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应该知道未来的道路--读杰利内克的自传体小说“女钢琴家”_文学论文

归去应知来时路——读耶利内克的自传体小说《女钢琴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传体论文,应知论文,钢琴师论文,来时路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委员会博弈可能是世界上最不明智的行为了,但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在进行着这项自以为非常伟大的工作。今年耶利内克的获奖让我本人感到什么叫“绠短汲深”。根据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卡恩曼和史密斯的研究成果(如果不用数学而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表示,就是),一个人得到一万元的奖励所感到的快乐与受到 一万元的处罚所引发的痛苦其程度是不一样的,而痛苦的程度往往比快乐大。我回顾了 自1994年以来我在《外国文学》上博弈的“博绩”,大约有一半算是被我蒙中了,而另 一半则彻底失败。根据这个“最新的经济学定律”,蒙对的快乐远远抵不上失败的痛苦 。与其有小快于前,孰若无大痛于后,因此即便是我以后再写这样的文章的话,大概也 不会像以前那样瞎蒙了吧。

当然获奖之前耶利内克的确是一个只有在德语文学里比较知名的作家,不仅在我们这里介绍她的文字非常之少,就是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她也非常陌生。获奖之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对耶利内克进行“恶补”,于是终于有一个轮廓出现在面前。

一、耶利内克的生平与作品

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1946年10月出生于奥地利的米尔茨希拉克,父亲是捷克人,一个犹太人的后裔,她的这个名字依然带有明显的犹太色彩。她早年在米尔茨希拉克学习钢琴和其他声乐知识,后来到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作曲,之后在维也 纳大学一边学习音乐,一边学习戏剧和艺术史。在学生时代她曾以诗集《莉萨的影子》 而初现文坛。70年代初期,她出版了小说《我们是诱儿》(Wir sind lockvgel baby ,1970)和《米夏埃尔,一部儿童社会的青年读本》(Michael.Ein Jugendbuch für die Infantilgesellschaft,1972)。《我们是诱儿》既没有情节也没有完整的人物,内容 被分割成比较短小的72章,故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到哪里结束。书中出现了 一个人物叫奥托,但他在各章中的角色经常发生变化,甚至性别也发生变化。《米夏埃 尔,一部儿童社会的青年读本》虽然有一些人物,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事件也 凌乱地排列着。这两本书实际上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其比较重要的主题就是语言 本身。除了字母都是小写、没有标点之外,许多地方在语言上都模仿青年读本的风格, 作者在语言上的才能在这两本书中初现端倪。

70年代初期耶利内克主要生活在柏林和罗马,与戈特弗里德·洪斯伯格结婚后基本上生活在维也纳和慕尼黑。1975年耶利内克以小说《女情人们》(Die Liebhaberinnen)轰动德语文坛。在国内出版的《德语文学词典》和Karl-Heinz Wüst用德语写的《德国文学简史》(外研社出版)这两本书中都简要地提到了这部明显地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小说。小说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叙述了两个相互独立的青年女子在男人世界中寻求幸福而最后都走向不幸的故事。布里吉蒂在一个小餐厅工作而保拉则在一个裁缝店当学徒,两人的天真与愚钝使她们不可能看到资本主义世界对妇女的压迫机制。在男权世界中女人只有做贤妻良母的份,女人的一切生活来源靠男人提供,婚姻只是一种合法的卖淫行为,而结论则是一首歌里唱的“女人是世界的黑人”。小说仍然在语言游戏上进行了大胆的试验,一个命题接着另一个反命题,使小说充满了辩证色彩。

