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旗孕育新一轮“日出”--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著名学者周作涵教授_十月革命论文

百年红旗孕育新一轮“日出”--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著名学者周作涵教授_十月革命论文

红旗百年,孕育新一轮“日出”——国际共运史著名学者周作翰教授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一轮论文,日出论文,访谈录论文,学者论文,教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即将落下帷幕,人类正开始迈向新世纪。站在这世纪之交的门槛上,聆听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共运史学会理事长、湖南师范大学周作翰教授解读百年沧桑巨变中社会主义运动的跌宕起伏,对我们自身、我们所处时代的思考,一下变得豁然开朗。

问: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其间既有凯歌行进的胜利,同时也经历过许多极为沉痛的挫折。周教授,请您概括地谈一下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好吗?

答: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以消灭压迫和剥削、解放全人类为宗旨的社会主义制度曾经先后在16个国家建立,可是到90年代前后,稀里哗啦垮了11国。社会主义确实遭受严重的挫折,但不能否认的是,社会主义是这个世纪的政治舞台的主角。从历史进程来看,可以把20世纪分为两个部分来看。在上半世纪,发生的大事是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大革命,即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下半世纪有两件大事,苏东剧变和中国崛起。这些大事都与社会主义有关。正确认识它们的意义,可以把握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的发展脉络。很多国内国际的事情,如果不和它们联系来看,就不能正确地理解。

问:1991年,有着7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又滑入了资本主义的泥潭。苏联解体使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重新凸现出来。有人认为当时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水平,把革命看成是布尔什维克党“革命意志论”的产物。你如何看待?

答:这种观点没有深入到当时俄国国内外特殊环境所造成的主客观条件中去寻找革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当时的客观条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动员兵力1550万,三年内死亡和被俘人员达800万,经济近乎崩溃,由此带来了深重的社会灾难,人民无以为生,就只能诉诸革命。二月革命胜利后,临时政府既不想结束战争,也不敢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民众依然得不到和平、土地和面包。另一方面,革命也具有它的主观条件,那就是列宁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理论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组织纪律性。主客观条件相结合便形成了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问:这些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对十月革命的重新评价,不少人表示对十月革命的合理性怀疑甚至予以否定,说什么十月革命是“原罪”,它“诱惑了世界上1/3的人进行了一场不成功的试验”。你认为如何?

答: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当年考茨基攻击十月革命的观点的翻版,早就受到列宁的批判。我们不能因为建设的受挫而否定革命的正当性。十月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一是在世界上第一次在一国国内从根本上推翻了剥削制度,使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提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二是它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辟了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问: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但影响却是全世界的。它与中国革命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这应该如何理解?

答:正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从中国的现代化角度来看,马克思列宁主义使我们找到一副真正的武器。鸦片战争后的七十多年,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原有儒家思想不用说,抵挡不住。不得已,从西方资产阶级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先是改良,行不通。然后组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还是不行。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了,怎么办?只有走俄国人的路。当时有两大问题,一是解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的问题;二是怎样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解决封建主义拖后腿的问题。简单说就是救亡与现代化。正是十月革命唤醒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相结合,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走社会主义的路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并取得巨大成功。回顾80多年的历史,中国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但决不是十月革命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十月革命所揭示的方向下的伟大创举。

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诞生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形成两大阵营。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又长期处于冷战状态。可以说,一个完整的世界就这样被冷战划分成两半,这对于战后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您可以解释一下冷战的缘由吗?

答:“冷战”是相对“热战”而言的,“冷战”又称“战争边缘”,指敌对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进行核讹诈、以武力相威胁和干涉他国内政。二战后冷战的主要对手是苏联和美国。现在看来,当年苏美双方开始都不希望冷战。美国担心,苏联将会填补由于德国和日本战败形成的真空,将会有一批国家被吸引到苏联轨道中去。他们还担心,法国、意大利及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将夺取政权,从而大大增强苏联的力量。另一方面,斯大林及其战友同样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本来他们指望,在二战结束之后苏联作为战胜国会享有安全,但罗斯福的去世、广岛与长崎两次原子弹的爆炸、美英在西德采取的措施、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改变了斯大林的想法,他担心会与美国支持下的德国和日本再次进行战争。意识形态使苏联的受威胁感变得更加强烈。它驱使苏联准备战争,并不是因为斯大林喜欢战争,并不是他感到苏联即将受到进攻,而是他认为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意识形态因素强烈影响了斯大林的观察态度,他对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充满信心。意识形态同样影响着美国决策者。他们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崇尚自由的价值观是至高无上的,认为自由资本主义正受到苏联与各国共产党扩张的威胁。这样,美国就感到必须遏制苏联。

问:在冷战的形势下,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怎样认识时代及其主题的?

答:20世纪后半期(1946-1991年),是冷战时代,其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它既有战争的危险性,也有和平的必要性。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它面临两大任务,一个是如何解决与资本主义相处的问题,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生存的问题。从与资本主义相处的问题上看,1956年苏共20大认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实现革命不现实,因此社会主义要与资本主义进行竞赛,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同时20大还认为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有一种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的提法基本上是可取的。

但当时赫鲁晓夫对和平过渡持过分乐观的态度,这显然与形势相距太远。事后看来,这种乐观的认识与后来苏东国家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略丧失警惕有关联。

问:应该如何看待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影响?

