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常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常态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6)01-0116-05 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征程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浴血奋斗的革命、艰苦探索的建设、强国富民的改革,形成了包括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在内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虽是特定时代环境的产物,但他们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继承和诠释,是不断发展着的党的任务、宗旨的时代体现。在这些革命精神的指导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前进、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小康的征程上不断奋勇前进。 “四个全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全局出发,逐步提出并形成的战略布局,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组要组成部分。“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价值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历史任务和价值取向的继承与创新。“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价值目标的继承与创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常态。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目标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宏大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逻辑上是延续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演进的新要求。这种“新”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价值诉求新。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再到“杀出一条血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特区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均以实现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第一阶段、关键一步,其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诉求:党的十六大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城镇化率、大学入学率等明确了“小康社会”的十项标准;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将“全面小康”提炼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项指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全面的角度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增添了符合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新的价值诉求。 2.发展理念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历史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体现,在发展中又增添了新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质依旧是发展,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种新的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更体现在要实现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及良性循环,更加突出创新在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更加重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对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即实现从“加快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更加重视发展模式的创新,努力达到由“传统农业模式”“重工业模式”到“配套服务业模式”及“绿色发展模式”的平稳过渡。 3.指导思想新。党的指导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推进和时代条件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指导思想也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就是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和发展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产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和党的奋斗目标。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一系列讲话精神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些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最新的指导思想。 二、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进展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1。同时,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形势,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诸多因素推向新的高度。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已存在较多“全面深化改革”的因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源泉。 1.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代表的红船精神、“敢为人先、敢闯敢干,不怕风险、敢于担当”的小岗精神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创造源泉。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的实践中,不仅成立了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还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1978年,小岗村十八户农民以中国古老的“签字画押”的形式进行土地“大包干”,谱写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也铸就了“敢为人先、敢闯敢干,不怕风险、敢于担当”的小岗精神。正是在小岗精神的鼓舞下,改革开放才能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从而取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成就。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阻力和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2]39。全面深化改革,如若没有“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失去了“敢为人先、敢闯敢干,不怕风险、敢于担当”的小岗精神,故步自封、照搬他国经验、教条的沿袭前人经验,改革就会受挫甚至停止不前。只有从红船精神和小岗精神等中寻求创造之源,以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勇气,以大胆尝试、大胆突破的决心,才能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实现发展的跨越,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2.“坚定信念,合群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韶山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20世纪20年代,韶山人民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以“合群奋斗、无私奉献”为显著特征和本质内涵的韶山精神,激励了一代代韶山乃至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英勇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本色和最高境界,是黑龙江垦区的无数群众在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劳动和艰苦条件下凝聚和培育出来的,是北大荒人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和政治觉悟的集中体现。合群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典型代表,也是推动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协同性工程,首先要形成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广泛的共识,没有全国人民的合群奋斗,全面深化改革就无法深入、顺利推进,也就无法取得成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合群奋斗才是取得全面深化改革胜利的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整体性工程,难免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就需要全体人民顾全大局,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多方配合、多措并举,把握全局、增强协调,将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利民性工程,只有全国人民怀无私奉献之心、行无私奉献之举,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以爱岗敬业、攻坚克难、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才能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3.“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红旗渠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源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3],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髓。从民主革命时期延安精神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建设时期林县人民跨省引水、劈山建渠培育的“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红旗渠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中华儿女造就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AI写作照。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分析国情实际,正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为当前正在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之源。 全面社会改革必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坚持二者的统一。“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4]。没有实事求是,我们党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不会产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诸多存在形态。正如习近平所说,领导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伟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故步自封”。全面深化改革,要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寻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源泉,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4.深圳特区精神中“拓荒牛”的解放思想精神、“杀出一条血路”的大胆探索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源泉。1980年,中央批准设置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在邓小平“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号召下,深圳特区在没有先例、没有借鉴经验、保守势力坚决反对等困难情况下,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特区建设者以“拓荒牛”的解放思想精神、“杀出一条血路”的大胆探索精神闯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闯出了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深圳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使深圳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领跑者和旗帜,使特区精神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之源。