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产业资本转化与实体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资本论文,实体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民间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13)05-0098-04
后危机时代经济震荡加剧,引发全球实体经济回归。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则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目前出现的金融问题不过是实体经济问题的反映。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正走向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的经济转型,由规模增长向价值增长过渡,但实体经济的发展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处历史低位,制造业进入低增长或负增长阶段,在总量增长乏力和投资结构优化的压力下,资本脱实走虚。要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应该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就是让更多的金融资源通过市场配置,通过产融互动实现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通过制度创新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使民间资本成为拉动实体经济的主导力量,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实体经济转型与发展,这应该是摆脱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实体经济发展是一国社会财富增长的真正载体
实体经济是一国的经济命脉,工业尤其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根基,工业强则经济强。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整体增长和国家的福利,目前各个国家尤其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那些发达国家都开始重新审视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纵观金融危机的历史,尽管可以表现为货币危机、股市危机、汇率危机等,但实质上无一例外都是实体经济危机、制造业危机。作为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力量,实体经济的作用是其他经济形式无法代替的,如实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依靠制造业和比较优势产业在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的表现都相对稳定,制造业大国的德国,其经济的强劲与其制造业产值占GDP的29%不无关系[1],目前奥巴马的“新经济战略”即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就是让美国经济回归实体经济[2],开始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欧盟提出的“增强型工业革命”也是将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重点和优先目标,工业重回欧洲。因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才是一国社会财富增长的真正载体,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
目前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但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且不稳定,国际经济波动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势性因素交织,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环境恶化,随着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来临,一方面更加低廉的成本要素供给替代开始削弱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在当前资源要素制约日益趋紧的客观背景下,能源、资源短缺和碳减排压力凸显,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土地、资本、劳动力、环境等资源要素约束,加之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严重压缩,获利空间越来越狭窄。同时,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之制造业的回归,也使得中国正在遭遇既失去低端制造业又失去高端制造业的双重危机,我们面临着“去产能化”和制造业转型的双重调整,制造业危机和产能过剩危机使得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日趋困难。
但在这种情况下资本逐利本性又导致并加剧大量资本从微利实体经济流出,不同程度的资本抽离实体经济的“去实业化”现象不断发生,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出又加剧了产业空心化现象,以前那种高利润甚至是暴利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现状凸显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我们进入从数量、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率提高的阶段,但由于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增加,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经济差异性很大,当政府需要刺激经济时,往往是国有资本的再一次扩张,大量的政府投资集中在铁路、交通、城市建设等非生产性领域,很难传递和影响到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市场信心低迷,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稳定增长的瓶颈。制造业能否转型,实体经济能否回归与转型至关重要。我国应该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中寻求更好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否则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势必难以为继。
二、民间资本助力是实体经济回归与转型的关键
由于金融抑制的长期存在,民间借贷不仅成为我国民营经济的主要资金供应者,而且成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民间借贷的存在与发展,就没有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江浙、广东一带。中央银行日前表示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应该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满足社会多元化融资需求,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金融市场多层次化同时也可减轻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挤出。银监会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以期民间资本成为拉动实体经济的主导力量,这既可以减少民间借贷纠纷频繁发生,也可以改变虚拟经济抽走大量民间资本,导致中小企业资金达不到满足的结构性失衡状态。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民间资本、民间借贷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它能解决许多正规金融难以解决的问题[3]。
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表明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产值或收入等总量指标的上升,而且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由于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必要条件是技术改造和机制转换,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是投资,投资的发展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转换,而产业结构的发展带动投资的增长,因此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促进作用,金融从一开始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我们应该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4],无论是调结构还是稳增长,都需要金融体系支持与配合。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的关系,金融制度作为金融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化战略中,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在于为渐进式改革中的体制内产出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这种政府主导的金融制度安排使得金融资源没有有效运用到需要资金的企业发展方面,工业化战略不仅在经济上出现二元结构,金融体系也明显存在二元金融结构,金融改革市场化非均衡推进,加之由于中国既有的金融体制改革实质上是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过程,是倾向于建立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的制度安排,基于正规金融利润最大化诉求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天然矛盾,中小制造业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民营经济。虽然近年来国家要求要加大信贷资金的投放以支持实体经济,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倾斜,但实际并非如此,以中小制造业为主的众多企业陷入了融资难、融资贵的发展困境中。“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下企业中有90%的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而微小企业中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5]不仅如此,目前与实体经济表现低迷反差巨大的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本实现的利润脱离实体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分割着实体经济利润,还致使实体经济发展资本要素流失,加速了产业空心化,金融产业资本与实体经济互动共生发展受到影响和制约。这一切问题的背后是金融抑制下的国有银行高度垄断。
