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程管理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属于工程管理哲学的范畴。“工程管理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隐藏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工程管理实践之中,集简单与复杂于一身的工程管理哲学问题因此而充满魅力,令无数工程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停追问。对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和认识不仅直接影响到工程管理目标、价值的确立、工程管理技术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工程管理评价标准和尺度的把握,而且关系到工程建设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相关方针政策的制定,因而也就决定了工程管理的发展命运。[1]同时,结合不同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深刻理解和把握工程管理的哲学内涵,往往孕育着工程管理观念和理论的新突破,[2]并由此有机会导致工程管理实践、改革的新的发展。因此,“工程管理是什么,工程管理的哲学问题”诸如此类并非是哲学家闲来无事的书斋式冥想,“如何理解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哲学内涵”是工程管理实践现实发展中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 工程管理的哲学思想基础探究 哲学研究世界本元和普遍规律,探寻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及发展,哲学的研究不是空泛和抽象的,是以客观世界的科学成果为基础。[3]而工程管理属于具体的科学研究,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工程管理具有自身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哲学特征。运用哲学的思维解释和思考工程管理中的问题,是对工程活动实践中的人、自然、工程关系等的总体把握和规定,是推进形成工程管理自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哲学主张和思想有很多,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4]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活动中的批判性,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并着重于处理“环境的改变和人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同时,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理论和现实的不间断的双向运动中不断丰富、修正、发展和完善自身,是开放、发展和面向未来的。[5]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为研究和思考工程管理本质问题的哲学基础具有其合理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实在性。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哲学家们都是在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的分离中思考自然的,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自觉地立足于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把自然和人看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被认识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实践性。人和人的关系仅仅只是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一环,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认识自然和处理两者的关系,物质活动实践赋予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为了和自然、社会实现最优效率的物质交换,从人的实践性出发,恰当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 对于工程管理而言,工程实践是构建人工存在物的活动,是改造自然的过程,而其中工程管理将人的能动性主动地引入到工程实践中,并立足于处理人、自然与工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工程管理中,人作用于工程实践,通过工程管理价值化地构建人、自然与工程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完全契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实在性和人的实践性。 目前,从哲学层面上,对工程管理的权威定义为:工程管理是关于工程活动中人的地位与作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科学。[6] 因而,将辩证主义哲学作为探寻工程管理哲学内涵的思想基础更为合理,以工程管理实践为终极物质前提,工程管理哲学内涵是一个辩证的上升的多层次的系统,和历史逻辑发展相呼应,具有自己的思想核心以及日益完善和丰富的内涵与特征。 2 工程管理中的哲学问题探析 2.1 工程管理思维中的哲学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是一个多层次的能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大脑)运动形式。[7]具体分析和考察工程管理实践中的思维表现和形态,认真深入研究思维的特征和模式是工程管理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2.1.1 工程思维是人们进行工程生产和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与一般的科学思维不同,工程实践面对的不是唯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是去寻求一个唯一或最优解,工程思维指向的是规划或设计的对象,同现实世界是“创造性”的关系。工程思维是一种以价值为导向,综合运用分析、归纳、演绎、形式逻辑等方法为工具的创造性思维。[8] 2.1.2 伦理思维是人们对各种工程活动和工程师的职业行为进行伦理审视的思维方式。微观上,伦理思维围绕工程管理者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着眼于工程管理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与职业伦理紧密联系;宏观上,伦理思维重点关注工程整体与社会的关系,运用伦理思维,将工程活动置于广泛的社会背景中,考察其与人、与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联,主要在工程活动中思考和研究工程技术的价值负载及其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工程中的环境伦理问题,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社会公平等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一方面工程价值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技术进步、分工细化改变了工程活动和工程管理的方式;另一方面,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从“征服自然”,转变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跳出单一的工程思维模式的束缚,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工程管理,从哲学的角度全新思辨工程管理。科学的工程管理思维模式是以工程哲学思维为核心元素,以工程思维为质料,以工程伦理思维为骨架,融合艺术思维、形象思维,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新型融合思维模式。 2.2 工程管理决策中的哲学问题 工程决策决定工程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决策贯穿工程的始终,在大多数情况下,工程决策所涉及的过程可能是复杂的,重复性的和多层次的。工程决策中的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是决策观和决策方法论的问题。 2.2.1 决策观的问题。工程决策中应秉持科学决策观。一方面,要处理好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在工程决策中,决策者的理性、想象力和意志力等都是主观性的表现,也是决策所必需的。[9]而以人为本的宗旨要求在工程决策中正确客观地对待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在工程决策中消极的对待客观困难,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机械唯物主义,同时也要避免脱离客观实际的“拍脑袋”的主观唯心主义。