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循环经济理论的贡献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邓小平对循环经济理论的贡献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邓小平对流通经济理论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贡献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流通经济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他的流通管理思想、技术流通与服务流通思想、资本流通思想、国际流通思想等在我国参与国际流通体系、吸收国际资本、发展进出口贸易和对外劳务交流、实施流通管理等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是我国进行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政策基础和理论依据,是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一、科学地揭示了当代流通经济的发展趋势

早在18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商品生产迅速地发展成国际间的分工与贸易,形成了资本和生产国际化的雏形。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总结了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支配地位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指出:“过去那种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文第二版第276页)在这种形势下,生产的社会联系和协作范围必然突破国内市场的局限,导致国际分工协作和国际市场的形成。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和互相依赖实质上就是因社会分工而引起的流通行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流通行为逐渐跨越国界而扩展到国外,这种趋势就是流通的国际化。流通国际化是生产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在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生产国际化和流通国际化日益加强的趋势是同时并进和互相促进的,生产国际化是流通国际化的基础,流通国际化是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流通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国际垄断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生产专业化协作迅速发展,国际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规模急剧增长,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安排其产品设计并组织生产和销售,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国际流通体系,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世界生产力的水平,而且使各国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愈来愈离不开相互间的经济联系,离不开流通国际化发展的客观环境。

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流通经济的发展趋势,他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7页)从世界范围内看是这样,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看也是这样,针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邓小平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6页)邓小平强调:“总的是要开放。我们的开放政策肯定要继续下去,现在是开放得不够。……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9页)实行对外开放,就必须使我国生产力发展与流通国际化趋势相结合,使生产要素加入到国际流通体系中去,从而分享国际流通的巨大利益。由此而来,“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就更不会变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3页)“我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人民日报》1985年1月20日)能不能利用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阐明流通国际化的客观规律,指导我国流通经济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邓小平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第一和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页)尽管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走了一些弯路,曾经忽视或否定过流通在经济运行中的客观作用,没有积累较丰富的流通经验,也没有现成的理论,但邓小平以总设计师的魄力,灵活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流通理论,他指出:“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上没有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0页)邓小平还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了引进外国资本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因素,指出:“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5页)

邓小平关于流通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论,成为我国开展国内外贸易、引进外资以及进行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它在指导我国流通经济发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要素流通理论

邓小平揭示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流通规律,指出技术流通在现代流通经济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

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当代西方国家技术转移过程与资本流通互相融合的客观规律,精辟地指出:“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7页)西方世界经过三次科技革命,许多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已经改变了它的存在方式。第一次科技革命成果所体现的先进生产力可以完全物化为以蒸汽为动力的钢铁机器,先进生产力表现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的革命上,表现为物化形态;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一些生产力因素已经不表现为物化形态了,例如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的配方设计是重要的生产力因素,但不表现为物化形态;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这种非物化形态的生产力因素愈来愈多,如信息、知识、管理经验,人类智力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已成为现实并日趋普遍。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最新发展,技术商品的流通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资本流通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流通。在科学技术要素日益资本化的情况下,技术转让必然与资本流通相伴随。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当代社会分工中决定各国比较优势的制约因素,技术商品的流通在现代流通经济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不过他们主要是引进技术、专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98页)技术流通还有利于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流通中的利益,“我们有丰富的资源,加上利用世界的先进技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可能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1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改变了要素禀赋制约分工地位的状况,科技进步减轻了甚至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科学技术在生产要素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一些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尽管缺乏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生产资本也不很富足,但同样可以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一些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通过购买和应用先进的适用技术,也初步摆脱了贫困而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当代西方经济学家通过人力资本学说、研究与开发要素学说,论证了通过对劳动力投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影响;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通过对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投资,可以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由这种特殊投资产生的技术优势,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尽管有的是无形资产,但也具有资本化价值。在专利技术制度保护下,一部分技术的价值量可以用货币度量并进行交易。在这种生产要素日益资本化的状况下,其流通必然要与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流通发生联系,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接受技术转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时接受与之相伴随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并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外国生产活动中的管理方法。

邓小平密切注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因技术差距而形成的经济差距,“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页)因而,中国在发展中必须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5页),欢迎外商来办三资企业,从三资企业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9页)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不仅进一步阐明了我国利用外资的必要性,而且,他关于科学技术对于世界各国经济地位的影响、关于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互相融合的分析,都是对当代流通经济特点的深刻剖析,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流通理论。

三、阐明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流通的方式

邓小平指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流通中改变不平等地位的主要方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

发展中国家卷入生产国际化和国际流通体系,必然要与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联系,并在不同程度上互相融合。邓小平深刻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流通经济与流通体系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兼容性。然而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怎样加入国际流通体系,发展生产力呢?邓小平高瞻远瞩,明确地指出:“应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解决南北问题,还应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8页)“改变国际经济秩序,首先是解决南北关系问题,同时要采取新途径加强南南之间的合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页)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流通体系,要用既合作又斗争的方法来发展自己。邓小平指出:“现在国际垄断资本控制着全世界的经济,市场被他们占了,要奋斗出来很不容易。像我们这样穷的国家要奋斗出来更不容易,没有开放政策、改革政策,竞争不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8页)这段话体现了以合作共存、以斗争取胜的哲学思想。同时,还包含另一层含义:从我国经济制度的内涵来看,与资本主义国际流通体系的合作,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国际经济的市场流通有着一定程度的兼容性。

邓小平还冷静分析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实事求是地对世界形势作出了重新估量。他说:“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7页)邓小平指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阐明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本民族经济将成为他们争取自身解放的主要任务,与国际资本主义斗争的方式也转变为以经济发展和经济竞争为主。这种经济竞争,对于发展中国家,就是意味着必须在国际流通体系中,努力改善和改变自己的分工地位,扩大和增加参与国际流通给本国或本民族经济带来积极效果的一面,这就是发展中国家与国际资本主义斗争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任务。

与此同时,邓小平总结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流通使自己获得发展的经验,指出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以流通为手段(如购买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等),从而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和改善自己的国际经济地位。他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邓小平清醒地看到,由于我们过去20年搞封闭,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流通中处于不利地位,他说:“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邓小平认为,只有通过开放,吸收外国资本,大胆加入国际流通体系,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事业。他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日子就会比较好过。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7页)邓小平的这段话,阐明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通过开放,参与国际流通,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从而与资本主义体系长期共处、和平发展。同时,邓小平坦诚地告诫西方政治家:“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西方政治家要清楚,如果不帮助发展中国家,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9页)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邓小平认为应该多吸收外国资本,“现在外国投资太少,还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9页)“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5页)

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和主张,都充分反映了邓小平的流通经济思想。基于这些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政策,我国在吸引外资、技术和开拓国内外市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改革开放近20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流通经济思想的科学性;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还将进一步证明:邓小平流通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流通经济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代流通经济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标签:;  ;  ;  ;  ;  ;  

论邓小平对循环经济理论的贡献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