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对残差环境容量模型的我国各省综合环境承载力研究_环境承载力论文

基于相对剩余环境容量模型的全国各省份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承载力论文,剩余论文,模型论文,全国各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与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生态文明新的时代要求下,有必要针对我国目前各省不同的生态环境状况,对当前我国各省份的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估。

1974年,Bishop[1]在《区域环境管理的承载能力》指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维持一定的可接受的生活水平前提下,一个区域的环境所能承载的人类活动的剧烈程度”。IUCN/UNEP/WWF[2]1991年在《保护地球》中指出“地球或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影响就是其承载力。人类对这种承载力可以借助于技术而增大,但往往是以减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作为代价的,然而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可能将其无限的增大”。叶文虎、唐剑武[3]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为主的理论探讨,虽然也有部分文献对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相应的定量分析,但多集中于对单一省份或地区情况研究,缺少从全国层面对各省环境综合承载力比较分析的研究。

二、方法与数据说明

相对剩余环境容量法[4]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评价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测算区域环境承载量(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实测值)与该区域环境承载量阈值(各项指标的标准值)之间的比值关系,来衡量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一)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

1.相对剩余环境容量模型

(二)数据获取

当前环境的污染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两个方面,同时,这两类污染也是和人类生活最为息息相关。因此,本文选取大气和地表水这两个环境要素作为测度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指标。其中大气选取了年均浓度、年均浓度、PM10年均浓度三类环境分指标,水地表选取了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四类环境分指标。大气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年全国114个重点城市的监测结果,涵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且基本都为各省份人口和工业相对集中的重点城市,以此作为参照更能反映一个省人民生活所处的大气环境的质量。水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年全国各大水域485个国控断面的主要监测结果,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全国七大流域以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浙闽区河、南水北调东线诸河四大版块流域的水质统计。这些流域流经全国各省份,且都为这些省份主要的地表水系,是各省份大部分的生活、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以及废水污染排放的主要途径,因此,选取这些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省份水环境质量的好坏情况。同时,分别对各省份重点城市大气监测以及主要流经水系的监测质量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以下各省份大气和水监测质量的统计表,具体数据见表1。

环境标准量,即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要求达到的标准,本文选取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的二级标准(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三级标准(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作为环境标准量。具体标准见表2。

三、实证分析结果与结论

首先来看分指标环境承载力结果,表4中主成分1的因子得分代表的是空气环境承载力,主成分2的因子得分代表的是水环境承载力。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目前空气环境承载要远远好于水环境的承载,其中仅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山东、河南和陕西空气环境承载表现为超标。而水环境承载超标的省份相对偏多,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内蒙、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空气和水环境同时超标的有天津、辽宁、山东、河南和陕西。另外,从分指标环境承载超标的程度来看,空气环境承载超标较为严重的有河北、山西和山东,水环境承载超标较为严重的有北京、上海、重庆、甘肃和新疆。

从各省份的综合环境承载力结果来看,超标的省份主要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上海、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

为了进一步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本文根据各省综合环境承载力的强弱按四大战略区域进行了划分,见表5。从该表可以看出,除东北地区环境承载力整体较差外,东中西三大版块都存在明显的分化,环境承载力高中低的省份都存在,且数量相对均匀。

东部地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环境情况较好,对应的环境承载能力也较强,环境承载强度较弱的东部省份基本都集中在了环渤海地区。其中,天津、河北、山东主要表现为空气环境质量较差,近年来,随着环渤海经济带“中国第三极”的快速发展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要素成本的上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外国在华投资出现了“北上”的趋势,珠三角和长三角一些能源密集型的重工业开始逐步向环渤海地带转移扩散,天津、河北、山东成为区域投资的重点。另外,近年来河北承接了大量北京的转移产业,并多以钢铁、石化为主。因此,这些重型工业的转移使得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空气污染排放增加,从而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北京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这主要归根于较强的环境规制力度和近年来污染型企业的向外转移。但地表水水质却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北京总体入境水量少而污水排放量却随着人口的增多而逐年增大,仅有的几条主要河流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对于环渤海地区而言,在吸引投资推动发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强化环境规制力度,大力推进环境区域合作,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重点。

中部地区环境承载强度较弱的主要有河南和山西两个能源大省,山西主要表现为空气污染超标严重,居全国各省份首位,河南的空气和水环境承载都已超标,黄河断流、过度开发水资源现象严重,水源污染和破坏现象屡禁不止。虽然两省份经济发展迅速,但其严重依赖资源开发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强度较弱的主要有新疆、甘肃和陕西。新疆和甘肃主要表现为水污染超标,随着近年来新疆和甘肃资源的开采冶炼规模增大以及石油化工等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兴起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多,对于地表水相对匮乏的新疆和甘肃而言,其水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陕西作为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资源大省,近年来开采力度不断增大,相应的资源密集型企业数量也随着增多,从而导致陕西面临着空气和水环境承载同时超标的压力。

东北地区除黑龙江的综合环境承载力一般以外,吉林和辽宁的承载力强度都相对较弱。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为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要实现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仍旧任重道远。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升我国整体环境承载力,发达地区必须认真审视“先污染,后治理”这一发展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而表5中综合环境承载力较差的欠发达地区,更应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力度,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广大落后地区的发展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至关重要,中央政府应该实行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的积极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与环保税费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生态文明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

标签:;  ;  ;  ;  ;  ;  ;  ;  ;  

基于相对残差环境容量模型的我国各省综合环境承载力研究_环境承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