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动而静 由终而始 由内而外——《朝花夕拾》跨媒介阅读的过程管理研究论文_冯秀平

由动而静 由终而始 由内而外——《朝花夕拾》跨媒介阅读的过程管理研究论文_冯秀平

杭州市风华中学 浙江 杭州 310006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模式下名著有效导读的实践探索。通过利用现代网络社交平台,以动促静,以主题活动为导读推进;由终而始,以项目任务为实施手段;由内而外,以网络社交为成果形式,是我们名著导读课程的新探索。

关键词:跨媒介 名著导读 过程管理 分享阅读

一、名著阅读之隔,多元导向之思

七上新学期伊始,初一新生的必读书单里,多了一本《朝花夕拾》。这当然是一本很好的书,可是与当代的初中生们还是有点“隔”。鲁迅的文字向来以冷峻犀利见长,兼以对当局时事夹枪带棒的冷嘲热讽,百来年后的世易时移,十二三岁的初一新生只能哀叹:“看不懂,不好看。”

学生对经典作品有隔膜,教师对名著导读也有困扰。语文教学内容庞杂、任务繁重,而每周的语文教学课时是有限制的,那么整本书的阅读,课内能有多少“导”读的时间与空间?课外自读,其过程、效率如何管控?

如何消减学生与经典作品的隔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如何把控学生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

我想教师在“导读”的设计上可以放眼多元,借力多媒介,实现多彩的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中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我认为把此概念转引至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中也未尝不可。作为一项语文专项能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有两个指向,“阅读”和“交流”。这两个指向也正是初中名著阅读的两个关键着力点。“阅读”过程在“跨媒介”的背景下,可以更好地提振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帮助阅读过程明朗化;而“交流”形式在“跨媒介”的平台上,则能够彰显阅读形式的多维多样多彩,使个体阅读社区化、社交化。

二、过程管理之囧,多维阅读之法

在名著导读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两个鞭长莫及的憾点。一在时段。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时间大多放在周末甚至寒暑假。这些时段里,学生怎么读,读得怎样,老师的引导和管理都是难以到位的;二在实效。阅读其实是非常个体化、个性化,内隐化的思维活动,注重点、欣赏点、疑惑点,因人而异;理解、感悟、迁移、拓展更是千人千面,教师的引导、干预、点拨如何得其门而入?

面对名著阅读过程管理之囧境,我尝试借力于“跨媒介”,由动而静、由终而始,呈现个体阅读的过程开放,实现群体阅读的过程辐射和多维化,以期取得整本书阅读的“真读”“实效”。

1.由动而静:借机亲子游学,策动亲子共读。第一步,策划一次以“探访鲁迅故家”为主题的亲子游学的活动,去绍兴参观鲁迅纪念馆,走访百草园、三味书屋。在亲子携手同行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换一个场景跟父母亲跟同学共处,体验一次别样的名著阅读课堂。第二步,游学之后下发一张“亲子共读”调查表:“(1)您曾经有过亲子共读一本书的经历吗?(2)您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3)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中考名著阅读的必考书目,您愿意和孩子共读经典吗?”本调查表下发37份回收37份,统计结果是:(1)有过亲子共读经历的家长占比94.5%;(2)读过鲁迅作品的81.1%;(3)愿意共读《朝花夕拾》的家长占比95%。第三步,设计实施《朝花夕拾》阅读的第一阶段活动——亲子共读《朝花夕拾》。要求家长孩子在一周内分别读完《朝花夕拾》,然后家长孩子相互提问,互动作答,相互交流阅读体验,最后递交亲子互动的 《“我是出题王”——〈朝花夕拾〉原创阅读题卡》一份或亲子互动交流的《“你有说我有说”——亲子阅读心得》一份。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孩子的名著阅读过程就有了一对一的跟进,有人催发督促,有人交流探讨,甚至有可能提供即时性反馈与个性化指导,其阅读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由终而始:借鉴“项目学习”,驱动主题式阅读。《朝花夕拾》的导读中,我还借鉴了“项目学习”(PBL)的理论,采取“跨媒介”的阅读形式,以终为始, 分时段、分层次、分组别设计了一组学习项目,完成多个主题阅读任务。

第一层学习项目,分主题制作思维导图。按照“《朝花夕拾》主题汇”“《朝花夕拾》众生相”“鲁迅的童年往事”三个项目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一,制作自己阅读后的思维导图。此任务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大致了解学生亲子共读个体自读的阅读状态。

第二层学习项目,编演独幕情景剧。以前期思维导图制为基础,学生自主确定一个可以发挥的点,编写表演脚本,小组分工合作,排演《朝花夕拾》情景剧。擅长想象策划的同学拿出剧本大纲,交流、讨论、表决后,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与所长,分别担任编剧、导演、剧务、演员的不同职务,合作完成此趣味阅读活动。

第三层学习项目,设计《朝花夕拾》情景剧汇演海报。同学们在之前小组排演情景剧的基础上,头脑风暴,创意发挥,开发美工、剪贴、设计、书法、写作等多种才艺,形成多种元素的读书海报。

这里,教师的有主张有梯度的“导”与学生有兴味有层次的“读”是不断往返的,是通过各种媒介实现了阅读过程的显像化明朗化。尤其是学生在编演独幕剧的过程中,阅读是打通了文字、语言、图形、音乐的界限的,是在思维导图、表演剧本、音效舞美、舞台布置、演员台词、动作设计等多种介质间跨来跨去的。

三、导读评价之难,多彩展示之显

1.通过班级读书微信群,开展“共读一本书”的阅读交流。在开学初建立“共读一本书”的班级微信交流群,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如学生完成整本书通读后,教师或学生不定期在群内发布阅读话题,进行读后研讨和主题阅读的交流。针对《朝花夕拾》,我们在微信群上组织了5次小型的“夜读大家说”活动,其话题分别为“扒一扒鲁迅的童年往事”“《朝花夕拾》里的众生相”“《朝花夕拾》主题汇”“也谈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找一找《朝花夕拾》里的各种奇葩民俗”。这种交流,能快速吸引学生的关注,围观读者的跟帖、点评、点赞又将大大激励学生阅读、深思、再创造的兴趣。

2.借力多重网络平台,展示多彩阅读成果。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班级微信公众号”“QQ日志”这些网络展示平台来发布学生的阅读成果,鼓励学生撰写提交读书“微心得”“微笔记”“微作品”等各种形式的阅读成果。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插入图片、音乐等多种元素,将学生的文字文本编辑得赏心悦目,甚至可以打造成动态抖音的趣味形式。连同之前学生在《朝花夕拾》阅读过程中完成的思维导图、情景剧剧本、情景剧微视频、汇演海报等等成果,都可以发布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对于这些学生发布,教师进行定期收集保存,最后的考核评价便有据可依。

以上的实践探索只是一个浅尝试阶段,我们还会进一步地深入探索下去,充分利用“跨媒介”的兼容性、开放性、迁移性、拓展性,把更多的经典名著以有趣、有料、有益的阅读活动引导给学生,还需要不断发挥潜能,继续探索新的名著打开方式。

参考文献

[1]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如何阅读一本书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主治”不读书、少读书———在杭州一次教师培训会上的讲话[J].小学教学,2017,(9)。

[3]郑葳 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59。

[4]曹勇军 用跨媒介探索名著阅读新的打开方式——兼谈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施的理解J].语文建设,2018年,28期,(006)。

论文作者:冯秀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  ;  ;  ;  ;  ;  ;  ;  

由动而静 由终而始 由内而外——《朝花夕拾》跨媒介阅读的过程管理研究论文_冯秀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