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矛盾。工程决策的“以人为本”本质亦要求工程决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决策的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工程决策应当坚持民主化的原则,要通过各种途径,动员群众参与决策,使公众在工程决策上有充分的发言权,但也要有必要的集中,公众分散的意见不进行集中,也不能形成科学的决策。 2.2.2 工程决策方法论的问题。工程决策的方法论是指普遍适用于各种工程决策活动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手段的总和。工程决策本质应该是理性行为过程,但因为其复杂性导致大量的理性行为当中穿插着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增多和无法确定性使得工程决策的难度成倍增加。理性和非理性的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最基础的两类行为方式。同样的,工程决策的方法也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形式。但还有一些决策方法逃脱了逻辑和非逻辑的分类范畴,它是特殊情形下出现的融合型决策方法。 2.3 工程管理组织中的哲学问题 工程管理是通过一个有时限性的柔性组织来实施完成的,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等基本规律。[10]工程组织中的哲学思考包括对于分工与合作、组织激励和协调等问题的思考。 2.3.1 工程组织的分工与合作。工程组织包含的诸多复杂异质因素与其内部分工密切相关,工程分工本身又必然意味着工程合作。工程组织的形式日益表现为柔性、民主、网络化的学习型组织形式。 2.3.2 工程组织中的激励。工程应注重组织运行中的人文因素,贯彻以人为本,提升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组织整合和机制设计。应根据人的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需求,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去刺激人们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努力工作,从而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顺利达到管理目标。 2.3.3 工程组织的协调。如何处理工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工程组织的治理模式问题,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在管理活动中,协调有着重要的作用,协调就是通过建立相互的制度契约、道德契约和心理契约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 2.3.4 工程组织中的人——工程共同体,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工程中人的发展、安全和健康,也是工程组织哲学问题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公众的健康和安全纳入工程的设计与评价内容当中,并将此作为评判工程是否可行的重要标准。例如,化工厂和造纸厂是否造成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因此损害公众的健康;核电站是否存在泄露和辐射的安全隐患;交通工程的安全问题;民用建筑使用材料的环保问题等等。 2.4 工程管理创新中的哲学问题 创新是工程发展的灵魂和动力。[11]工程活动不是简单的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工程活动是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和环境要素的集成、选择和优化。工程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是技术的飞跃,工程管理创新是认识的飞跃。 2.4.1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当前条件下,技术创新更容易得到重视和实施,而管理创新则容易被忽视。在工程创新中,不但要重视技术层面的原始性创新,而且要重视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集成创新,也就是重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作用。[12]管理创新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和成果的取得,同时,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也需要科学的全新的管理手段。 2.4.2 工程的适度创新。工程创新是工程的手段,不是工程的目的。矛盾是工程创新的主要动力,工程创新要在工程需求的引领下进行。工程创新应坚持适度的原则,过度创新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为创新而创新,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4.3 工程创新与工程安全。工程创新是对工程要素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工程创新存在评价与检验的问题。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往往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2.5 工程管理经济中的哲学问题 经济是指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工程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资源限制下进行和完成的,资源不可能是无穷无尽的。而工程经济必须秉持广义的经济概念,运用哲学思维,对工程经济的内部性与外部性以及工程经济的短期和长期的矛盾等问题进行思辨是必要的。 2.5.1 工程经济的内部性与外部性。目前我国面临很多外部性问题,如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土地破坏、环境污染等,社会机动化引起的噪音、大气污染等。工程经济的内部性和外部性问题主要体现为环境价值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价值的两面性,广义的工程经济概念不仅应包含工程建设主体实际支付成本和获得的效益,也应包含工程实施对社会造成的未实际承担的负面影响和为社会做出的未计入收益的贡献。这两类经济性问题总是并存且常常矛盾的,当出现外部性时,依靠市场是不能解决这种损害的,即所谓市场失灵,通常是要政府干预解决。[13]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价值的两面性。工程实施一方面可能改善自然环境,也可能破坏自然环境,如何处理好工程实施过程的环境保护问题需要哲学思考。 2.5.2 工程经济的短期和长期的矛盾。工程具有典型的寿命周期特征,前期的规划设计不仅影响工程的建造成本,同时决定了运营成本。因此,工程的经济性应该是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解决好工程的全寿命周期经济也就是处理好短期经济目标与长期经济目标的协调与平衡。 2.6 工程管理环境中的哲学问题 工程环境中的哲学问题是工程管理哲学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之一。工程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日益被认识、重视。 2.6.1 工程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在传统的工程观念中,往往片面强调工程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而对工程活动所可能产生的长期生态效应则估计不足,不重视工程活动对自然的促进、约束和限制作用,于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工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2.6.2 工程与社会的和谐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工程与社会的关系,认真评估工程中的各种社会风险,构建工程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是工程环境中的重要哲学问题。例如,有些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有不少工程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一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 2.6.3 工程与艺术的和谐问题。工程与艺术实质上是工程人文环境中的一部分。例如建筑的高度、风格和造型等与整个区域的环境是否和谐,该工程与城市规划部门的近期和远景规划是否一致,是否破坏了原有环境的美学效果等,这些都应在决策阶段进行细致而周到地论证。 工程管理活动中的哲学思考,是对工程活动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抽象性或批判性描述,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有可能成为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颈,甚至成为工程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有必要从哲学高度研究工程管理的一般性质和规律,即工程管理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这些内容构成了工程管理哲学的基本范畴,[14]也是工程哲学的延伸和深化,是工程管理理论深化研究的必然趋势。 