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净值不等于高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净值论文,不等于论文,高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平心而论,以往需要1块多钱就能买到一份的基金现在“涨”到了两块来钱,这对经历了漫漫熊市并有惨痛被套经历的投资者而言似乎确实是个很大的风险。但基金与股票不同,用投资于股票的经验来指导基金投资不但无益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理清这种认识误区对于基金的投资者而言很有必要。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其价值。对于证券这样一类特殊的商品而言,其价值就是未来为投资者带来收益,而其价格就是这种收益预期的现值。一只股票未来的收益并不确定,但影响其高低的因素中并不包括投资者现在对其未来收益的预期。换句话说,无论投资者如何预期,其未来的收益应该怎样就会怎样。一般而言,投资者收益预期会与真实的收益状况有差异,因为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决定着股票的价格,因此股票的价格会与其价值有差异。根据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也就是说,一只股票的价格构成有二,一是反映其真实收益水平的价值,二是由投资者收益预期与股票真实收益水平之间差异所形成的波动。对于投资者而言其投资风险也有二,一是股票价值会否在未来走低,二是收益预期是否高于真实收益水平。由于投资者的预期并不能改变股票的收益特性,即股票价值相对于后者是确定的,因此价格越高后一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同一只股票价格越高风险越大的原因就在于此。
投资者投资于非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式基金)同样是着眼于其未来的收益,但开放式基金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于股票。开放式基金价格是其持有证券类资产的现值(净值)。可以这样说,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都是以基金的价值进行的。无论基金净值多高,它都不存在前述股票所存在的价格偏离于实际价值的风险。因此对于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而言,风险只剩下一种,即基金的价值会否在未来走低,换句话说就是基金未来的收益水平会怎样。打个比方说,一个本来价值100块钱的房子,用110块钱的价格购买比用120块钱购买未来赔钱的概率要小,但对于一个本来价值100块钱的房子和一个价值200块钱的房子来说,不能仅仅因为后者比前者贵就判断其未来赔钱的概率大,而要看房子本身未来的增值能力。
基金的累计净值是该基金过去业绩的累计,因为所有的开放式基金其净值起始值都是一元,对于同类且存续时间相当的基金来说,目前高的净值只能说明该基金过去的收益能力比其他基金要高(或者分红比其他基金为少)。当然,过去的业绩好未来的业绩未必会好,但统计数据表明,过去业绩优秀的基金在未来业绩领先的概率要大。从这个角度说,基金的高净值不光不是投资于基金的风险,反而是基金投资的“路标”之一。
我们从这个结论出发来讨论一下目前基金投资领域的两个现象。第一是新基金的热销。投资者热衷于投资新基金固然有对该基金管理公司或基金经理过去业绩肯定的成分在内,但更多的是由于对基金净值与风险的误解而导致的“追低”心态作祟。基金行业重首发而轻持续营销导致进入基金的资金量总是随着市场转好基金首发数量增加而暴涨,又随着市场回落而暴跌,这种资金的进出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将市场的正常调整放大。事实上,新基金由于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建仓期,即使以后业绩不错,但其成立初期资金的利用率并不完全,如果市场在调整之中或许这种影响还不明显(其实是一种被动的防守姿态,和投资者把钱放在银行没有本质区别),但如果市场正好在牛市,那资金利用不完全很可能就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
我们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基金的分拆。基金分拆就是简单将一份基金分割为若干份,已经持有该基金的投资者所持有的基金总资产不变,但份额成倍增加,而新投资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该基金。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知道,购买基金的价格是基金的价值,分拆基金的同时也就分拆了基金的价值,因此从前两块钱买到的值两块钱的资产,现在花两块钱买到的是各值一块钱的两份资产。从投资的角度说没有任何区别。不同于股票的分拆(股票的分拆使得股份变多,可能会使得投资者数量增加,股权更趋分散,对于公司的运营可能会产生间接的长远的影响),基金的分拆只是一个简单的针对投资者“追低”心态而设计的操作手段,无论对基金的风险还是未来的收益水平都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作为一种基金销售机构的营销手段无可厚非,但投资者不应将基金分拆净值变小作为投资于基金的参考因素,避免舍本逐末。当然,如果基金管理人认为高的基金净值影响到基金的持续营销不妨更多地考虑分红,采用分拆的手段总不免有换汤不换药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