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艺术的情感与形式发展阶段_艺术论文

论儿童艺术的情感与形式发展阶段_艺术论文

论儿童艺术的情感与形式发展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阶段论文,形式论文,儿童论文,情感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艺术是人类探寻和表达情感的特定方式。艺术作品是情感的物化形式,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情感客观化、对象化的过程。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情感只有化合在各种艺术合理的形式中,才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宗白华曾将艺术的情感与形式比作镜子的两面,它们相互关照,相生默契。情感与形式的关系直指艺术本质,是艺术哲学中最古老的问题。

一、儿童艺术的特点及其情感表达

在人的童年时期,由于语言逻辑思维的发展限制,艺术是儿童最直接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艺术的创造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由于儿童在语言理性表达上的困难,他们更善于用绘画、音乐、身体律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知觉和知识都浸染到艺术符号中。通过艺术形式,儿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认知,也得以与同伴交流、分享着这些体验。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过程,不仅是儿童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儿童建构情感的过程。

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他们按照生命的律动,自发地歌唱、舞蹈和游戏,自然与艺术、生活与艺术在儿童艺术中并无清晰的界限。与成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焦头烂额不同的是,在儿童艺术中,情感与形式之间似乎有一条秘密通道,儿童几乎从不为此发愁,他们本能地选择一种形式,而且是最合适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正是这种统一状态,造就了清新、灵动、真实、自由的儿童艺术。

儿童艺术的这种特点,使人们易于忽视儿童艺术的情感与形式问题,由此导致了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种种偏离。其一是将儿童艺术看成是儿童情感的自由宣泄与表达,漠视儿童在艺术发展中对艺术形式的认知需要,对儿童的艺术发展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由于缺乏必要的艺术形式的指导,儿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受到阻碍,长此以往,导致儿童丧失艺术表达的信心。其二是忽视儿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意义,注重儿童对艺术形式和技能的掌握。教育者往往以成人的意志和标准来规范儿童的艺术创作,割裂了儿童艺术情感与形式之间的连通,不但驱逐了儿童艺术中特有的天真、纯朴,最终将扼杀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其实,儿童艺术能力与儿童本身的情绪、认知能力发展是一致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艺术能力是儿童在运动、知觉、语言、感觉意识、符号形成、空间定向等方面发展的外在表征。随着儿童身心的成长,儿童运用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能力不断提高,儿童艺术的情感与形式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儿童艺术的情感与形式发展阶段

儿童个体在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发展虽然具有不平衡性,但其基本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绘画是儿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最直观的方式,因此常常成为人们研究儿童艺术的切入点。本文以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作为儿童艺术发展的主要依据,从情感与形式的角度来探讨儿童艺术发展。关于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虽然国内外学者的提法不尽相同,但大体划分基本一致。总的来说,儿童绘画经历了涂鸦期(2~4岁)、象征期(4~7岁)、图式期(7~9岁)、写实期(9~13岁)等几个阶段。

(一)情感与形式浑然一体(涂鸦期)

儿童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对某些色彩、图形和声音的敏感,便直接得益于这种自然选择。儿童作为生命发生体,天生就携带着一种先天性的自然结构和图式,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些审美心理的原感。人类的自然结构如呼吸、心跳,自然界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人类和动植物的运动和变化中体现的节奏、韵律、秩序与和谐等,也在儿童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使得儿童的生命中先天地凝结着秩序、节律、和谐等美的因素。而且,儿童年龄越小,来自其自身的本能的先验的东西就越多。

儿童约在9~12个月,开始掌握客体永久性概念(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于是开始主客体互渗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儿童绘画的最初形式——涂鸦。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涂、纵向乱涂和画圈,在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可以为自己的涂鸦命名。涂鸦期的儿童艺术是一种儿童本能的肌肉动作练习,也是儿童心理活动的表征。在这种儿童艺术中,情感的因素可以通过儿童涂鸦时所使用的线条类型表现出来。“许多实验显示,儿童涂鸦的线条类型和方向与儿童的性格倾向有密切关系。纤弱而胆怯的儿童通常使用雅致的、不果决的、软弱的线条方向,而有意志力和驱策力的儿童则使用强劲而有力的线条……尽管一幅涂鸦十分有力和果决,但假如它的方向没有变化,在活动中没有尽情地宣泄他的力量……个人也得不到更大的协调和控制。”总之,儿童依据情感状态而改变其涂鸦的强度和方向,涂鸦线条的强度和方向显示了儿童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在音乐中,儿童也有相仿的表现,如自发的流动不定型的哼唱。儿童在涂鸦游戏中常常伴有这种自发的歌唱。手在画纸上不停地涂画的同时,歌声与手的运动节奏相和。这种歌声与动作的相伴,构成了游戏的整体,歌声是手臂运动的声音反映,也是纸上涂鸦的反映。歌声用声音逼真地显示了儿童内在情感的能量、张力和变化。不定形的哼唱和涂鸦因为形式自由、灵活,儿童可以随意创造,也不需要任何人来理解,这种哼唱、涂鸦是纯粹主观内在的,也是不自觉的。

这一阶段儿童艺术的情感与形式浑然一体。儿童凭着自己的生命冲动,充分利用他们的感知、想象能力,尤其是他们自发的情感力量去进行艺术游戏,当外在的形式结构与内在的情感模式达到同构时,儿童享受到的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自然愉悦。正是凭着这样的游戏,儿童的内在真实与外在真实合二为一,通过这样的整体感觉,儿童聚积着力量,向前稳步发展。

(二)自觉运用形式表达情感(象征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从自然世界中分离出来,开始把世界放在自身外部来加以关照。当儿童把外部客体按照自己的精神尺度表现为画面、动作或声音时,他就摆脱了自然奴役的状态,开始主动地感知和认识世界,并通过认识客观世界,来认识自己。儿童在这种主客体的相互建构中得到发展。