金融的二元结构导致了金融功能失灵,有组织的、合法的正规金融和无组织的、非法的民间金融同时存在所形成的金融二元结构,呈现出的是无效率的二元特征。市场是资源配置最基本、最有效率的机制,为了满足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民间借贷提供资金供给的重要性得以体现,金融服务的缺位也造就了民间资本发展的空间。大量调研事实证明,在我国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经济主体在产生金融需求时,更多是依赖民间资本。数据显示,2002~2011年的10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达22.9%,仅浙江民资存量约1万亿元[6]。但受现有金融体制的影响,传统的金融体系却无法充分吸纳和转化逐利性的民间资本,大量资本沉淀或积累,表现为一方面缺乏有效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一些看得见却进不去的“玻璃门”,或进去了又不得不在非市场因素干扰下被迫退出的“弹簧门”,陷入“资金洼地,资本凹地”的困境,一时“温州乱象”、“高利贷事件”、“老板跑路”现象频发,使民间资本作用发挥受到质疑。当民间资本逐步积累与边缘信贷市场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并存的情况下,就应该引导民间资本沿着制度化的路径与资金需求方实现有效的对接,要让资金需求者与大量的剩余资金双方找到彼此,只有增强民间资本投资实业的吸引力和信心,才能避免像“温州乱象”那样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只有有效提升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能力,排除那些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民间资本才能真正接棒政府投资。发挥好民间资本的作用,不仅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对我国金融改革,尤其是民间资本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开放条件下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路径选择
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实体经济的活力,货币政策也只能在短期内平滑经济波动。目前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的导火线是行业间利润失衡,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利润差异巨大,导致资本向非实体经济部门转移,转移到那些虚拟行业、资源型产业、部分垄断性企业等。工信部日前提出要创造实体经济收益率与虚拟经济大致相当的条件,这样就为引导规范民间资本及民间投资创造有利环境。通过政策来调节缩小行业之间差距,把更多的利润留在实体经济,如相对调整贷款上浮比例,或通过降低银行息差,既能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又能致使金融部门创新金融工具,但只有构建推动民间资本与企业资金需求相匹配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破除民间投资政策性壁垒,进行金融深入创新,才能最终引导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第一,放松管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引导民间资本通过金融平台进入实体经济。“温州乱象”背后说明只有市场才是完善中小企业企业融资体系的关键,只有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才能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发展小金融机构让民间借贷资金阳光化,这样不仅可以优化金融机构的所有制结构和规模结构,而且借助金融机构的专业性,通过投资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回报,既解决了民间资本投资的出路问题,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发展资金,增强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目前民间资本已经是我国银行业资本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制度和体制障碍导致参与银行业投资的民间资本从存量来讲还很不够。
第二,降低准入、打破垄断。垄断行业改革应从增量突破,为民间资本“实体化”产业提供平台,向民间资本开放铁路、能源及医疗、教育等领域,引导民间投资参与重点项目,打破垄断,提高垄断行业的竞争水平。同时吸收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让部分传统低端制造领域的企业进行市场化退出,培育利润高的领域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的能力,形成支持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
第三,以国企产权改革为突破,加快国企股权多元化进程。国务院国资委2012年年中发布《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吸纳民间资本等进入国企领域。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形成,带来外部股权约束及压力,对加强国企股东的目标、减少体制风险和提高专业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资本效率,为经济转型助力。
第四,搭建股权投资平台,参与股权投资。构建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构成的多层次创业创新投资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由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而转移产业的决策风险是传统金融机构所不愿意承担的,而这恰恰被风险投资吸引,而以股权投资形式提供资金,可以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
第五,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逐步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造成民间资本偏好投机、“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是投资渠道不畅,投资渠道狭窄,因此,打破资金供求不平衡格局的路径之一是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拓展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7],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来化解投机性资金的炒作行为,鼓励民间借贷阳光化运作,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满足社会多元化融资需求,实现民间资本投资的制度安排。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6月19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了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我国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积极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小型金融机构中的作用。可见,如何搞活民间资本、发挥民间资本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政策的重要部分[8]。与此同时政府应致力于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适合民间资本投资的市场环境,保障投资者利益,以及利用市场手段构建风险控制机制,从而保护民间资本的投资利益,使他们的投资收益真正得到体现,培育出有效率的投资主体。“阳光化”并不意味着民间借贷会消失,虽然各地区相继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但民间借贷体外循环照样会发生,民间借贷依然会存在并发展壮大。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构筑了民间借贷合法存在与发展的法律基础和制度环境基础上,只有市场才是完善融资体系的关键。
收稿日期:2013-01-20
标签:金融论文; 民间借贷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经济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民间资本运作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产业资本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融资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