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小学 26670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要给语文教学引入活水,激发活力,必须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系统。在学习时间上,提供学生一切机会,在学习空间上,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要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宜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给学生以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教师就要把学生的生活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生活中的语文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生活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师上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先了解一下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及实践活动,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那么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去从事一些实践活动,学习就成了一种有趣的活动了。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的生活处处留心、处处观察,觉得语文就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加深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印象,使生活和语文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懂得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二、语文中的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课本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如《草》,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事物,都知道她的模样,但有几个学生真正地认识过小草,而这首诗则具体体现了草的生活习性和她的顽强的生命力,使得学生了解了草的生活习性,和她的顽强生命力。
又如《燕子》,学生年年能看到,但她是什么时候来的,什么时候走的,她长什么模样,她的窝为什么建在屋檐下,她为什么有时候飞得高、有时候飞的矮,这些都是我们的学生不知道的。而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学生才知道燕子的一些生活习性,才有可能去观察燕子,和燕子成为朋友。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与孩子生活紧密相连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为孩子生活服务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会孩子更高质量去生活的教学,我们平时考察孩子的那些阅读题也好,作文也好,无非就是去了解孩子到底具备了怎么样的一种分析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而已。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能够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同时又在生活中感知语文,把课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了语文。
论文作者:侯建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课文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就有论文; 知识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