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视角下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解析论文_常城,

建筑学视角下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解析论文_常城,

摘要:在我国乡村聚落是主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建筑学的角度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来拓展学科交叉的研究视域。把相关的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把我国乡村聚落与实践相互结合,来进行设计,为我国乡村聚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文从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背景展开介绍,又从国内乡村聚落研究文献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又对建筑学视角下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学视角;国内乡村聚落;研究

引言:我国乡村地域广大,乡村人口众多,乡村聚落正是广大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但是在学术界,我国乡村聚落研究长期滞后于城市聚落研究。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的席卷下,去乡村化已经成为现代文明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从2000—2010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乡村空间衰落、故土乡愁丧失等“乡村病”问题十分严峻,乡村聚落空心化、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传统乡村聚落遭破坏等不合理的现象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在城乡统筹和乡村转型背景下,乡村聚落该如何进行科学重构也成为我国乡村聚落研究新的关注点。

一、背景介绍

中国正逐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近年来又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这一切使乡村处于快速的变迁之中。而乡村聚落,作为乡村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在这一变迁中必将属于首当其冲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力度不等的规划介入其中,很多乡村聚落缓慢的自我生长过程被打断,并逐渐丧失了自然原生的有机特质。而在学术界,以建筑单体为主的传统民居研究逐渐扩展到了对整体聚落的全方位考察,在理论研究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依托中国知网对这些聚落研究文献进行解析,了解国内聚落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助于理论研究的后续深入,并促进对建设现状进行反思。

二、国内乡村聚落研究文献分析

近十几年,乡村地理学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力量投入到该领域。2007年,中国地理学会重组了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代码在地理学科下增列三级学科乡村地理学。由于农村矛盾和问题的突出,政府对“三农”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各方面的学者对其投入更多的关注。

在2002~2011年,各科研机构和高校对乡村聚落的研究增多,发表相关论文数量有大幅度增加。根据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核心期刊检索,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内容误差,对检索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筛选。该结果虽不能完全等同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但基本上反映出该领域的总体研究态势和状况。通过统计,2002年乡村聚落研究相关发文数量为6篇,2011年为31篇,这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较高,为17.8%。发文数量的增加中,有极少部分是由于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原因是乡村聚落研究的紧迫性引起的学术反应。

从论文的期刊来源看,发文数量最多的依次是《安徽农业科学》、《人文地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经济地理》、《地理学报》等。结合其他来源可以看出,农村聚落研究的主体是地理学者,其他诸如环境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也从各自学科角度开始对乡村聚落进行相关研究。在这117篇论文中,引用频次最高的是王成新、姚士谋等发表的论文《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引用频次是108次。尽管引用频次与时间累加有一定的关系,但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各方面学者的认可。

三、建筑学视角下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解析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最基础而常见的类型,占据了20.2%的总文献量与53%的建筑学文献量。案例研究通常从聚落的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地理经济、选址布局的考察开始,继而分析其组团结构、道路与街巷的整体布局,再解析其典型民居与公共建筑,就其平面、立面、剖面、构造与装饰、材料与色彩等方面进行论述,形成从整体到局部的全方位形态解析,最后探讨其保护与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案例研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东南大学建筑系在王国梁、龚恺等学者的主持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徽州古村落进行了测绘,进而编著了《徽州古建筑丛书》系列;其后段对西递与宏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空间解析。天津大学张玉坤对北方堡寨聚落与军事聚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若祁、刘家平、王竹对黄土窑洞聚落在生态方面的再生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吴庆洲考察了岭南聚落的发展与演变。清华大学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研究辐射面较广,对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陕西、山西、湖南、河北、四川等地的传统聚落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测绘,出版了多种系列的著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二)专题研究

随着聚落研究的广泛开展,逐渐出现一些更为深入的专题研究,如传统聚落的演进机制、徽州聚落中的水系与巷路、聚落的防御性、聚落空间的“极域”等研究。在理论专题方面,陈紫兰指出了传统聚落形态的界域性与中心性两个基本特征;业祖润对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形态、空间结构方式进行探析,指出以中心、方向、领域三元素以及几何形的坐标系统和几何结构方法构建了传统的空间体系;谢吾同论述了聚落的概念、聚落研究的策略以及中国聚落的特质%,并从自然、社会文化方面提出了聚落研究的十一个要点^;刘克成对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发展,即聚落的同化现象以及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用形态动力学原理分析聚落结构的研究方法。

(三)设计研究

与设计相关的聚落研究文献仅占4.2%,说明目前聚落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相关程度较低。设计研究分为两类,其一为聚落化设计的理论探讨,如从传统聚落中探寻对当下设计的借鉴与启示,对原光司、山本理显等人将聚落研究成果转化为建筑设计思想进行评述。其二为设计实践,但相当多文献所涉及的其实是城市建筑群如四川建川博物馆群_、或城市化住区如绍兴新未庄设计,而真正体现传统聚落营建思想的设计实践较少,其中又可分为两种倾向:首先是纯粹的传统风格聚落设计,如王冬的石林枫叶度假酒店设计1与常青的杭州来氏聚落改造规划;其次是体现传统聚落营建思想的现代聚落设计,较有代表性的有王昀的设计实践探索,以及12位建筑师集群设计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当代艺术聚落。

(四)建筑史研究

建筑史范畴的聚落研究,一方面是对特定历史时期聚落形态特征的共时性研究,如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沿岸聚落分布规律,先秦时期重庆的聚落空间营造,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对古代聚落的起源、发展与变迁所作的历时性研究,如三峡房屋与聚落产生的由来及其变迁过程,徽州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此外很多文献关注古代原始聚落与城市之初的演变关系,林志森探讨了从“原始聚落”到“城”的演变过程,田银生认为特定条件下的生产、生活和政治、军事因素塑造了原始聚落和初始城市的结构与形态-。

四、结束语

我国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关注在文化内涵与现实相互结合的研究探讨。通过这些研究做好资料的统计。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增加研究的视域,使研究更加多元化,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建筑学角度来研究乡村聚落,在一定程度和深度上来提升。

参考文献:

[1]逯小洋.建筑学视角下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解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5).

[2]吕静,王爱嘉.吉林省乡村聚落与空间系统解析研究[C].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3]马仁锋,金邑霞,周宇.自然地理视角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动态[J].上海国土资源,2019,40(01):10-16.

[4]浦欣成,董一帆.国内传统乡村聚落形态量化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18,No.173(08):61-63.

论文作者:常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  ;  ;  ;  ;  ;  ;  ;  

建筑学视角下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解析论文_常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