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性瘫痪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论文_杨艳

杨艳

(无锡市康复医院 江苏无锡 214043)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性瘫痪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痉挛型3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15)只接受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n=15)接受一般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min接受专门下肢康复机器人练习。两组脑瘫患儿治疗时间都为3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的E区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 E区评分都好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一般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脑瘫患儿痉挛型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关键词】脑性瘫痪;下肢康复机器人;粗大运动功能;步行功能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219-0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痉挛型脑瘫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1]。

在我国,黑龙江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调查的某地0~14岁儿童,脑性瘫痪患病率为2.74‰。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抢救水平的提高,儿童脑性瘫痪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报道,脑性瘫痪正以4.6万每年的发病人数在递增。脑性瘫痪患儿大部分都伴有下肢功能的障碍,多数不能具备有效的步行能力,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达不到有效快速改善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的效果,严重地影响了脑性瘫痪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所以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这样的康复需求下产生,并不断推进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从成人患者的临床应用推广到儿童患者的应用[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无锡市康复医院院明确诊断并门诊治疗或住院的脑瘫患儿痉挛型30人。均符合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专业委员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在3~6岁之间;(2)患者及家属对试验有知情权,并愿意配合治疗3个月;排除标准:(1)影响步行能力的除脑性瘫痪的其他系统疾病;(2)心肺疾病、严重癫痫、脏器疾病、精神疾病、伴智力障碍者。

将脑瘫患儿分为两组:(1)观察组(n=15):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18~72个月,均为痉挛型双瘫;(2)对照组(n=15):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8~72个月,均为痉挛型双瘫。

1.2 方法

1.2.1一般康复训练 ①运动疗法:主要采取以神经发育学疗法和主动运动训练为主的Bobath疗法。每次40min,每天1 次;②作业疗法:以改善肢体精细运动功和提高日常活动能力为主。每次30min,每天1次;③推拿: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5天均做上述训练项目,3个月为1个疗程。

1.2.2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先让患儿坐在椅子或平躺在床上,将悬吊减重护具固定好,松紧度以患儿感到舒适为宜。帮助患儿移动到训练装置上,通过挂钩将患儿减重护具的肩带环扣上,穿好矫形鞋,并检查其固定程度。调节减重装置,使患儿的髋膝关节能够充分伸展,支撑体重,设定值为减轻患儿体重的30%~40%,根据患儿的情况调节其步行速度,速度范围为0.2~0.5m/s。训练过程中需提醒患儿跟随下肢机器人迈步,配合完成步行动作,并尽可能多的自己支撑体重,控制躯干直立及伸展髋膝关节。每次训练10min,每天1次,每周5天,3个月为1个疗程。

1.2.3训练方法对照组只接受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接受一般康复训练时,在运动疗法训练中每次的40min内抽出10min的时间做的康复机器人训练。

1.3 疗效观察

1.3.1粗大运动功能88项评估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一次运动功能测试。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 GMFM-88) 项中的E区(步行、跑和跳)进行粗大运动功能的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比较及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结果

2.1 治疗后,观察组E区GMFM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对照组E区GMFM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E区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3.讨论

脑性瘫痪患儿步行时,以痉挛性双瘫患儿为例,因为存在下肢内收、内旋,内收肌痉挛,导致步行时出现尖足,所以基底接触面很小,难以保持平衡,为维持平衡,就出现了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曲,但即使是髋关节屈曲,仍有向后倾倒的危险,故一般都是抓着家具行走或者被人牵着一只手或者两只手行走,这样脑性瘫痪患儿因害怕摔倒而不愿进行独立行走的训练,很难有独立行走的经验和正确的步行姿势的建立[3-5]。

而康复机器人独有的悬吊系统通过特制的减重背心作用于患儿,为其提供减重和保护,避免患儿对步行训练中产生惧怕心理。而闭链运动及下肢肌肉的离心性收缩能提高下肢肌群的力量(特别是对股四头肌肌力的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患者的平衡功能有一定的改善,它通过不断的迈步,两侧下肢不断地转换,重心不断地转移,达到对平衡功能的锻炼;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通过下肢重复性运动,能够起到缓解痉挛、放松肌肉的作用,增强膝、踝关节和髋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同时对关节的反复作用,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刺激肢体的位置觉、关节觉,促进肢体运动感觉的恢复,增强髋、膝、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神经发育学认为,大脑具有可塑性,特别是儿童,他们的大脑还处在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可塑性就更大,患儿重复进行正确的运动模式训练,帮助患者在一定时间内重复迈步,能够促进其大脑的可塑性;步行功能的改善还能够增强患儿的自信心,加强其与社会的交流,更有利于其日后的学习、生活[6]。

4.结论

我院引进LokoHelp康复机器人,可以指导患者脚部,具有让治疗师和治疗者均受益的活动平板机。试验证明,重复的运动模式训练,可以让步法能力得到提高。LokoHelp引导患者的脚部,模拟正常的步法,调节其站立期和迈步期。LokoHelp 的设计安置了典型的步法滚动活动和适当的负荷。综上所述,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在脑性瘫痪患儿的使用中,患者模拟正常人的步行规律康复训练,达到恢复或改善步行功能的目的,下肢康复机器人为患儿提供多种训练模式和训练场景,重建正确的步态。对于早期进行步行训练的患儿有极大的帮助,患儿在步行早期,在减重的条件下,机器人限定其步速、步长、步宽,因此不会出现后期的异常步态,可以建立和改善患儿的步态;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进行抗阻训练,加强其肢体的肌力的训练,可以减轻下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通过下肢负重维持肌肉力量与容积,防止因制动而产生的并发症;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减重和保护系统可以承担患儿的部分体重,减轻下肢肌肉负荷,减轻患儿的紧张情绪,提高其主动训练的欲望和信心,通过下肢重复性运动,能够起到缓解痉挛、放松肌肉的作用,增强膝、踝关节和髋关节的协调性与稳定性,缓解肌张力。由于移动能力的进步,必将全面提高其日常生活动作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信心和生活质量,为患儿参与学习提供条件,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儿童脑性瘫痪治疗中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效果提供依据,提供下肢康复机器人在我国的应用方法和各种参数。为康复医学中这一新的康复手段做出指导性建议,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方面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9(5): 309.

[2]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3]周维金,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50.

[4]谢光柏,姜洪福.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102.

[5]陈丽娜,纵亚,杨加亮.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343-345.

[6]黄晓琳,王平,王伟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544-547.

论文作者:杨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

标签:;  ;  ;  ;  ;  ;  ;  ;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性瘫痪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论文_杨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