正如邓小平所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5] 特区精神来自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又反过来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作为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勇于探索。面对已进入深水区的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6]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采取“先行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开创新路”[1]33的举措,正是从深圳特区“拓荒牛”的解放思想精神、“杀出一条血路”的大胆探索精神中汲取的实践源泉。 三、全面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理念 依法治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是中国共产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与目标之一。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法治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艰辛探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法治精神”。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并指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与实施,本质上继承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法治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这种精神注入了新的理念。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是“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活的灵魂。“实事求是”即是根据“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7]以指导实践。在民主革命时期,局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就根据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对领导的根据地政权进行了法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法治经验。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做了大量农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包括《井冈山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等在内的法律法规,实现了中共法治的初步探索。在延安时期,中共十分重视法治建设,在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带领和参与下,边区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了法律起草委员会、法令审查委员会、各级司法机关等法治组织,并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产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改进和完善了边区的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探索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法治化体现。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假货横行、官僚习气与腐败之风等违法行为,根本上还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精神。近年来,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法律和政策不协调、法律的实施存在诸多漏洞,严重影响了实事求是精神在法治建设中的贯彻落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要结合当前我国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深入基层实地调查,从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影响我国法治建设出现的各种障碍、原因和对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实事求是原则,实现法治建设的实事求是、务实创新氛围,将全面依法治国推向深入。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宝贵财富,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经常携带案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巡回审案,实行田间地头就地办案、法律审判与道德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这种不拘一格的审判方式不但手续相对简单,方便群众诉求,而且实现了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有机结合,是法治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典型代表。 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法为民所立、法为民所用”;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在法治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向群众学习,做到“法治为了人民,法治依靠人民,法治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具体地运用于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来,实现“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法治人员和人民群众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全面依法治国的源泉是“法治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一贯提倡并在实际法治工作中树立了中国共产党法治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法治精神内涵丰富,概括来说有法律至上、公平民主、保障人权、法治为民、实事求是、党的领导等。这些法治精神为今天我们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坚实的前提和基础,为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源泉。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弘扬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的法治精神,运用法治精神推动立法的科学化、执法的严格化、司法的公正化、守法的全民化和法律监督的制度化。 四、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势头 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掌握政权并在全国长期执政的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高要求,是保持和提高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存在很多关于从严治党的因子,全面从严治党又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增添了新内容,全面从严治党正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势头。 1.全面从严治党是红船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延续。作为红船精神的本质内涵,“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党的政治品质和先进性的标准,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指南。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8],牢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延续下来,在实际工作中牢牢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办事,才能实现治党的根本目标,才能构筑全面从严治党的群众基础。若抛弃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就会造成“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9]。全面从严治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全面从严治党是清正廉洁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精神的延伸。“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闹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是物质严重匮乏的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勤于政务的真实写照。苏区干部以服务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做人民的公仆为荣,以清正廉洁、严格自律、廉洁奉公为荣,铸就了党员干部优良作风的不朽丰碑。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将延伸苏区精神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永葆党的本色不变;就是要弘扬苏区精神中党员干部发扬正气、抵御邪气、服务人民、廉洁从政的优良作风,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实现管党治党一刻不松懈,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度惩治腐败,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和纯洁,开创党的建设的新局面,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的应有举措,是始终保持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清正廉洁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精神的当代延伸。 3.全面从严治党是“两个务必”的“赶考”精神的继承。“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涵。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以长远的眼光向全党敲响了警钟,告诫党员干部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0]。在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毛泽东又指出:“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全面从严治党在内容和实质上都继承了“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以“两个务必”为准绳,坚决重拳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2]170。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以“赶考”精神为激励,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等建设,确保党的本质不变,将党面临的远未结束的“考试”继续下去,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4.全面从严治党是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发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政治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抗战时期的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无数的革命青年为追求革命理想信念,追求正确的政治方向,纷纷奔赴延安,为延安精神的形成注入了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2]159。全面从严治党,就是继续发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防止理想信念的滑坡,在政治纪律面前做到“自身硬”,在服务党和人民的事业中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全面从严治党,就是继续弘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延安精神中汲取营养,防止政治灵魂的歪曲,保持政治方向的正确,抓住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标签:从严治党论文; 四个全面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全面依法治国论文; 群众路线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