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一个亟待研究的客观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观论文,共同富裕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对共同富裕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现阶段还不具备实现的条件,因而可以不去管它,重要的是加快发展,是解决效率问题;有的在潜意识里或者暗地里把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等同起来;而怀疑共同富裕不能实现的也大有人在,有人甚至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美妙的空想。不仅如此,过去受平均主义困扰、今天受到物化时代挤压的理论界对共同富裕是什么,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等等这类基础性问题也研究甚少。邓小平曾经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此时我们强调研究共同富裕问题是否是一种奢望?
二、研究共同富裕问题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选》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共同富裕的问题,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本质特征之一;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突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时间应是20世纪末达到小康发展阶段的时候等等。综合起来,邓小平所说的共同富裕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是使国家尽快富裕起来,夯实国民致富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处理好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使富人越来越多,穷人越来越少;三是使人民普遍地共同地富裕起来,贫富差距不大。在邓小平那里,共同富裕是一个与两极分化相对立的范畴,既不是指同步富裕,也不是平均富裕,而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一个长远的、最终的目标,是一个不断实践从而逐步实现的过程。
邓小平为何如此重视共同富裕问题?我理解,这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
其一,这是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勇气与魄力和伟大政治家的深刻洞察力及胆识,领导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又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换中敏锐地认识到搞社会主义必须紧紧把握其本质特征——共同富裕,并不断地予以实践,以区别于那些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我们必须始终高举共同富裕的大旗,这是我们党搞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合理性的基础内核。
其二,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需要。一方面,我国实行部分先富的“大政策”后,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使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贫富悬殊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应该看到,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均贫富”小农社会传统心理的国家,社会对贫富差距的承受力有个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关照到这一传统社会心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种社会心理理应有较大的改变,但事实上并不容易)。另一个方面,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发展、以效率为中心,因而需要依靠适度的分配差距刺激效率的提高,同时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使广大劳动者产生积极的、适当的社会预期,以坚定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把共同富裕只是作为一种最终目标,简单地理解为未来才能实现,或以现阶段不具备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为由,否认重视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必要性,以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会影响到效率的提高,其实是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了解我国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特殊性,没有把握共同富裕是个不断实践、逐步实现的过程这一实质和特征,这不仅造成了现实中重近轻远、重先富轻后富,忽视贫富差距严重扩大的问题,而且更容易使有小农社会传统的中国去冒政治上、经济上的风险。而把共同富裕等同于平均主义,甚至认为共同富裕是空想,则显然更是错误的。共同富裕不仅是一种社会主义理想,更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趋于扩大,但更应看到,它使我国走上了富民强国之路。主要表现在:①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5.76万亿元,提前5年实现了邓小平当年所提出的翻两番目标。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9.58万亿元,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居世界第6位。②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了4倍多,年均递增7%以上,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了3倍多,年均递增6%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1978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为210亿元,2002年6月末达8.2万亿元。此外,我国居民的其他金融性资产也快速增长,现达数万亿元之巨。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国社会已整体进入小康发展阶段。③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幅度逐年减少。1978年我国约有2.5亿农村贫困人口,约占当年农村总人口的30%;2000年减少到3000万,约占农村总人口的3%。这表明,中国找到并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保持国内政治经济稳定,经济社会共同发展。这就要求今后要继续坚持部分先富的政策,同时又要逐步增强共同富裕的政治意识、经济意识、制度意识和政策意识,加大调节贫富分化的力度,把贫富差距控制在较合理的范围内。
其四,这是在根本上解决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需要。我国持续扩大的贫富差距不仅需要治标之策,更需要有治本之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贫富逐渐分化。从基尼系数这一国际通行的衡量一国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的指标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199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86,1999年为0.397,接近0.4的国际警戒线(即收入差距偏大),超过高收入国家20世纪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相近(人均GDP 1000美元左右)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明显偏高,如果考虑到有些高收入户未能如实统计进来,则我国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超过0.4的水平。而据世界银行测算,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3,到1995年上升到0.445,1998年进一步攀至0.456。这说明,我国收入差距不仅存在明显的扩大趋势,而且已经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近期内,这种贫富差距将可能继续呈扩大之势。理论研究和实践结果都表明,当一个国家贫富差距过于悬殊时,既影响效率的提高,又产生社会不公,必然延滞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必须研究如何调节我国持续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而要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使收入分配既有效率又有公平,就必须重视并切实加强研究如何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问题。