答:苏东剧变确是20世纪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极少数学者认为,苏东剧变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民主革命,而大多数学者则认为苏东剧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悲剧,是社会主义的大挫折,是历史的大倒退。我同意后一种意见,苏东剧变是悲剧,是大挫折。任何社会制度的历史,都经历过挫折和倒退,远的不说,从资本主义的历史来看,一般都经历过多次封建王朝的复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9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复辟和反复辟经历了50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后的80多年历史也一直动荡不定,直至19世纪末叶,资产阶级统治才开始稳定下来。新旧剥削制度的更替尚且如此,何况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事业。从历史长河来看,苏东剧变不过是“西风吹落几枝莲”,用不着悲观失望。

问:有人说,苏东剧变是戈尔巴乔夫叛变的结果,也有人说主要是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的结果,您认为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答:苏东剧变有许多方面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主要有:

1、首先得承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失败了。这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弊端很多,表现为政治上过度集权;经济上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排斥商品、市场;思想文化上采取文化专制主义等等。但也应当指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形成的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当时也确实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譬如1928年至1940年,苏联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其中重工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1%。与当时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萧条相对照,苏联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到1941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德、英、法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水平跃居世界第二位。这对卫国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可惜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有高度灵活的经济运行机制,要求扩大市场竞争。可是苏联僵化体制长期不改,仍然是粗放式经营,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无法同资本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相竞争,终于败下阵来。

2、苏共党的蜕化和变质。邓小平指出,苏东剧变首先“出在内部”。所谓“内部”就是指共产党。苏共作为执政党长期不重视党的建设,国家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党内又过度集中于少数领导者身上。党内民主严重不足,挫伤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缺乏民主监督机制,以权谋私十分严重,在变革中出现的大批“暴发户”、“经济巨人”都是一些原苏共党员。苏共严重脱离群众、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哪有不变之理。

3、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苏联社会主义长期存在“左”的教条主义、专制主义,极大地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的声誉。在西方加紧和平演变的攻势下,党的领导人节节退让,转而推行右倾的路线和政策。戈尔巴乔夫鼓吹和推行的“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照搬西方经济、政治模式,实行议会制、多党制,实行无限制的民主化、公开性、意识形态多元化,这对原苏联制度起了摧毁性的作用。

4、推行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从斯大林开始,经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一步恶性膨胀。苏联为维护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从国情出发,同美国进行了40多年的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最终被综合国力比自己强的美国拖得精疲力竭。当然还有民族问题、外交政策等的失误。

问:苏东剧变,有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前途了”,那么又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在继续前进呢?

答:这里要谈两点:一是相信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人民通过这场大挫折,在未来一定能重振旗鼓,洗刷山河。二是中国、越南、古巴、朝鲜、老挝等5个国家通过改革(革新)、开放或调整政策,认真吸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能够健康和有生机地向前发展。特别是我们中国在改革中崛起,这是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不仅扭转了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低落的趋势,而且必将对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有重大的影响。

问:您对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有什么预测吗?

答: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旧的社会主义已告终结,新型的社会主义必然是多样化、多类型的。可喜的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新的社会主义观,在实践中开拓了新的境界。这一实践可以说是继十月革命之后又一次开辟了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

问:有人说21世纪是社会主义世纪,这种看法有科学根据吗?

答:这种说法未必正确。在20世纪末的科技革命中,苏东社会制度发生剧变,丧失了社会主义阵地,这些国家基本上卷入因信息和通讯的全球化而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化的洪流之中。尽管在90年代中期,中欧地区左翼社会主义力量在重新回升,但也改变不了它们皈依资本主义的大趋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由此必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其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很难估计。因此说21世纪是社会主义世纪为时过早。未来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未出生的婴儿,还很难设想是什么模样。

问:全球化是人们谈论很多的热门话题。您是否能谈谈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关系的问题?

答:现今我们必须正视,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是国际贸易高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统一的大市场正在形成;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更是进入新的阶段,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不到4万个跨国公司率领着它们海外的子公司控制着近一半的全球生产、50%以上的国际贸易、60%以上的技术贸易,垄断着90%以上的国际投资;三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标志着一场新的信息革命的兴起,将带动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促使社会经济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现在尚难预料;四是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正逐步走向互相渗透、互相依赖,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整体;五是全球化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必然影响到政治法律领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来说,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意义上看,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当今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这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表现出相当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容纳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资本主义会在21世纪灭亡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使其日益加深加剧。全球资本主义因其固有的矛盾终将走到尽头,取代它的是新生的社会主义,这是勿庸置疑的。在现阶段,两种制度在全球化中并存、竞争、斗争。我们在全球化大潮中要高度警惕资本主义“西化”、“分化”阴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  ;  ;  ;  

百年红旗孕育新一轮“日出”--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著名学者周作涵教授_十月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