儿童在2岁时已经开始感知事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对符号的运用是儿童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件,一旦开始运用符号后,儿童的世界便发生了一次革命,因为他已不再局限于在物质对象和事件的联系上进行感知了。这对于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无疑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儿童获得了运用语言和释读图画的便利之后,他便在关于这些符号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倾向。说得明白些,儿童在每一种知觉到的符号或对象里搜寻含义或参照。”

儿童在经历了涂鸦期以及对各种符号的充分运用和感知后,便进入到自觉运用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的阶段,即象征期初期(4~5岁)。此时的儿童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用艺术的方式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经验,已经具有了对艺术形式的自觉。在这一阶段里,儿童已经用形式来象征实体,例如,儿童用圆圈来表示头和身躯,用线条来表示手臂和腿,但形式与实体之间尚未建立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儿童绘画所使用的符号或形式并不是固定的,儿童对符号意义的赋予也颇具随意性,可能刚才还将几条曲线的组合命名为蛇,过一会儿又称之为一列火车。因为,在这一阶段里儿童的客体还不是刚性的,而是可以随意揉捏改变的。这实际上是主客体互渗状况在这一阶段儿童绘画中的表现。从这一时期儿童经常改变的符号或意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情感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儿童通过不断改变符号形式(如音乐中歌词、音调,绘画中的形状与色彩)来建立情感与形式之间的对应,而且儿童在作品中常常夸张那些与其情感相关的事物,而忽视其他事物。假若人的情感与艺术形式之间需要搭建一座桥梁,那么此时的儿童正在探索和建构情感与形式之间的这条通道。5~7岁的儿童虽然缺乏成熟绘画所必备的那种对形式的精准把握,但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运用艺术形式的能力,其艺术作品中具有节奏、平衡与整体和谐的形式感,并且对他人艺术作品中的形式也具有了基本的感知能力。“大多数儿童到了7岁的时候,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确实已经有了一条明确的界线,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形式,而并不只是把艺术形式看成是‘现实经验’的替代物或对‘现实经验’的模仿。”这一阶段的儿童艺术表现出了对形式的自觉理解、把握和恰当的控制,儿童已具有利用艺术符号传达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基本能力。

(三)运用形式表达情感能力进一步发展(图式期与写实期)

随着儿童在制作、知觉、感受三大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与相互作用,这一阶段的儿童艺术在已具有的基本艺术形式感的基础上,经历着更精细和更熟练的艺术形式操作过程。

7~9岁的儿童逐步抛弃了对符号的随意使用和命名,开始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样式来表现客体,这种样式实际上是儿童对该客体的感性把握。例如,与该物体同类的客体,儿童在绘画中都绘以相仿的样式。这种样式在形象上近似于客体的形象,然而又不是写实的,因为其中有夸张,有简化,有省略,而且还有儿童客体的特殊经验的投射。因此,我们仍然可以说图式期的绘画仍然表现着儿童主体与客体的互渗关系。

随着儿童主体的逐步成熟,儿童绘画中的主观因素逐渐减少,儿童绘画进入写实期。进入写实期的萌芽阶段(9~11岁)后,儿童开始抛弃形式的象征,表现事物的细节。因为象征是概念化的东西,不能表现事物的特征。儿童不再使用夸张和省略,而是向写实逼近了,不过他的绘画要达到视觉上的真实还要有一段距离。11~13岁的儿童则彻底抛弃了样式象征,“写实性”增强了,在表现客体时已完全否认物体或人物的概念图式,以试图真实地表现具体的客体。他开始以三维空间来表现物体,对自己作品的写实程度亦具有了批判意识。儿童的绘画追求写实,是儿童主客体从互渗状态走向互相独立的表现,也是儿童主客体相互独立状态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这一阶段既是儿童艺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隐藏着儿童艺术能力衰退与转移的危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儿童的表达已经不再局限于艺术的方式,艺术对儿童生活的重要意义面临消减。同时,由于这一时期儿童主客体相互独立,儿童十分渴望运用艺术形式生动、准确地表现眼前的客观世界和心中的内在情感。于是,儿童对艺术中的复杂形式和高超技能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但又常常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艺术技能的局限性,从而对自身的艺术能力日益失去信心,许多儿童会因此选择放弃。此时,艺术教育对儿童艺术成长的帮助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儿童从不成熟的涂鸦到某种控制了的形式,从象征图式的概念化到追求精准的写实主义,由简单的情感与形式的浑然一体到复杂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自觉连通,是儿童主客体从互相渗透到相互独立的必然,是儿童发展的自身规定性自然展开的结果,也是尊重儿童天性、遵循儿童艺术发展规律的儿童艺术教育的产物。作为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不同阶段儿童艺术中情感与形式的发展状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一,在情感与形式浑然一体的涂鸦期,儿童艺术教育要充分尊重和欣赏儿童的艺术本能,让儿童初期的这种自发、原始的生命活动充分、自在地绽放出内在的生命力量。其二,在运用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形成初期,要引导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事物或艺术中的形式审美特征——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立统一,使其与儿童的意识层面相互作用,提高儿童对形式审美特征的直觉敏感性,促进儿童艺术中的情感与形式之间的连通。第三,在儿童艺术能力进一步发展时期,应针对这一时期儿童对艺术形式与技能的更高需求,在形式和技能上给予儿童耐心指引和情感支持,使儿童艺术形式表达能力获得更精细的发展,建立儿童在艺术中情感与形式的复杂链接,让儿童体验到艺术的真正魅力,保持其艺术表达的热情和信心。

标签:;  ;  

论儿童艺术的情感与形式发展阶段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