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本体论的几点思考_本体论论文

关于实践本体论的几点思考_本体论论文

关于实践本体论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本体论或称实践思维方式,自提出以来,大体已有二十年的光景。在此期间,倡导者对之不断阐发、引伸、补充。对该论的性质和它所包含的若干支柱观点,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楚了。现就其中几个观点,谈谈我的看法,以利深入讨论。

一、关于从物质基点转移到实践基点

一种观点认为:“抓住‘实践观点’,就是抓住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从原来抽象的‘物质’基点转移到与人的生存生活直接相关的‘实践’基点,这本身也是对我们来说一种重大的思想解放。”

这里所讲的转移,就其实质讲,就是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脚点、出发点,由客观物质世界转移到人或“自我”身上。这样的转移只能是:1.由自然界和社会的“优先地位”,转移为实践的“优先地位”;2.由物质支配、制约实践转移为实践支配、制约物质;3.由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转移为从人的需要、目的、意愿出发;4.由思想只能是物质的反映转移为物质对象“是人所特有的创造性的本质”;5.由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转移为世界是“主体的世界”;6.由哲学的唯物唯心分野,转移为超越唯物唯心。以上六点集中在哲学体系上,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转移为实践思维方式即抛弃物质本体的主观唯心主义上去。

还必须指出,把物质称之为“抽象的物质”,或“远离人间的彼岸世界”,而把不受客观物质制约的实践,称之为“向人间生活的回归”,有两点是无法说清的:一是实践离开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何以“向人间生活的回归?”正像马克思说的,“没有自然,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页。)二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岂不成了从“抽象的物质”、从“远离人间的彼岸世界”出发和求是了吗?须知,这是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真理呀!

二、关于实践是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基础

强调实践本体论者反复引述的一个支柱观点,就是“人的实践既是分化世界的活动,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根源,又是统一世界的活动,消解人与自然对立的现实基础”。这个观点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人与自然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是自然界内部分化的结果。从大自然中分化出了人,才有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是什么矛盾呢?自然界“走着自己的路”,不会满足人,而人又离不开自然界,因为大自然是人的唯一的“衣食父母”,生存的物质源泉。人只能去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才是人与自然矛盾由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根源,怎么能说产生于实践呢?说实践是矛盾产生的根源,这正好说明了实践本体论,把不以人们的意志、也不以人们的实践为转移的物质世界内部的矛盾(人是能思想和实践的物质),颠倒为以人的意志、人的实践为转移的“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世界。

再说,实践作为人特有的一种能动性,是与人同时成长起来的,而决不会先于人而存在。恩格斯讲了“劳动创造了人”这个话,但他是用了“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限制词的,而且这种劳动也是在自然界占优先地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设想自然界如果不首先分化出一种能够具有转化为人的类人猿,以及它所具有的“动物式本能的劳动”(马克思语),怎能凭空产生出完全意义上的制造工具的劳动呢?更不要说产生人了。如果不顾上述这些自然界分化出人的基本的历史事实,硬说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的矛盾,这岂不等于说,实践是存在于人和自然之先,凌驾于两者之上了吗?

这样说的依据何在呢?通过对三种基点的统一的分析,就可以明白了。

一种是以物质为基点的统一。这种统一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也不以人们的实践为转移。人只能以自己特有的能动性精神和实践去认识它、改造它,实现预想的目的。正像列宁说的“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注:《哲学笔记》第208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是唯一有效的统一。应该说,以物质为基点统一思维与存在是旧唯物主义不可磨灭的一大功劳。虽然它的致命弱点,不能从主体实践去理解,未能做到二者的真正统一,但不能因此把它的功劳否定掉。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地继承并大大发展了以物质为基点的思想,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再一种是以精神为基点的统一。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以此去启动实践,使之外化为物质。很明显,这是唯心主义的精神派生物质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会造成破坏,如实际工作中的“长官意志”之类。

还有一种统一,那就是实践主体论提出的以实践为基点的统一。这种统一认为实践是世界的本原,精神与物质都是实践创造的。这种观点认为,实践创造了“自我”,也创造了“对象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总根源”。问题在于以实践为基点的统一,是对以物质为基点的统一的否定,而否定之后的以实践为基点的统一,就必定是用“由己出发的为我欲求”这类臆想去统一,而这样的统一就和以精神为基点的统一相通,成为虚假的统一了。不同的是以实践为基点比以精神为基点,更容易模糊人们的视线。

三、关于目的性与客观规律性

一种观点认为:作为直接支配主体活动的意识具有双重来源:一方面,它来自对客体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来自对主体自身的需要的意识。我认为,这样取得的意识,只能是“糊涂的混合”(列宁语),以此去指导实践是不可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的。

