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与天气_气象论文

古诗与天气_气象论文

古诗与气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论文,气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诗歌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涉及气象知识的为数不少,其中借气象景观表达纯真爱情的最为亮丽,或气势磅礴、热情奔放、直抒胸臆,或诙谐、俏皮,有浓郁的生活色彩。

冬雷震震夏夜雪

汉代乐府诗《上邪》,巧妙地借助冬天打雷这一罕见的自然现象,表达了自己至死不渝的纯真爱情。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命,乃敢与君绝!”

这首指天为誓追求爱情的诗,一连用的五个比喻中,“冬雷震震”“夏雨雪”就与气象有关。

打雷,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现象,而冬季雷电却极为罕见。雷电产生于积雨云中,积雨云形成于大气低层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气层中。我国夏季风多为偏南风,夏季风从海洋上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大陆输送水汽,加上强烈的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加热,很容易形成不稳定气层,一旦有合适的触发机制,即可形成积雨云,并产生雷电。我国冬季风多为偏北风,由于从极地来的空气又干又冷,致使气层比较稳定,难以形成雷电的母体——积雨云。但是,如果冬季低层暖湿平流和高层干冷平流均很强,并且又有强大的对流冲击力时,同样可产生对流天气,发生雷电现象,只是这种情况比较稀少。

诗中的“夏雨雪”,未必十分科学。“夏雨”司空见惯,“夏雪”平原地区尚无记录。《窦娥冤》中有六月(农历)飞雪,以示窦娥冤情深重。但从气象学角度分析,“夏雪”值得商榷。雪产生于层状云中,而层状云中上升气流速度小,产生的降水粒子尺度小(质量小),加上夏季云中0℃层较高,即使云上层下降的是雪花,质量较小的雪花经过暖层后会立即融化为雨滴落至地面。当然,高山地区另当别论。因为海拔较高的山区,夏季气温也较低,和平原地区的冬季差不多,降雪也很自然,就像平原地区冬季降雪一样。

东边日出西边雨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吟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形象地描绘了夏季局地热雷雨的景观。夏季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在一座城市里,同一时间,会出现东边艳阳高照、西边却阵阵大雨的两种不同现象,正如诗中所言,东边日出,西边下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人形象地概括了夏季局地热雷雨的特征。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热力条件。下垫面性质的差异使下垫面接受太阳辐射不均,有的地方气温高,有的地方气温低。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气压下降;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于气温低的地方。于是,低温区和高温区就产生了气压梯度力,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地面空气由高压区(冷区)向低压区(暖区)流动;暖区因地面气流辐合产生上升运动,冷区因气流辐散产生下沉运动;上升运动使上层增压,下沉运动使上层减压,于是上层冷区气压减低、暖区气压升高,又产生了由暖区指向冷区的气压梯度力,上层空气由暖区向冷区流动。于是,产生了局地热力环境:地面冷区空气向暖区流动,暖区空气上升至一定高度后向冷区流动,冷区上层空气下降。所以称之为局地热力环境,是因为该环境是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引起,且范围较小。海陆之间、山谷之间、城乡之间均会产生局地热力环流。局地热雷雨就产生在地面暖区,而冷区则一片晴空。因为地面暖区低层气温高,不稳定性增强,易产生对流天气,加上暖区处于局地热力环流的上升区,上升气流可作为对流的触发机制引发对流;而地面冷区因气温低,气层相对稳定,不易产生对流天气,加之此处又有下沉气流,更不易产生降水。

标签:;  

古诗与天气_气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