1980年耶利内克出版了《被褫》(Die Ausgesperrten),小说写的是二战后维也纳的4个青年学生雷纳、汉斯、安娜和索菲拷贝纳粹时代的一些事件,他们时常殴打无辜的人并且抢劫钱财。雷纳和安娜是兄妹俩,他们的父亲是纳粹党卫军军官。父亲以殴打妻子和子女为快。在这里作者批判了对存在主义的误读和法西斯美学。接下来耶利内克出版了《女钢琴师》(Die Klavierspielerin,1983),经汉奈克改变成电影后,成为作者最知名的作品。《乐趣》(Lust,1989)是一部介于小说和散文集之间的作品,书中描写的仍然是战后奥地利社会的堕落与腐朽。在阿尔卑斯山的一个滑雪场,场主的乐趣要么是欺负工人,要么是与老婆取乐。他的这种无休止的贪欲使老婆精神崩溃,只好以酒度日。后来她被一个名叫米夏埃尔的青年“拯救”,但这个米夏埃尔不过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好色之徒。耶利内克曾在70年代加入奥地利共产党,这部小说的内容似乎力图想再现马克思描写的资本主义的世界,通过对性暴力的描写从更深刻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死者的孩子》(Die Kinder der Toten,1995)以幻影式的手法将奥地利描写成 了一个死亡的世界。《贪欲,一部消遣小说》(Gier.Ein Unterhaltungsroman,2000)实 际上根本不是一部消遣小说,其中的第一句话“这个国家的人们喜欢屠杀,他们在动物 身上练习”,使人想到开头为“四月是最残忍的一月”那首诗所揭示的残酷场面。雅尼 什对寡妇盖尔蒂的“贪欲”是因为看上了她的房子,而盖尔蒂则要求他离婚。在雅尼什 又看上16岁的嘉比之后,有一天人们发现了嘉比已经腐烂的尸体。到这里作者没有像推 理小说那样追究凶手,只是让读者看到司法部长走马灯似的轮换,让读者看到在嘉比横 尸的水面上严重污染,而且臭气熏天,也使人想到这比“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更进了 一步,因为《死水》中是爱恨交织的,而耶利内克在很多地方表示,她不爱奥地利。事 实上,耶利内克在本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

小说以外,耶利内克也写了许多剧本,在这点上她多少有点像高行健。广播剧《日落门关》(wenn die sonne sinkt ist für manche schon büroschluss)曾受到普遍的认可,之后她相继写出了《娜拉离开丈夫以后》(Was geschah,nachdem Nora ihren Mann verlassen hatte,1980)、《体育剧本》(Ein Sportstück,1998)、《阿尔卑斯 山中》(In den Alpen,2002)、《死亡与少女》(Der Tod und das Mdchen Ⅰ—Ⅴ, 2003)等。这些作品除了在形式上摈弃了传统的剧本写法之外,内容上自然是探讨女人 的地位。

二、《女钢琴师》的内容

1.正名

耶利内克的Die Klavierspielerin,在国内多被翻译为《钢琴教师》,这种译法可能 有两方面的不妥,一是德文中Spieler是演奏者、演奏家的意思,其他也只有游玩者、 运动员、赌徒的意思,与教师基本无关;二是原文中的Spielerin表示是女演奏者,译 名没有体现出女性来。这个译法大概是受了英文译名的影响,包括也受了电影译名的影 响,但电影法文中是女钢琴演奏者或女钢琴师的意思,只是翻译成英文时才变成《钢琴 教师》。也有学者将书名译为《女钢琴教师》,但演奏者与教师仍然是不完全相同的概 念,另外也多出一个字来,当然书中的女钢琴演奏者艾莉卡后来成为一名钢琴教师是准 确的事实。然而在音乐学院的考试之前,艾莉卡并不是一名教师,她的母亲甚至想把她 培养成伟大的钢琴家。因此在学习了各种译法之后,笔者认为也许《女钢琴师》是比较 合适的译法,而且在汉语里“师”除了表示一种主体之外,本身也有一层“传道、授业 、解惑”的意思。

2.故事

《女钢琴师》以艾莉卡正匆忙地回到家里为开始,因为母亲除了钢琴以外不让艾莉卡参与任何活动。而正是在母亲严格的管束下,这位小姐已经过了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好的年龄,行将40了。过于严格而又比较自私的母亲用不太切合实际的办法希望女儿能够成为跻身于上流社会的伟大的钢琴家,从小就让她学习各种乐器。进入青春期后,母亲不 许她穿漂亮的服装,想要一双高跟鞋都不行。但是由于缺乏成为大师的天才,特别是由 于母亲的教育方法不对,艾莉卡在音乐学院的考试中成绩并不理想,没能沿着音乐家的 方向发展,只能做一名钢琴教师。生活的压抑使她的心理发生了变态。在正常性生活得 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她只有到桥下的色情场所像男人一样从窥视孔偷看黄色表演。在欲 火受到压抑时,她竟然用自虐的方式割自己的阴部,以此来释放自己的痛苦。在她的学 生中有一个叫克列默的男子出于种种原因向她求爱,但由于她长期受到的压抑和慢慢形 成的变态心理,她一会儿虐待克列默,然而又给克列默写信,请他毫不留情地虐待她, 在虐待中她并没有得到快感,得到的只是暴力的摧残。她拿刀想报复克列默,但当她看 到克列默与一群女孩子有说有笑地走过时,却把刀子刺进自己的肩膀。她捂着伤口,一 步一步地回到家中。