其五,理论界对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严重不足。譬如,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的实现阶段、衡量标准、实现条件、实现路径等的研究都还很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共同富裕不仅是原则、目标,更是一个逐步实践、实现的过程,也就是收入分配均衡化、财富分配公平化的过程。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其实就是我国共同富裕整个实现过程的起始,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共同富裕的部分、局部实现。按照邓小平的设想,部分先富裕后,先富要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部分先富说到底只能是手段、是途径,而非目的,不能总是停留在部分富裕阶段,让部分人富裕而另一部分人长期贫困。
总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本质特征之一,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实行共同富裕大战略,为此,必须深化对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
三、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的整个发展史,是一部避苦难、求幸福的历史,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与贫穷作斗争,追求富裕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其根源在于:一是贫穷,二是不公平。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建立更为公平的社会不仅是有史以来世界各国思想家、政治家及其他所有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他们在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分配社会财富上当然会有不同的原则、思想和做法),也是人类的至高希望。这其实也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的、必然的趋势和规律。在阶级社会中,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及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全面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等等,所展现的是更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更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胜利。人类也因此一步步得以发展,走向更加富裕、更为公平的社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实践从而逐步实现的过程。在经过不断探索、有效实践等阶段之后,当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将进入共同富裕初步实现阶段。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事实上,共同富裕不过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通俗表述,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它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规律发展的另一种表述。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本质特征之一,当然作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内含于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系列著作中深刻、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逐步走向灭亡的社会运动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这种历史必然性。
事实上,自社会主义运动一登上历史舞台,就不仅把摆脱贫穷、实现人民富裕,建立更为公平的社会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而且在理论上逐步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而在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后,则更是坚持不懈地付之于实践。虽然其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曲折甚至失败,但整体上说这不过是社会主义这一新生事物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必需付出的正常成本,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初步成功中看到希望。如果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过程将是漫长的,那么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建立更为公平的社会,亦即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对这一发展规律的另一种表述,这一过程同样是漫长的。
第二,从国际经济发展规律角度看,共同富裕是国际生产价格、均衡报酬率形成、发展规律的另一种表述。按照现代经济理论的解释,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条件下,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国际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将是充分的,这将催生国际生产价格,从而使各种要素投入按平均利润率和均衡报酬率获得利润和报酬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和规律。这正是共同富裕的初步基础,即可逐步实现全球居民要素收入分配均衡化、财富分配公平化。其表现之一是,多赢、共享作为未未社会可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活动准则和道德行为准则,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包括一国内部)的经济、政治交往中,正愈来愈频繁地、愈来愈明显地发挥作用。从财富分配角度上说,多赢、共享与共同富裕在实质上是一致的。表现之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统一市场逐步形成,国际生产价格及国际平均利润率也随之形成,同时各国的工资水平趋近,例如落后国家工资水平本来很低,但近些年由于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不断涌入,迅速拉动了工资水平的上升,象中国深圳就是这样。这说明要素投入的报酬率也有均衡趋势。
第三,从人本身的发展规律角度看,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均衡发展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另一种表述。在未来社会,人逐渐走向全面发展,人的各方面能力随之均衡化,这不仅要求有足够的自由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而且要求每个人有能力找到合适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造成一国居民贫富差距的除了起点不同、机会不足、机会不均及制度性因素等基础性原因外,人自身能力存在差别是另一种基础性的直接原因。因此,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几点补充结论
1.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可能是出于政治需要,也可能着眼于解决贫富悬殊这一分配问题,但它决不只是一种政治学范畴或经济学范畴,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研究共同富裕,不应囿于分配领域。
2.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表明它可以自然、顺利实现,相反,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不断实践从而逐步实现的过程,必须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长期的、艰苦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实践只是人类实现共同富裕历史长河中的初步实践,共同富裕不可能在一国最终实现,其最终实现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如果我们能从规律的高度来理解共同富裕,将可以使我们的实践变得更加自觉,从而加快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实践的主要目标应是在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依靠制度的、组织的及政策的创新,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使国人普遍富裕起来,贫富差距不大,巨富与赤贫的人数比例都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