3 工程管理哲学的本质思考 本质是事物的核心、灵魂,否定本质必然导致混淆事物的是与非、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导致否定真理。[15]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就多次探讨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和事物的本质。列宁在探讨“辩证法的要素”认为“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地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16]因此,工程管理实践中的哲学问题探析还仅仅只是工程管理哲学的外延思考,而工程管理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工程管理本质内涵与特征。 3.1 工程管理本质内涵解析 工程管理活动贯穿于工程的集成、建构和运行过程中,本质内涵丰富。工程管理的本质内涵能够回答工程管理的根本要求、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等问题。 工程建设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工程管理是以人为主导的管理实践活动,作为管理实践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工程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工程活动的根本动力,体现了工程管理的“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工程管理是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实践活动,实践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决定工程管理需要不断突破旧壁垒,进行不断地创新。[17]工程管理中,技术是生产力,管理是生产关系,两者辩证地共存于工程的发展中,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在“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下,提升工程管理的多元价值,是工程管理的根本任务。 工程管理是人类合理改造自然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的过程,并不是一味地征服自然,工程管理追求具有哲学意蕴的境界,努力契合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运行,达到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是工程管理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基于工程管理辩证唯物哲学本质内涵的解析,我们可以将工程管理本质内涵浓缩为以下的表述:工程管理活动遵循以人文本、天人合一的宗旨,立足于处理工程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相关知识、技术、资源等进行选择、整合和集成,通过协同、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工程的多元价值,构建工程与人、环境的和谐。 3.2 工程管理本质特征勾勒 内涵是特征的内在本质,特征是内涵的外在表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特征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工程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价值化、物化和智化特征的融合与统一。 3.2.1 物化特征:目标、规律同一,技术、方法存异的物化活动。工程管理是有价值取向的活动过程,其目标是要形成一个更有价值的世界,[18]工程管理的目标是同一的。比如,无论是高速铁路的建设还是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是关乎民生的重大工程,都是为了实现人们安居乐业的目的。另外,工程管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都是要符合客观规律,在自然、社会等环境协调平衡中进行的。比如,青藏铁路从修建之初就树立了建设一条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人性化铁路的初衷,修建与运行时都是注重环境保护,从目标的实现与规律的遵循共同完成青藏铁路的建设。因此,工程管理是追求与实现目标的行为方式,都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目标与规律本质上是同一的。 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遵循同一的客观规律,工程管理实践活动是在各个具体的组织结构框架下,在各种标准规范要求下,应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实现的。这是技术方法存异的体现。本质上,目标与规律的同一、技术与方法的存异在工程管理中共同作用,这是工程管理的本质特征之一。 3.2.2 智化特征:信息处理、资源整合、技术集成的智化活动。信息在客观世界是普遍存在的,一切被感知的和未被感知的客体,都是发布信息的信源或潜在信源。但并非所有信息都有价值,只有经过主体识别、认知、加工、改造,最后能被接受的信息,对于主体才具有价值。工程管理存在一个信息网,管理主体对各种信息源的智化处理是实施管理行为的前提。 工程管理的资源整合,是遵循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将工程中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资源要素整合在工程管理中,以达到最终的目标。例如,青藏铁路的建设中,冻土、缺氧、生态脆弱是青藏铁路的三大难题,为解决三大难题,进行了一切科学、技术、社会等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 不管是古代的神话故事,还是现代的科幻小说,人们都在幻想可以呼风唤雨、驾驭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人类在外太空中闲庭信步,也可以使得人类在基因图谱前浮想联翩。但是时至今天,在地震、飓风来袭时,人们仍只能像动物一样逃命,是因为人们还未掌控预报地震和控制飓风的技术,由此,技术是某一工程能否成立的重要因素。对工程管理而言,如何合理地运用技术以达到最优化的目标是重要的问题,而技术集成可以合理调配现有成熟的技术以达到目标。 工程管理的智化活动,存在于工程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具体表现为信息处理、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工程管理本质上是信息处理、资源整合、技术集成的智化活动。 3、价值化特征:协调与平衡人—工程—环境关系的价值化活动 古代工程讲究人—工程—自然的和谐,都江堰工程则是其中的典范,其成功地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形成了持续造福于民的工程。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也是依山势而建,因地适宜。现代工程亦是如此,青藏铁路是架在世界屋脊上的高原冻土铁路,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珍稀的物种在工程修建时得到保护,与青藏铁路共同形成亮丽的风景线。 工程活动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工程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工程活动的根本动力。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工程活动作用于环境,在工程活动的各个阶段,都涉及人—工程—环境关系,比如,人与人的组织协作,工程与人的人本追求,工程与环境的协调适应,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这些关系的处理的是否恰当会影响最终价值的实现,因此,工程管理实质上通过人—工程—环境关系的协调与平衡来提升价值,是一种价值化活动。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制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需要运用哲学这一思维武器来研究和探索工程管理中决策、组织、创新、经济、环境等问题,同时,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我们认为工程管理活动遵循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宗旨,立足于处理工程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相关知识、技术、资源等进行选择、整合和集成,通过协同、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工程的多元价值,构建工程与人、环境的和谐。标签:哲学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思考方法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