小说在多大程度上是自传的性质很难说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耶利内克在得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经表示,她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我不可能将自己暴露在 众人面前……因为我有精神上的疾病”。因此还是《孟子》里说得对: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

3.母亲的教育方式

艾莉卡所受到的过于偏激的教育,从她的祖母就开始了,这两个老女人,……她们穿着阿尔卑斯山上传统的农妇服饰,还有花围裙,她们对服装的体贴程度,甚至好过对待她们的囚犯。她们整日沉浸在自我的傲慢中,想着:虽然这孩子将享有国际美誉和财富,但她还是会保持谦卑,这有多棒啊!虽然目前她们限制了自己的女儿、孙女,不让她与世界接触,但只有这样,有朝一日她才能不仅属于母亲和祖母,她将属于全世界。她们跟世界讲:要有点耐心,最后总会得到女孩的。她们都没有音乐素养,因此当艾莉卡 因为偷懒省略掉一些音符时,她们不但听不出来,而且还以为邻居们都非常爱听艾莉卡 的钢琴演奏。有时候有的邻居实在受不了艾莉卡的弹奏,就过来敲门,本来是要艾莉卡 停止演奏,而母亲却告诉她,邻居们是多么欣赏她的钢琴演奏。后来有邻居当面向艾莉 卡抱怨时,艾莉卡惊得目瞪口呆。

母亲曾说,漂亮的女孩永远不必装饰外表。因此艾莉卡买来的衣服要么被禁止穿上,要么就干脆被母亲剪碎了。结果是,艾莉卡除了音乐之外什么也没有,“除了那五条黑线,她什么都不能想。格状系统,再加上她妈妈,组成撕不破的指示、命令和戒律网,早已叫她跛脚残废,像挂在肉店钓钩上的火腿”。而与艾莉卡所受的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表哥所受的教育,“表哥是这么爱运动,所以他笑起来特别大声,嘴巴嚼着,三明治残屑飞溅开来。……他想表演拿手的摔交、擒拿,好让小表妹快活快活,他的表妹高兴了,他的阿姨却生气了”。

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还因为母女之间的代沟和母亲的自私而更加显著。母亲为艾莉卡设计了几乎所有的未来,而艾莉卡就像走在两边全是高墙的通道内,只有一味地往前走。有时候她向妈妈大叫:总该让她过自己的生活了吧,而大到可以做她的祖母的母亲却 仍然像只母猫一样叼着她到处走。母亲先是告诉艾莉卡恋爱的危险,接着就是反对艾莉 卡结婚,因为她的女儿无法屈从或者勉强适应男人,“况且她本身已是一棵茁壮的大树 ”。

作者想谴责的地方还在于,艾莉卡在成为教师之后,又用她所受到的教育方式去对待她的学生。一些学生注定要在升级考试中被淘汰,艾莉卡必须捶打他们,把他们当成机械引擎来加油打气,有时为了查办偷懒的学生,她会像“手榴弹一样”出现在学生中间。按照作者的本意,她是受害者,也是害人者。

4.艾莉卡的变态以及与克列默的隔代恋爱

事业上的不成功、母亲的苛刻要求使艾莉卡从做一些恶作剧到彻底的变态,最后几乎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她在学生时代的时候,经常在电车上拿着乐器冲撞别人。她因渴望得到一个女同学的法兰绒套装而跟踪这个女学生的卖淫行为,并因告发而领到奖赏。 再后来因为有个女学生与克列默谈话比较投机,她就打碎玻璃杯将碎玻璃放到那个女学 生的口袋里。她偷偷地观看别人男欢女爱。克列默出现了,他向艾莉卡示爱。按正常的 心理,艾莉卡本来应当为此而高兴,但由于她的心理障碍和两人年龄上的差异,艾莉卡起初躲躲闪闪,在第一次做爱时,她惩罚了克列默。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女人对男权世界的反抗,但艾莉卡要为这次反抗而付出代价,她甚至后悔这次反抗。克列默起初并不想 虐待她,艾莉卡就把这种欲望变态地发泄到母亲身上,发疯似地亲吻母亲,就像见不到 太阳的人见到月亮也要表现一番崇拜(它甚至让我们从相反的意义上想到“吴牛喘月” 这个词)。后来克列默想对艾莉卡施虐了,可惜她没有享受到任何幻想中的快乐。两人 因为阴错阳差,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次又一次地痛苦,这种性生活的不和谐,象征男 女之间正常关系的不和谐,也象征整个奥地利社会中的痛苦与失败。

