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依外论文_依外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依外论文_依外

依外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村规划建设服务中心 云南省西双版纳 666106

摘要:对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了解小城镇的作用,通过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总结了小城镇现如今存在的问题:如土地利用率低、缺乏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产业结构单一、资金缺乏、基本设施落后等,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推动生态化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建设,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城镇规划;协调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作用分析

1.1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载体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区在实现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方面集聚及资源交汇的同时,传统的农村地区却在助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结构空心化、劳动力流失等问题。为此,为切实打破城乡二元发展的弊端,进而加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生产资源互通及流动,便需要有效发挥小城镇的桥梁衔接作用。比如说,城市具有信息及技术方面的优势,农村地区则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资及生产平台,而小城镇在其中便可以起到资源交流、产品加工的平台作用,进而有效地辐射并带动周边农村的实际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2带动经济发展,服务现代农业

一般而言,小城镇的特殊之处便是在于同时具有政治、文化及经济发展的特点,其本身便负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责任。为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小城镇便可以通过示范、引导等方式,从而推动周边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并且为外来企业的投资建设提供劳动力、土地规划及政策的扶持,客观来说这更是实现转移农民就业,紧缩城镇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差距。

除此之外,在服务现代农业及生产发展方面上,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市场流通。与传统意义上的“集市”不同的是,小城镇除了可以发展农牧业商品流通及交易以外,更是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际条件,从而积极有效地整合第二及第三产业,从而为农民及城镇居民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例如,小城镇可以通过交通及通讯层面的渠道建设,在发展农业订单经济及电子商务产业的同时,从而吸引物流企业的进驻,并顺势成为地区的农业加工产品的集散中心,在构建完善的市场交易体系的同时,更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公平交易的环境土壤。除此之外,小城镇还可以发挥传统乡镇难以企及的优势,即通过培育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主体,使得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快速增长的同时,从而实现利用“市场思维”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和落后观念等的制约,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土地利用缺乏总体规划,土地浪费比较普遍

在小城镇发展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性质和定位认识不够明确,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盲目追求超大规模,在缺乏项目、资金和第二、第三产业集聚规模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粗放用地,盲目向外扩张,这样就使小城镇占用土地面积过大,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使农村人地矛盾显得更加突出。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规划不够完善与不划延续性的现象比较普遍,建设不能严格按照规则实施,大量小城镇的规划严重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缺乏约束,对用地宽打宽算,造成小城镇占地规模急剧扩大,人均占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2.2缺乏环保意识,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支撑小城镇经济基础的是乡镇企业。目前,多数小城镇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来自高速发展的乡镇企业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伴随着各大中城市对环境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城市转嫁给小城镇的污染呈现扩大的趋势。许多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了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环境污染呈恶化态势。同时,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等特征,导致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危害。此外,来自农业的环境污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大型养殖场牲畜养殖废水污染、塑料薄膜等有机废弃物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

2.3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监管不力

在小城镇发展之初,将较大的精力和资金用在办厂、盖房和建市场上,而对小城镇的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及文化、教育等社会公益设施则很少考虑,致使小城镇的功能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完备的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给周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负荷,使小城镇的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小城镇的管理缺少专门的机构、专业的队伍、必备的设施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致使小城镇环境卫生的管理也比较薄弱。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及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知,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工作和生活,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如何将二者关系衔接起来,协调发展,成为新时期城乡统筹规划与建设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3.1 转变观念,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

新农村和小城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拉近城乡差距。

域镇要协调发展,农村自身的方方面面也要协调发展。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忽视和放慢城镇发展,更不是要固定城镇发展,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动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而大力提倡建设小城镇,使其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也不是为了拉开城镇和农村的差距,而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活跃商品流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城乡综合地、协调地、有序地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3.2 摆正新农村和小城镇规划的顺序

“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所有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要防止规划工作、管理工作中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的作法,同时也要改变以往把新农村规划与小城镇规划混同的做法。从规划理论上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实施顺序,将以“发展规划”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结构规划”为重的思路上来;将“由上而下”的规划顺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规划顺序:将就村论村、就城论城的观念转变到整体分析、统一规划的理念上来。

3.3 从规划理论体系上完善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

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必须加强区域分析与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以往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虽然强调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而实际操作当中对规划的范围多是围绕圩镇建设用地一块展开讨论,对于区域内的村庄基本情况了解和把握不够,使得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成为摆设,无任何科学性和实用性,区域内一旦引进企业或某个产业进行调整,都会使整个规划修改过甚至要重新做过,规划根本无法指导和促进乡村的发展,有时反而会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教条主义。为此,必须将新农村规划纳入小城镇规划当中,并且要“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分析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整台资源、合理布局,留出空间为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规划要从人口、产业、土地、设施等层面出发,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引导小城镇发展,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效益。同时,小城镇规划要立足现状、突出特色,充分结合区位、资源、经济结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形成加工主导型、旅游开发主导型、交通枢纽型、科技主导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城镇,进而促进小城镇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谭强林,郭峰.农村小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浅议.湖南农业科学,2014.

[2]范冬英.小城镇规划建设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安徽农学,2015,34(18).

[3]姜耀明,鲍其隽.论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16,23(2):2-3.

论文作者:依外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  ;  ;  ;  ;  ;  ;  ;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依外论文_依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