网负荷情况较大的问题。故而应实施加强偏远地区的电网线损检测以及线路规划的策略,进而改善农村电网线损处于较为严重的情况。

①②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354,355.

政府采购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机制,它作为市场经济产物和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已经在西方社会有近两百年的历史。高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如何有效使用采购资金以及减少腐败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④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14.

上初中后,我整个人都变了。从“逼着读书”到“主动学习”,也许是那场旅行改变了我,或许还有张绍凡的看轻吧,她眼中的不屑仿佛一把利刃割着我。我不再整天玩乐,不再调皮,上课认真听讲,虽然基础不够扎实,学得有点吃力,但我相信“天道酬勤”,只要我足够坚持,足够用功,时间终究会给出一份答案。

⑤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02版),2013-03-03.

⑥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88.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3X(2019)04-0021-05

收稿日期: 2019-05-04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习近平关于青年发展思想的逻辑里路与战略意蕴研究”(立项编号:GD17XMK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曾汉君(1969-),女,江西吉安人,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张娟)

标签:;  ;  ;  ;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青年教育思想对青年成才的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