在这些描写中,耶利内克一定是运用了她在音乐方面的知识。当事件一环扣一环地发生的时候,各种事件之间的呼应非常吻合。故事之间的节奏也非常明晰,在不少地方让人感觉到似乎这种节奏就是为配合这一故事的发展而安排的。

5.对男人世界的控诉

在耶利内克的笔下,表面上每个男人都像一个绅士,女人甚至可以居高临下地看男人,但“男人很快就攫住快乐的特权,不管在室内还是在室外。车门不再打开等候,乐趣遭讥笑为笨拙。接下来女人听到谎话,被欺骗。经常没接到电话。存心叫她如坠雾中,揣测他的意图。写过一两封信,有去无回。女人等呀等,终究落空”。在色情场所,女人被描写成一架机器,春宫电影里的演员,只是比普通演员更加卖力、更加会演戏。夜色一降临,这个世界就变成了雄性的世界。通过这些描写,耶利内克想表达的不仅是男女在性生活上的不平等,她也想借此表达对男人世界的极度不满。

通过以上的分析,如果我们说这是一部反映奥地利教育弊端的小说,那你一定会反对;如果说这是一部描写女人变态的小说,你也不一定赞同;如果说这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小说,也许你会赞同,但我又不完全赞同了,因为书中还写到恰恰是母亲将父亲无情地送进了疯人院,书中也更多的是母女之间的关系。这也许就是这部书的主题的模糊性所在。

三、耶利内克的传统与个人才能

1.耶利内克的星座

“奥地利文学”实际上是一个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奥地利史》,但我们并不会经常看到《奥地利文学史》,奥地利文学史的内容大多被包含在《德语文学史》当中,有的甚至被包含在《德国文学史》当中。耶利内克获奖以后,她究竟是第一个获奖的奥地利作家还是第一个奥地利女作家实际上也有一定争议。再就是奥地利文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一直存在争议,但青年维也纳(Jung-Wien)、 布拉格作家圈(Prager Dichterkreis)、维也纳派(Wiener Gruppe)以及格拉茨城市公园论坛(Forum Stadtpark)等都是奥地利文学中重要的派别却是毫无疑问的。所谓“青年维也纳”指的是世纪之交的巴尔、施尼茨勒等一些作家,而布拉格作家圈里则出现了卡夫卡、里尔克、韦尔弗、基希等闻名世界的作家。二战后的奥地利曾经出现以3个城市为中心的文学派别,先是由阿特曼、吕姆等人在维也纳组成的“维也纳派”,后来有汉特克、鲍尔等人在格拉茨组成的城市公园论坛派,70年代又在接近德国的萨尔茨堡出现了萨尔茨堡派。目前比较活跃的就是格拉茨派,而耶利内克就属于这个派别。

2.教育小说、修养小说与发展小说的传统

《女钢琴师》中所讲的故事,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也可以说是一个母亲培养女儿而失败的故事,或者说是艾莉卡在自己的音乐和生活中一塌糊涂的经历。在德语文学中的教育小说和发展小说的传统里,小说中主人公一般都是经过学习、磨练和发展之后其文化修养和事业生活都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只有到了托马斯·曼的《魔山》和黑塞的《玻璃球游戏》中这种结局才发生了变化。《魔山》中的主人翁卡斯托尔普在周围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情况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消失在滚滚战火之中。《玻璃球游戏》中的克内希特有音乐才能而没有成为音乐家,他经过努力成为了演算大师但后来又溺死湖中。在耶利内克的笔下,艾莉卡虽然不是一个孤儿,受教育的条件也比《痴儿西木传》中的西木好多了,但她既没有西木的纯朴善良,也没有西木那样的对人生的追求。与几经磨难的阿迦通相比,艾莉卡的遭遇并不能算特别不幸,她虽然受到母亲的不公正教育,但她毕竟没有像阿迦通那样受到那么多人的引诱。阿迦通有一些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而艾莉卡在遭受挫折之后只有自己伤害自己。威廉·迈斯特最后走向现实的、实用的工作使诺瓦利斯大为不满,他在《海因里希·封·奥弗特丁根》中将海因里希描写成一个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人。即便是在这部充满了宗教色彩与神秘主义的小说中,那一种象征诗人最高追求的东西——兰花仍然存在,而在《女钢琴师》中除了母亲不切实际地梦想女儿成为伟大的钢琴家以外,就是她们母女俩应该买一套大一些的房子。