事实证明,人的目的只有在客观世界的性质和规律所许可的范围内,才能转化为现实;把人的目的、动机不管是与客体并列还是让客体服从于它,都只能是走向人们所预期的反面。拿航天器来说,这当然是由人设计的,而且只有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来。就这一点而言,是无论如何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能动性的。但又必须离开人,因为这个由几十万个零件组装而成的东西,都是按照它们各自固有的性能和运转规律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有任何主观随意性掺合进去。这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人的目的、动机,“对全部结果来说”“只有从属的意义”的道理之所在。恩格斯并不否认人们的意愿、目的是人们活动的动力,他只是要求人们不能停留在人的意愿的“表面动机”上,而应探究出“动力的动力是什么”,而这“动力的动力”就是指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在这里不难看出,物质反映论是必须贯彻始终的。对客体的感性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对客体的理性认识(性质和规律)也只能是对客体更深刻、更本质的反映,而决不能把人的主观意愿掺合在内;就是按照人的目的,通过思想“组装”、设计出来的产品(如飞机、汽车),也仍然是不折不扣地对客体(诸客体)性质和规律在观念上更加能动的反映,而决不是所谓的“人所特有的创造性的本质”。不可否认,人总是在一定目的推动下去活动的。但是只要目的一旦超出客体性质和规律允许的范围,哪怕加进很少的主观随意性,这样的目的就会落空,就需要重新以客体为依据修改原来的设计或蓝图,直至符合了诸客体性能和规律为止。所以,不能把目的性归结到客观规律性上去,而总想让客体服从主体的目的,这是实践思维方式的一大误区。

四、关于实践是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要把实践的观点提到首要和基本观点的地位,并贯彻到哲学全部内容之中,并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内容的核心。这在实际上,是对马克思、列宁关于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的否定。一个说是哲学的,一个说是认识论的,两者存在着根本区别。

我以为把实践作用限制在认识论范围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起码要求。理由有二:其一,实践的作用必须在物质论、反映论的基础上或框架内,超出了物质论、反映论的范围去谈实践的作用,势必把实践摆在物质世界之上而成为不受任何限制的东西。讲不讲物质论、反映论为实践的前提,这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实践本体论的实践观根本不同之处,又是实践本体论之所以陷入唯心主义要害所在。其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实践的重要意义恰恰是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基础上,才能充分显示出来。离开了这个基本前提,让实践居于核心、基础地位,凌驾于物质、精神之上,看似重视,实则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成为一种空谈。列宁说:“(人的活动的)目的未完成的原因是,把实在当做不存在的东西,不承认它的客观现实性。”(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4页。 )实践本体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有人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作为实践是哲学首要和基本观点的依据。其实这是误解。实践检验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反映对了的就是真理,反映错了的就是谬误。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范围的问题,是以物质论和反映论为基础的。抛掉了物质论和反映论,讲什么物质世界是否存在要由实践来检验,这就根本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成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五、关于对唯物唯心的超越

实践本体论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唯物唯心的划分,是“僵化模式”,是扼杀“新哲学”的“一条鞭子”、“一根棍子”;并说,唯物唯心既不能成为“决定一切的思想路线”,也不具有“不可超越性”。从实践出发,这实际上是要这类虚构的命题,迈过或否定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这个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和必经路程。但这是行不通的。不然的话,有的实践本体论者就不必一再声言,主体总是在自己一定意识的支配下从事活动的。事实上,一个正常人做事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是从自己的想象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确定了目标、方向之后,才谈得上去实践。这不就是哲学基本问题——谁是第一性所要回答的问题吗?如果要用实践超越二者,实际上是在实践掩盖下用唯心主义去反对唯物主义。

有的论者还责怪谁是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陷入两极观点的对立”,是“片面的”。其实真正“陷入两极观点的对立”的不是别人,正是持这种论点的论者本身。在“实践是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基础”这个基本命题中,就是把思维与存在作为各自分立、互不相属的实体对待的。这种论点既不让思维产生于存在,也不让存在产生于思维(表面上),而是把两者都归源于实践。以为这既可以跳出唯物唯心这个大圈去,又可以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实际这是不可能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离开了物质产生不了正确反映存在的思想指导,也不可能产生存在。因为当实践一旦取代了物质的基础地位,它就既截断了正确思想的来源,也破坏了对存在的有效改造,不可能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而只能是分裂。这不是谁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思维规律的必然。不承认人的思想也是有规律的,这或许是实践思维方式的最大悲剧。

标签:;  ;  ;  ;  

关于实践本体论的几点思考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