3.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奥地利文学的语言创新

以维特根斯坦写的两本像天书一样的哲学著作不可能像罗素一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维氏的语言哲学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分析美学,而且影响了几代奥地利文学家甚至德国文学家的语言风格和创作风格。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与实在构成了一一的对应关系:一方面(语言)的名称结合构成原子命题,原子命题的结合又构成复合命题;另一方面,(实在)对象的结合构成原子事实,原子事实的结合又构成复杂事实。语言与实在、命题与事实都处于一种形式关系之中。后来在《哲学研究》中,他以日常语言代替这种严格的逻辑分析语言,认为语言没有本质,它只是一种工具。语言不在于意义而在于使用,这就像你认识象棋棋子的名称和意义是没有用的你必须会下象棋才有意义。对于语言 ,仅仅知道意义是没有用的,必须以各种方式使用它才有意义,而语言的用法是丰富的 、多种多样的。

正是在这种日常语言哲学的影响下,维也纳派的阿特曼、吕姆等人以进行语言革命为己任,在创作形式上标新立异,写出了所谓的音响诗、视觉诗,尽可能发挥语言、词汇、语音的各种作用,吕姆的《十四行诗》就是将几个词汇进行视觉上的排列。这些创作宗旨被格拉茨城市公园论坛派的作家们进一步发挥,就出现了像汉特克这样的作家,也许是汉特克过于标新立异了,诺贝尔文学的桂冠落在了耶利内克的头上。

在《女钢琴师》中,也可以看出将语言本身当作写作主题的痕迹,甚至有的地方作者将维氏的语言哲学思想发挥到极致。比如作者的意思是想说,别人大步往前走,而艾莉卡却要像包装纸一样腐烂掉,在小说中耶利内克是这样表达的:“健行者大步前行,但她却仍在路上,像张油腻的三明治包装纸,在微风吹来时轻轻翻扑几下。包装纸无法跑多远,它就在那里腐烂掉。”再比如说,艾莉卡要拒人以千里之外:“她堆切陡峭的山岗,她的知识与能力形成滑溜、白雪皑皑的尖峰”,而年轻男子随时会在攀登她这座尖峰时滑落下来,掉进无底深渊。说到母亲的教育方式:母亲为艾莉卡设置篮圈,让女儿往里投球,“这么多年来,她持续把篮圈一点又一点地增高。现在,几乎没人能看见了。”

4.时空的错位与对位

小说开始的时候,艾莉卡进得门来,母女俩开始吵架,而到了第二部的第四部分,这种争吵和撕打还没有结束,这种方式在书中随处可见,许多故事都是打乱后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按照某些批评家的术语,这是一种对位,而将同一事件分配到不同的时空中,则是一种错位。这种方法在现代派文学那里曾经被吹得神乎其神,特别是到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人们赞不绝口的地方常常是:一个故事从班吉的角度写了一遍,又从昆丁的角度写了一遍,再从杰生的角度写了一遍,而第四遍是从仆人迪尔西的角度写的。15年之后,福克纳又写了一个附录。其实这种写法,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家那里早就得心应手,比如一出鸿门宴,在《高祖本纪》中只用了几十个字,而在《项羽本纪》中则有几百字的详细描写,此外在《留侯世家》等其他传记中也有描述,而且角度、繁简各有不同。至于福克纳的那个附录,则并没有《史记》中的《表》完备。

5.关于性爱文学

几乎每个国家的文学当中,都有性爱文学作品的存在。德语的性爱文学(Erotische Literatur)是指介于爱情文学和色情文学(Pornographische Literatur)之间的作品。 在Paul Englisch氏所写的《性爱文学史》(Geschichte der erotischen Literatur)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德国文学的,其中性爱文学和色情文学是很难区分的,书中既包括像 古希腊诗人萨福、德国诗人歌德这些伟大的正统文学中的作家,当然也包括基本上属于 黄色文学的萨德和萨赫尔—马佐赫的作品。就奥地利文学来说,施尼茨勒的《循环舞》 可以看作是耶利内克的“先驱”,而耶利内克在奥地利之所以备受争议,除了她经常批 评政府之外,就是她过于大胆的性描写。诚然从中世纪到现在,性在西方人(当然也包 括东方人)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少作家通过对性痛苦的描写来象征现 实生活的痛苦。这些作家往往会以严肃的甚至是道德的面目出现,然而在人们存在误读 的情况下,结果也许有时候会走向反面吧。据说中国的宁瑛等学者几年前就翻译了这部 小说,所以至今迟迟未能出版,原因之一就是有过于大胆的性描写。

标签:;  ;  ;  ;  

回归应该知道未来的道路--读杰利内克的自传体小说“女钢琴家”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